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或是跳出叁界,往生西方,不退成佛,因爲萬法唯心,事在人爲,一切乃取決于我們的意志和道行。這種萬法唯心的道理,正如經文所形容的“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因其理深遠,廣大難知!
附記3:關于“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獄”,茲錄禅宗的一個小故事,您看了必有所領悟:有位武士向禅師請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禅師不答反問:“你是誰?”武士答:“我是一個武士。”禅師大聲說:“原來是一個臭丘八。”武士大怒,拔劍欲殺禅師,當他拔劍的當兒,禅師說:“地獄的門現在開了!”武士聽了,若有所悟,遂將劍入鞘,向禅師叩拜,當他叩拜之當兒,禅師又說:“天堂的門現在開了!”
數之自然⑤,應期所行⑥,殃咎追命,無得從舍。
(這是說業報自然,無法逃避)
業報是法爾如是,自然如此的。所作善惡業,當因緣會遇時,就會發生苦樂的現象,自作自受。若是造作惡業,殃禍自然就會追隨其生命,讓他遭受應得的報應,絕對不會放縱或是赦免。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這是說善惡報應的差別相)
凡是前生行善積德的善人,今世生尊貴家,一生享受榮華富貴,這是從樂入樂;加上又能樂善好施,一心念佛,得生淨土,便是從明入明。若是惡人,今世再種惡因,必得惡報,這是從苦入苦;加上愚昧無知,不信佛法,不作善事,死後墮入惡道,便是從冥入冥。
附記:佛在《雜阿含經》裏說:“佛言有四種人:一者、從暗入暗。謂生貧窮下賤家,形貌醜陋,而複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惡趣,墮泥犁中,是名從暗入暗。二者、從暗入明。謂生貧窮下賤家,形貌醜陋,然能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善趣,受天上樂,是名從暗入明。叁者、從明入暗。謂生大富貴家,端正慧黠,然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惡趣,墮泥犁中,是名從明入暗。四者、從明入明。謂生大富貴家,端正慧黠,而複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終當生善趣,受天上樂,是名從明入明。”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這是說對佛之開示信用者少)
世上有誰知道,六道衆生乃一心所作,以及因果定律和業報自然的事實真相呢?唯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之了如指掌,洞若觀火。佛無限慈悲地將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告訴世人,奈何世人愚癡無明,信仰奉行的人很少,人人繼續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大搞六道輪回,生死不休,以致叁惡道永遠不能滅絕,像這樣的人很多,算不完,數不盡。
附記:到現在(2005年年中)全世界人口已達64億左右,到底有幾人信仰佛教呢?信了佛教又有幾人真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呢?本經告訴世人,只要一心念佛,發願生西,則現世消災免難,去病延年,增長福慧;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阿彌陀佛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親來接引,往生極樂,永享妙樂,但又有幾人一聽就信,一信就念佛和發願呢?相信爲數不是很多,此無他,皆因世人障深慧淺,愚癡無明所致,平白錯失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生成佛的大好機會,實堪一哭啊!
故有自然叁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意業惡的後報)
由于世人的意業充滿貪、瞋、癡,有如是惡因,必得如是惡果,故有自然的叁途惡報,使之苦惱無量無邊,輾轉于叁途惡道中,生生世世,累劫也難得出離,其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附記:一般而言,欲使意業清淨,應修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等等。除此之外,欲使意業清淨,莫如念佛,一心專念佛號,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便是意業清淨。蓮池大師說:“佛號納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可見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念治萬念”的無上妙法,也是醫治妄想的特效藥,果能一心念佛,則貪、瞋、癡等一切妄想執著,可以一掃而空,還你清淨湛然的本來面目。
是爲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⑦,所語如語⑧,心口不轉⑨,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五大善也。
(這是佛勸世人應斷意業之惡而修十善)
貪欲、瞋恚、愚癡叁毒,乃世人的第五大惡(惡因),所招感的痛(現世花報)和燒(後世果報),也是極其慘烈的。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一樣的痛苦,而且綿綿不絕、相續不斷。如果誰能于此娑婆世界中,專心克製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所作的事,皆應誠實不欺;所說的話,都要完全做到,決不口是心非;還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更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便可橫超叁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貪、瞋、癡,便是人生中之第五大善事!
附記1:前四惡講的是身叁(殺生、偷盜、邪淫)和口四(妄言、绮語、惡口、兩舌)之七支,故經文說“端身正行”,第五惡講的是意業之貪、瞋、癡,故經文很清楚地指出要“端身正念”,意思是身任何之所作,口任何之所言,皆不可有一念之邪惡,亦即要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
附記2:所謂“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貪欲的人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一、叁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叁、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日時不悭嫉故。將來成佛時,叁界特尊,皆共敬養。”
附記3:所謂“不瞋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于心,也不發怒于形。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瞋恚的人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叁、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七、身相端嚴,衆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附記4:所謂“不愚癡”,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愚癡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了解佛理。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愚癡的人即得成就十種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甯損身命終不作惡;叁、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于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附記5:本經的宗旨在于介紹無量壽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勸導世人厭娑婆之苦,欣淨土之樂,而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本節卻勸修十善,一再說明善惡因果,如影隨形,教誡念佛人務必斷惡修善,因爲十善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離開了十善,修什麼佛法都不會有大成就。正如《十善業道經》裏說:“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花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成長。此十善業亦複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本經勸修十善,與《觀無量壽經》所說應修“叁福”是一樣的,因爲那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故。”大家試想想,極樂世界是一個絕對清淨的國土,是一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之地,一個不修十善(便是造作十惡)的人,如何能往生極樂呢?一個修行十善的人,肯定是一個真正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唯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往生啊!我們希冀往生,能不修行十善嗎?能不念佛與十善並重嗎?總之,欲要往生,先做好人;欲做好人,先修十善。
附記6:淨宗第七祖宋時之杭州省常大師,專修淨業,他一生極力提倡清淨叁業,勤修十善,爲念佛往生之要行,便是根據本經經義而來。
附記7:念佛要與修善並重,順便說一個“老虎王不吃念佛人”的故事:天下名山僧占多,山上的出家人,個個口中念佛,心中想佛,很有念佛人慈悲、安祥、謙虛的樣子,老虎王見了,非常尊敬,吩咐山中的虎子虎孫,以後不許再吃念佛人。但過了不久,有一天虎子虎孫看見老虎王在吃一個念佛人,全身都吃完,只剩下一張嘴。虎子虎孫問其故,老虎王答道:“這人念佛,有口沒有心,沒有一點念佛人的樣子,所以我把他全身都吃光了,只留下他那張念佛的嘴巴。”
◎注釋
①真人 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②鬥亂衆僧 使六和敬的衆僧發生鬥亂,亦即破和合僧,爲五逆罪之一。
③五道 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若從天道裏分出阿修羅道,便是通常所說的“六道”。
④恢廓窈冥 “恢廓”是廣大;“窈冥”是深遠;恢廓窈冥是形容佛性真心所緣起的一切法,其理深遠,廣大難知。
⑤數之自然 “數”指天數、天命,在佛法叫做“業報”,那是法爾自然的。
⑥應期所行 指所作善惡業,當因緣會遇時,就會發生苦樂的現象,自作自受。
⑦所作至誠 所作的事,皆應誠實不虛。
⑧所語如語 所說的話,要完全做…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