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P6

  ..續本文上一頁害,勿多事,多事多敗,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涓涓不塞,將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說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禍事,安得無果報呢?”

  如是衆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⑩,營護助之(11)。今世爲惡,福德盡滅,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12),無所複依

   (這是說口四惡業的現報)

   造了如是衆多的口四惡業,神識都將之記錄在八識田中。今日之能橫行一時,完全依賴他前世曾作過一些善事福德,而由這些小善福德來扶持他,使他所經營的事業還頗順遂;可是今世爲惡,當宿世的福德享盡了,諸善鬼神便會棄之而去,那時就再也沒有福德和善神可以依靠了。

  附記:《大智度論》說:“妄語有十罪:一、口氣常臭;二、善神遠離,非人得便;叁、出言雖實,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被人誹謗,惡名流布;六、人所不敬,雖有教令,人不信從;七、常多憂愁苦惱;八、種誹謗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若出爲人,常被誹謗。是故:實語第一戒,實語上天梯,實語小如大,妄語入地獄。”佛在《報恩經》中說:“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一切衆生,禍從口出,毀身之斧,滅身之禍。”

  

壽命終盡,諸惡所歸(13),自然迫促,共趣奪之(14)。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舍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镬(15),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複何及

   (這是說口四惡業的生報)

   在壽命終盡時,平生所作的妄言、惡口、兩舌、绮語種種惡業全部現前。這時所造之業的業力,自然逼迫催促其神識向著他所應受苦報之處而去。生前的小聰明和傲氣,死後都被剝奪一空。再說,他平時所作的種種罪行,都記載在他個人的檔案裏,這時被惡業所牽引,或往地獄,或趣餓鬼,或向畜生。這種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乃自然的定律,誰也逃不掉,作惡的人,只得跟著業力往前走,入于獄火油镬之中,使其受報之軀體遭受摧毀破碎之劇苦,精神也痛苦萬分。當來生受報的時候,才來後悔不該妄言、惡口、兩舌、绮語,已經來不及了。

  

天道冏然(16),不得蹉跌(17),故有自然叁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口四惡業的後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天地間自然的法則,非常分明,絲毫無錯。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有自然的叁途惡報,使之苦惱無量。輾轉于叁途惡道中,生生世世,經曆無量劫,無有出期,其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是爲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四大善也

   (這是佛勸世人應斷惡修善)

   妄語等口四惡業,乃世人之第四大惡(惡因),所招感的痛(現世花報)和燒(後世果報)當然也是極其慘烈,譬如大火焚燒人身那樣的痛苦,而且綿綿不絕、相續不斷。如果誰能于此娑婆世界中,專心克製自己的意念,斷除口方面之四惡業,而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更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便可橫超叁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口四惡業,此乃人生中之第四大善事!

  附記1:《十善業道經》說:“不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一、口常清淨,如優昙缽華香;二、爲諸世間之所信伏;叁、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衆生;五、得勝意樂,叁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製伏。若能回向無上菩提,成佛時,得如來真實語”。“不兩舌,可得五種不壞法: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叁、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若能回向無上菩提,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不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叁、言皆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不绮語,即得叁種決定:一、定爲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附記2:念佛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便是斷除口四惡業的特效藥!

  ◎注釋

  ①兩舌 指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

  ②惡口 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

  ③妄言 即妄語,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

  ④绮語 說花言巧語,或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

  ⑤讒賊鬥亂 以讒言誣害他人,叫做“讒賊”,挑撥是非,使之相鬥,叫做“鬥亂”。

  ⑥于傍快喜 見人被挑撥離間而互相鬥爭,則于旁拍手稱快、幸災樂禍。

  ⑦自以強健 自以爲自己很了不起。

  ⑧欲人敬難 要人家敬仰自己,覺得自己是很難得的人。

  ⑨自用偃蹇 “自用”即剛愎自用;“偃蹇”即驕傲。

  ⑩小善扶接 指前世若有做些小善業,此生必得小福德的扶持。

  (11)營護助之 指有福德的人,自然得到善神的助力、維護。

  (12)身獨空立 指做惡多端的人,善神舍之而去,便無福德善神可以依靠。

  (13)諸惡所歸 是惡業現前的意思。

  (14)共趣奪之 生前所炫耀的,死後都被剝奪一空。

  (15)入于火镬 指惡人死後,業力牽之前往獄火油镬之中受苦。

  (16)天道冏然 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天地間的法則。冏然是分明的意思。

  (17)不得蹉跌 絲毫沒有差錯的意思。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

   (這是總舉意業之惡,以下則以十一相來分別說明,先舉懈怠之相。)

   佛說:世人的第五大惡,就是娑婆世界,雖然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可是世人出離的心,猶豫不決,不自振作,懈怠懶惰,得過且過,不肯積極修善,身體力行十善業道。

  

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②,言令不和③,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

   (這是說起瞋恚之相)

   家庭眷屬,若有成員,不務正業,遊手好閑,導致饑寒交迫,生活困苦。父母愛子心切,對之悉心教誨,然而不肖子不但不聽,反而以怒目和發脾氣來回應,常以反抗的態度來對待父母的說話和命令,好像冤家對頭,真是有子不如無子。

  取與無節④,衆共患厭⑤。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複得。辜較縱奪⑥,放恣遊散⑦,串數唐得⑧,用自赈給

   (這是說貪欲之相)

   或有惡子,好吃懶做,取家中財物,任意揮霍,毫無節製,使到家道日衰,全家人都討厭他。對親生父母忘恩負義,全無報答之心。由于不事生産,一朝將家産敗光,又得不到親友的幫助,在走頭無路之下,只好從事非法的專利的買賣,甚至縱勇作惡,強取豪奪。一有斬獲,故態複萌,又是放浪不羁,恣意遊樂,沈迷酒色財氣。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總想不勞而獲,其生活就是這樣全靠非法的勾當來赈給。

  

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⑨,魯扈抵突⑩。

   (這是說飲酒作樂放逸之相)

   這種沒有理智的人,好酒貪杯,嗜愛美味,大魚大肉,飲食無度;同時,肆無忌憚,遊蕩逸樂,如是酒色之徒,做事魯莽,態度狂妄,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甚至做出打架、情殺的事。

  附記:《大智度論》說飲酒有叁十五過: 一、現世財物虛竭;二、衆病之門;叁、鬥爭之本;四、裸露無恥;五、醜名惡露;六、無有智慧;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隱匿之事,盡向人說;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醉爲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則慚愧憂愁;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色壞;十叁、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敬婆羅門;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愦惱,無所別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黨惡人;二十二、疏遠賢善;二十叁、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愧;二十五、不守六根;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摒棄;二十九、行不善法;叁十、棄舍善法;叁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叁十二、遠離涅槃;叁十叁、種狂癡因;叁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泥犁中;叁十五、若得爲人,所生之處,常當狂癡。

  

不識人情,強欲抑製。見人有善,嫉妒惡之

   (這是說嫉妒之相)

   愚癡的人,不明白一個人的窮通貴賤,各有前因,但他不能見到人家勝過自己,強欲抑製別人。或見人有好心,做善事,便起嫉妒憎惡的念頭。

  

無義無禮,無所顧難(11),自用識當(12),不可谏曉(13)。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是說悭悋之相)

   有的人不講仁義道德、禮節規矩,只知愛財如命,悭悋自私,完全沒有照顧他人的困難,認爲有錢我自己享用,不給人家是理所當然。頑固不化,無法勸導。他不但對家親眷屬,日用所需,全然不顧,就連父母之恩,師友之義,也完全不理。

  ◎注釋

  ①徙倚懈惰 “徙…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