..续本文上一页;三、恶增善减;四、不守护身,横死或夭亡,令妻子孤寡;五、财产日耗;六、被人所疑;七、亲友不喜;八、种怨家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若生为人,生为淫女或多人共一夫,若为男子,妻子不贞。”
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
(这是劝人应断邪淫而修十善业)
邪淫乃第三大恶(恶因),所招感的痛(现世花报)和烧(后世果报),当然也是极其惨烈,就如大火焚烧人身那样的痛苦,而且是绵绵不绝、相续不断的。如果谁能于此娑婆世界中,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邪淫的恶念,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更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则能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若能断除邪淫恶行,便是人生中之第三大善事!
附记1:《十善业道经》中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人所赞法: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人天称赞;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附记2: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位仙人,修行已经得到神通,一次他上山时,刚好天下大雨,雨天山路难行,他不但走得很辛苦,还跌了一交,动了瞋恚心,就运用神通,命令龙王十二年内不得下雨。天不下雨,农作物不能收成,人民没有饭吃,岂不是要饿死?因此,国王感到很害怕,于是他向全国宣布:谁能破坏那仙人不准龙王下雨的计划,我把国家分一半给他。全国没有一个人敢接受此命令,最后一位长得很美丽的女子挺身而出,接受国王的命令。该女子上山之后,每天唱歌给仙人听,跳舞给仙人看,并殷勤地侍奉仙人,仙人对她日久生情,终于动了欲念,与她发生关系。仙人本来是有五通的,但在千年道行一朝丧之后,什么神通也没有了。因为他已经失掉神通,龙王便不再听他的话,乃又继续地下雨,滋润一切万物。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一个有神通的人,尚且因邪淫而失去神通,可见邪淫之为害,其大无外,其罪无边。古今中外,不少人因邪淫而失败,不少人因邪淫而失去生命,但愚痴的人类,仍在上面继续搬演着身败名裂的悲剧!难怪佛制出家僧尼,乃至上辈往生净土者,都必须断淫。
◎注释
①私妄出入 指暗中私下将家中财物妄取以给对方,及偷偷摸摸地私自进出她家。
②事为非法 去做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这种非法的事。
③交结聚会 指勾结恶友,聚集邪众。
④强夺无道 以非法的手段公然强夺。
⑤恶心在外 内有邪淫之恶心,外则有恶劣之行为。
⑥盗窃趣得 “盗窃”即偷盗;“趣得”是只求目的、不择手段。
⑦欲击成事 是追求对方,非成功不可的意思。
⑧恐势迫胁 用恐吓、威势、强迫、胁制的手段。
⑨家室中外 指中外六亲眷属之间。
⑩患而苦之 身受其害而感痛苦。
(11)著于人鬼 “著”是显著,著于人鬼是说罪恶显著,人与鬼都知道。
(12)日月照见 “日”指白天;“月”指晚上;日月照见是指白天和晚上神鬼都看得清清楚楚。
(13)神明记识 “神”指神识;“明”指明明白白;“记识”指记录在自己的八识田中。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①、恶口②、妄言③、绮语④。谗贼斗乱⑤,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⑥。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这是说口之四种恶业)
佛说:世人的第四大恶,就是世间的人不懂得修善积德,然后有口业之四种恶行,而且自作教他,大家都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喜欢造作两舌的人,因憎恨嫉妒社会上的善人,遂以谗言诬害人家,挑拨是非,令人争斗,当见到人家被挑拨离间而互相争斗时,则于旁拍手称快、幸灾乐祸。喜欢造作恶口的人,常以粗言恶语,对待父母,及轻慢师长和亲友,往往出口伤人。喜欢造作妄言的人,对朋友言而无信,难得有一句诚实的话。
附记1:人只有一舌,为什么佛经说两舌?舌虽只一个,但作两用,就成两舌。如有一对感情很好的朋友,你为了要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便在甲面前说乙的坏话,在乙面前又说甲的坏话,引起双方不和甚至斗争,这就是两舌,也叫做“离间语”。学佛的人,不可两舌,要经常保持一个舌头,如遇人家感情破裂,,你应想办法令人和好如初,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和合语”。
附记2:世人瞋心很重,一不如意,便恶口骂人,尤其与人吵架的时候,什么粗言恶语,都搬出来,令人难过,几天都睡不着。学佛的人,不可恶口,《增一阿含经》说:“宁以利剑截割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道。”《智度论》中说有一鬼,头似猪头,虽然其身有金色的光明,但是口中不断地吐出臭虫。原因就是他在过去生中做过比丘,持戒很严谨,但曾以恶口漫骂一个外来的比丘。因为他能严持净戒,所以身有金色光明;因为他以粗言恶口漫骂外来比丘,所以口中有臭虫吐出。足见持戒有持戒的果报,骂人有骂人的果报,因果的报应,真的是丝毫无差。于此亦可见,种因虽在一时,果报却很长久,不可不惧!
附记3: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人如果不守信用,说话不老实,这种人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守信用,说话不算数,在佛教叫做“妄语”。现在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来证明讲骗话不守信用的祸害。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魏国的人,但他弃魏助秦,秦国的国君秦孝公派他去攻打魏国。魏国的国王委派公子卬率领大军抗敌。商鞅写信给公子卬说:“我以前在贵国时,我们是好朋友,现在我们担任两国的将领,因为我们是好朋友,不忍相攻,我想跟你见面,议论罢兵,以免两国伤了和气。”公子卬信以为真,答应与他见面。谁知商鞅在途中埋伏士兵,把公子卬抓起来,然后击败魏国军队,为秦国立了大功,秦孝公封他为宰相,使他名利双收。后来秦孝公逝世,秦惠王即位,有人告发商鞅造反,秦惠王想起他以前曾经用欺骗的手段,骗过公子卬,于是下令逮捕他。商鞅得到消息,连夜逃走,回到魏国。魏王想起昔日旧恨,立即将他逮捕,送回秦国。惠王用五马把他分尸,所以他死得很凄惨!商鞅本来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曾经帮助孝公实施新法令,使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可惜他为人断信弃义,以致遭遇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学佛的人,应以此作为殷鉴。
附记4:言而无信,虽可得利于一时,最终多数自食其果。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富有的商人,搭船过河,不幸翻船,他大声地喊:“我是大富翁,谁能救我,我就送他一百两黄金。”当时有位渔夫救了他,商人上岸后,只给他十两黄金。渔夫说:“你不是说送一百两黄金吗?”商人反口说:“你一年也赚不到十两黄金,现在一会儿功夫就赚了十两金子,你还不满足吗?”渔夫也不跟他多说,让他离开。数个月后,这个商人又在这里翻船,在水中大喊救命,渔夫知道他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故意让他多喝一点水,才来救他,谁知只是慢了两分钟,商人已经溺毙了。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⑦,欲人敬难⑧。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⑨,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骄慢。
喜欢讲妄语骗人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称说自己有道,就是未证圣果却说自己已证,未得神通却说自己已得,目的是迷惑众生,以遂私利。若人不为他的妄语所骗,便用暴力威势,胁迫他人听从。还有善说绮语的人,以花言巧语诱人想入非非,已是罪恶,但他自己却不知所说绮语伤风败俗,贻害社会人群,而感到惭愧羞耻,这种喜欢说无益语的人,通常都是自命不凡,风头很健,要人家敬仰他,觉得他是一个很难得的人。
一般而言,凡是喜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的人,大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而且骄傲得很,天不怕地不怕,不肯作善,是属于很难教化的一类人。
附记1:未证言证,未得言得,那是大妄语。方伦老师曾说:“说假话骗人,所欺骗的对象,是普通人,只算是“小妄语”,因为怎么样罪恶,充其量不过断人性命而已;但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其所欺骗的对象,是修行人,那是“大妄语”,因为修行人听他之言而行,能断人慧命之故。性命只关系人之一生,慧命则关系生生世世,所以大妄语之罪,大于小妄语多得多,其果报必入无间地狱。现今之世,尤其外道,说什么“天堂挂名,地狱除名”,都犯了大妄语之罪,真是害人害己,愚不可及。
附记2:经文所说“不能自知,为恶无耻。”指的就是绮语。说无意义的话,或说令人想入非非的风流话,固然是绮语,而吟唱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靡靡之音,也是绮语。乃至以文字写作言情、黄色、提倡男欢女爱、令人神魂颠倒、放纵情欲的书籍,都属于绮语。绮语伤风败俗,贻害社会人群至巨,然而作者不知,真是可怜又可耻,故经文说:“不能自知,为恶无耻。”
附记3:关于口四恶业,方伦老师也曾说:“口说坏话,名为恶业,果报在三恶道中。或疑说话是空的,不应发生果报,这是只知口法,不知心法的过误。请问:心若无欺骗之念,口中安有妄语?心中若无邪淫之念,口中安有绮语?心若无瞋毒之念,口中安有恶语?心若无幸灾乐祸之念,口中安有两舌挑唆语?观此便知,每说一句话,都是先发之于心,然后才宣之于口,这样若造口四恶业,第八识田中,如何不会种下恶性种子呢?何况言语之祸,尚会害人造孽,焉可不慎。孔子入周太庙中,见有铜人,三缄其口,乃为文铭其背,其中有云:“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