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P7

  ..續本文上一頁”是改變主意、猶豫不決;“倚”是倚賴性強,不自振作;“懈惰”是懈怠懶惰。

  ②瞋目怒應 以瞋恚怒目作回應。

  ③言令不和 這裏是說對父母所言命令皆不接受。

  ④取與無節 沒有節製地拿去揮霍。

  ⑤衆共患厭 衆人共受其害而對之憎厭。

  ⑥辜較縱奪 “辜較”即辜榷,意思是障他人買賣而自取其利;“縱奪”是縱勇作惡,以橫強豪奪。

  ⑦放恣遊散 放浪不羁,恣意遊樂。

  ⑧串數唐得 叁番五次地總是希望不勞而獲。

  ⑨肆心蕩逸 其心肆無忌憚地放蕩逸樂。

  ⑩魯扈抵突 “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是抵觸;“突”是沖突。

  (11)無所顧難 完全沒有照顧人家的困難。

  (12)自用識當 認爲有錢留給自己享用,不給人家是理所當然。

  (13)不可谏曉 不可勸谏曉谕。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這是說身口意皆惡之相)

   又有的人,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作惡,一生中未曾做過一件善事。

  附記:心常念惡是意業不善,口常言惡是口業不善,身常行惡是身業不善,身口意皆惡不善的人,佛教稱之爲“一闡提人”。釋尊大慈大悲,特來娑婆普度衆生,衆生無不感激涕零,但他的堂弟提婆達多(亦即阿難的哥哥)即是“一闡提人”,心常想害佛,口時常謗佛,身也常作傷佛之事。因提婆達多想作佛教的領袖,他不得不起殺害佛的心。起初,他以金錢收買八個惡漢,叫他們去行刺佛。有一天,他知道佛在靈鹫山的一個石窟中坐禅入定,立即指派惡漢前來行刺,誰知這八個惡漢一見到佛,都被佛的威儀所感動,丟掉手中的刀,一個個都合掌平伏在佛座前,皈依了佛。釋尊和阿難有一次經過靈鹫山的山下,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一巨大的石塊,想壓死佛,但石頭滾到佛的面前便停住,只有一個腳指被碎石擦傷,流了一點血。又有一次他放狂象欲害佛,但狂象走到佛身邊時,即刻跪下,佛慈悲地爲其授說叁皈,狂象雙目感動得流下淚來。提婆達多臨終時,想到自己一生與佛作對,頗感後悔,很想念一聲“南無釋迦牟尼佛”,但他只念到“南無”兩字時,地獄之火已沖上來,活活把他燒死。由他的事件,我們應知,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自愛,改惡向善,就算是阿難的哥哥,佛的堂弟,也改變不了“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爲惡得惡

   (這是說邪見之相)

   許多人不信叁寶,以及諸佛所說的大小乘經法和戒律;不信聲聞、緣覺、菩薩所修之聖道,可以使人了脫生死,超出輪迴;不信人死之後神明(即阿賴耶識)會投胎再生;也不信作善得善,爲惡得惡,因果報應之事。

  附記1: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主要是指不相信因果定律。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經典,處處談因說果,可見“因果”是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不相信因果的人,是不可以稱爲佛教徒的。一個人對因果之理愈明,則惡業必然愈少,蓋深知有惡果在後,便不敢造作了,與此同時,善業必然愈多,蓋深知有善果在後,便會勇往直前矣。所以學佛皆須先明因果,就是這個緣故。

  附記2:凡是執著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五不正見,都叫做“邪見”,反之,能相信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六道輪迴、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即是正知正見。誰能斷此五不正見而得正知正見,誰就能證得小乘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華譯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

  

欲殺真人①,鬥亂衆僧②,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

   (這是說造作五逆之相)

   有些大逆無道的人,窮凶極惡,欲殺害有道的聖人,如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乃至諸佛;或運用種種的手段離間衆僧,使到本來六和敬如法修行的僧衆不和,發生鬥亂。還有,對父母兄弟夫妻等六親眷屬,皆起憎惡的念頭,欲對之加害,置他們于死地。

  附記1:以上所說,即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之五逆罪,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爲,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五逆罪又名“無間業”,即將來墮落無間地獄,受苦無有間斷的惡業。放眼世間,犯五逆罪的人,古已有之,于今尤烈,殺父、殺母、破和合之僧,時有耳聞,大有人在,實在爲他們捏一大把冷汗。

  附記2:方倫老師說:“佛經內,屢言及地獄,關于坐落地點,乃至內部名目情狀,言之綦詳。可知一一獄皆決定是有,並非爲嚇阻愚頑故,說無爲有,此亦如極樂世界,決定是有,並非爲鼓勵念佛故,說無爲有。五無間中,破和合僧所以最重者,爲其破壞正法道場,使千千萬萬人,不能解脫輪回之苦,此名殺人慧命,其罪甚于殺人性命,故爲五無間中之最重也。于此可知:叁武一宗,必是無間獄中,第一流罪犯。而今世亦有許多人,正在作破壞佛教的工作,他們自以爲得意,豈知一轉眼間,都是無間地獄的罪鬼。此不是佛菩薩罰他,不是護法鬼神罰他,乃至也不是閻羅王罰他,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玩火自焚,玩水自溺,自作孽不可逭也。”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

   (這是說世人愚癡之相)

   像這樣的世人,心意閉塞,愚昧無知,還得意洋洋地自以爲比別人有智慧。他們根本不知道人生從何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一生自私自利,既沒有仁慈的心,又不依順人倫道德,所作所爲,皆是十惡業,大大違逆了天地好生之德,還希望僥倖地獲得長生(永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他們的結局,肯定是到叁惡道中去受生死,實在太可憐了!

  

 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

   (這是說世人對佛法狐疑不信之相)

   像這樣愚癡的人,如果有人慈悲地教導他,勸他應斷十惡而修十善,向他開示什麼是生死的因果、善惡的報應,以及造十惡必墮叁惡道,修十善必生叁善道,並謂這些都是自然而有的,乃是事實的真相,他們也會狐疑不信,難以接受。

  附記1:“疑”是世人的六根本煩惱之一,釋迦佛大慈大悲,爲世人說淨土叁經,爲世人“量身訂製”了一個易修易行的念佛法門,但由于易行,卻反而遭人誹謗而不信。這種現象,其實佛早已預知,所以他老人家在《彌陀經》裏說這是一個“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可是一切世人應該明白,像《華嚴經》號稱“萬經之母”,尚且弘揚淨土法門,又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都修持念佛法門,都以極樂爲歸宿處,誹謗和不信念佛法門的人應該扪心自問一下:這些大菩薩的智慧難道都不如我嗎?

  附記2:世人狐疑不信聖人的話,自古已然,否則佛法怎麼會由正法而像法,演變到今天的末法。佛涅槃之後才幾十年,阿難尊者尚在人間,有比丘說:“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而能得見之。”阿難尊者改正他說,你念錯了,佛是說:“若人壽百歲,不了生滅法,不如一日生,而能得了之。”比丘以此告訴其師,其師說:“阿難已老朽,無能力憶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阿難心想連我的話人家都不信了,不如入涅槃去,阿難即因此而入涅槃。

  

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于後,將何及乎?

   (這是說臨終後悔莫及之相)

   人家苦口婆心地開導他,但對他來說毫無益處,他依然愚癡閉塞,對善惡因果、生死輪迴的事理,不能體會了解。這一類既愚癡且行惡的人,如果有生之年,不預先修善積德,將來臨命終時,過去所作種種惡業的業境現前,這時才感到恐懼後悔,但爲時已晚,一切都來不及了。

  附記:提婆達多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臨終感到自己一生作惡多端,很想念一句“南無釋迦牟尼佛”,他只念到“南無”二字,業境現前,地獄之火已把他活活燒死了。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④,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此後六小段是說意業的惡報,這裏先說因果自作自受的定律。)

   天地之間的一切衆生,有五道的類別,即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都是一心所生,皆唯心所造,其理深遠,廣大難知。總之,有如是業因,必得如是果報,那是絲毫不爽的,作善得福,造惡得禍,因果相承,自作自受,沒有人可以替代。

  附記1:闡揚無上真理和啓發人們智慧的佛教,反對在冥冥之中有神主宰一切的論調,而說“一切唯心造”,認爲真正主宰人類一切者,乃人類自己的心。換言之,人類自己主宰自己。佛經告訴我們:“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獄”及“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等等。由佛的話,我們得出如下之叁個結論:

   (一)一切衆生的心和叁世諸佛的心,是毫無差別的。

   (二)既毫無差別,則成佛作祖是這一顆心,作叁途惡道也是這一顆心。

   (叁)人類前途的好壞,都是自心之所造,完全與天或神無關。

  附記2:中國的儒家也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及孟子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也。”這與佛教所說的“一切唯心造”的至理相當接近。不過,佛經說得更加清楚,它還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又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基于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即下斷言,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俗子,但是決定可以超凡入聖,…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