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害,勿多事,多事多败,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涓涓不塞,将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说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祸事,安得无果报呢?”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⑩,营护助之(11)。今世为恶,福德尽灭,诸善鬼神,各去离之,身独空立(12),无所复依。
(这是说口四恶业的现报)
造了如是众多的口四恶业,神识都将之记录在八识田中。今日之能横行一时,完全依赖他前世曾作过一些善事福德,而由这些小善福德来扶持他,使他所经营的事业还颇顺遂;可是今世为恶,当宿世的福德享尽了,诸善鬼神便会弃之而去,那时就再也没有福德和善神可以依靠了。
附记:《大智度论》说:“妄语有十罪: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出言虽实,人不信受;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人诽谤,恶名流布;六、人所不敬,虽有教令,人不信从;七、常多忧愁苦恼;八、种诽谤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是故:实语第一戒,实语上天梯,实语小如大,妄语入地狱。”佛在《报恩经》中说:“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毁身之斧,灭身之祸。”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13),自然迫促,共趣夺之(14)。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舍离,但得前行,入于火镬(15),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这是说口四恶业的生报)
在寿命终尽时,平生所作的妄言、恶口、两舌、绮语种种恶业全部现前。这时所造之业的业力,自然逼迫催促其神识向着他所应受苦报之处而去。生前的小聪明和傲气,死后都被剥夺一空。再说,他平时所作的种种罪行,都记载在他个人的档案里,这时被恶业所牵引,或往地狱,或趣饿鬼,或向畜生。这种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乃自然的定律,谁也逃不掉,作恶的人,只得跟着业力往前走,入于狱火油镬之中,使其受报之躯体遭受摧毁破碎之剧苦,精神也痛苦万分。当来生受报的时候,才来后悔不该妄言、恶口、两舌、绮语,已经来不及了。
天道冏然(16),不得蹉跌(17),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说口四恶业的后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地间自然的法则,非常分明,丝毫无错。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有自然的三途恶报,使之苦恼无量。辗转于三途恶道中,生生世世,经历无量劫,无有出期,其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这是佛劝世人应断恶修善)
妄语等口四恶业,乃世人之第四大恶(恶因),所招感的痛(现世花报)和烧(后世果报)当然也是极其惨烈,譬如大火焚烧人身那样的痛苦,而且绵绵不绝、相续不断。如果谁能于此娑婆世界中,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断除口方面之四恶业,而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更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便可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若能断除口四恶业,此乃人生中之第四大善事!
附记1:《十善业道经》说:“不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一、口常清净,如优昙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若能回向无上菩提,成佛时,得如来真实语”。“不两舌,可得五种不坏法: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无上菩提,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不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没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皆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不绮语,即得三种决定: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问答;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附记2:念佛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便是断除口四恶业的特效药!
◎注释
①两舌 指说搬弄是非离间他人感情的话。
②恶口 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
③妄言 即妄语,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
④绮语 说花言巧语,或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
⑤谗贼斗乱 以谗言诬害他人,叫做“谗贼”,挑拨是非,使之相斗,叫做“斗乱”。
⑥于傍快喜 见人被挑拨离间而互相斗争,则于旁拍手称快、幸灾乐祸。
⑦自以强健 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⑧欲人敬难 要人家敬仰自己,觉得自己是很难得的人。
⑨自用偃蹇 “自用”即刚愎自用;“偃蹇”即骄傲。
⑩小善扶接 指前世若有做些小善业,此生必得小福德的扶持。
(11)营护助之 指有福德的人,自然得到善神的助力、维护。
(12)身独空立 指做恶多端的人,善神舍之而去,便无福德善神可以依靠。
(13)诸恶所归 是恶业现前的意思。
(14)共趣夺之 生前所炫耀的,死后都被剥夺一空。
(15)入于火镬 指恶人死后,业力牵之前往狱火油镬之中受苦。
(16)天道冏然 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天地间的法则。冏然是分明的意思。
(17)不得蹉跌 丝毫没有差错的意思。
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这是总举意业之恶,以下则以十一相来分别说明,先举懈怠之相。)
佛说:世人的第五大恶,就是娑婆世界,虽然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可是世人出离的心,犹豫不决,不自振作,懈怠懒惰,得过且过,不肯积极修善,身体力行十善业道。
家室眷属,饥寒困苦。父母教诲,瞋目怒应②,言令不和③,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这是说起瞋恚之相)
家庭眷属,若有成员,不务正业,遊手好闲,导致饥寒交迫,生活困苦。父母爱子心切,对之悉心教诲,然而不肖子不但不听,反而以怒目和发脾气来回应,常以反抗的态度来对待父母的说话和命令,好像冤家对头,真是有子不如无子。
取与无节④,众共患厌⑤。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⑥,放恣游散⑦,串数唐得⑧,用自赈给。
(这是说贪欲之相)
或有恶子,好吃懒做,取家中财物,任意挥霍,毫无节制,使到家道日衰,全家人都讨厌他。对亲生父母忘恩负义,全无报答之心。由于不事生产,一朝将家产败光,又得不到亲友的帮助,在走头无路之下,只好从事非法的专利的买卖,甚至纵勇作恶,强取豪夺。一有斩获,故态复萌,又是放浪不羁,恣意遊乐,沉迷酒色财气。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总想不劳而获,其生活就是这样全靠非法的勾当来赈给。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⑨,鲁扈抵突⑩。
(这是说饮酒作乐放逸之相)
这种没有理智的人,好酒贪杯,嗜爱美味,大鱼大肉,饮食无度;同时,肆无忌惮,遊荡逸乐,如是酒色之徒,做事鲁莽,态度狂妄,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甚至做出打架、情杀的事。
附记:《大智度论》说饮酒有三十五过: 一、现世财物虚竭;二、众病之门;三、斗争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露;六、无有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隐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则惭愧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愦恼,无所别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根;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不喜见;二十八、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摒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三十四、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痴。
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嫉妒恶之。
(这是说嫉妒之相)
愚痴的人,不明白一个人的穷通贵贱,各有前因,但他不能见到人家胜过自己,强欲抑制别人。或见人有好心,做善事,便起嫉妒憎恶的念头。
无义无礼,无所顾难(11),自用识当(12),不可谏晓(13)。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这是说悭悋之相)
有的人不讲仁义道德、礼节规矩,只知爱财如命,悭悋自私,完全没有照顾他人的困难,认为有钱我自己享用,不给人家是理所当然。顽固不化,无法劝导。他不但对家亲眷属,日用所需,全然不顾,就连父母之恩,师友之义,也完全不理。
◎注释
①徙倚懈惰 “徙…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