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P7

  ..续本文上一页”是改变主意、犹豫不决;“倚”是倚赖性强,不自振作;“懈惰”是懈怠懒惰。

  ②瞋目怒应 以瞋恚怒目作回应。

  ③言令不和 这里是说对父母所言命令皆不接受。

  ④取与无节 没有节制地拿去挥霍。

  ⑤众共患厌 众人共受其害而对之憎厌。

  ⑥辜较纵夺 “辜较”即辜榷,意思是障他人买卖而自取其利;“纵夺”是纵勇作恶,以横强豪夺。

  ⑦放恣遊散 放浪不羁,恣意遊乐。

  ⑧串数唐得 三番五次地总是希望不劳而获。

  ⑨肆心荡逸 其心肆无忌惮地放荡逸乐。

  ⑩鲁扈抵突 “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是抵触;“突”是冲突。

  (11)无所顾难 完全没有照顾人家的困难。

  (12)自用识当 认为有钱留给自己享用,不给人家是理所当然。

  (13)不可谏晓 不可劝谏晓谕。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这是说身口意皆恶之相)

   又有的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一生中未曾做过一件善事。

  附记:心常念恶是意业不善,口常言恶是口业不善,身常行恶是身业不善,身口意皆恶不善的人,佛教称之为“一阐提人”。释尊大慈大悲,特来娑婆普度众生,众生无不感激涕零,但他的堂弟提婆达多(亦即阿难的哥哥)即是“一阐提人”,心常想害佛,口时常谤佛,身也常作伤佛之事。因提婆达多想作佛教的领袖,他不得不起杀害佛的心。起初,他以金钱收买八个恶汉,叫他们去行刺佛。有一天,他知道佛在灵鹫山的一个石窟中坐禅入定,立即指派恶汉前来行刺,谁知这八个恶汉一见到佛,都被佛的威仪所感动,丢掉手中的刀,一个个都合掌平伏在佛座前,皈依了佛。释尊和阿难有一次经过灵鹫山的山下,提婆达多从山上推下一巨大的石块,想压死佛,但石头滚到佛的面前便停住,只有一个脚指被碎石擦伤,流了一点血。又有一次他放狂象欲害佛,但狂象走到佛身边时,即刻跪下,佛慈悲地为其授说三皈,狂象双目感动得流下泪来。提婆达多临终时,想到自己一生与佛作对,颇感后悔,很想念一声“南无释迦牟尼佛”,但他只念到“南无”两字时,地狱之火已冲上来,活活把他烧死。由他的事件,我们应知,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自爱,改恶向善,就算是阿难的哥哥,佛的堂弟,也改变不了“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

   (这是说邪见之相)

   许多人不信三宝,以及诸佛所说的大小乘经法和戒律;不信声闻、缘觉、菩萨所修之圣道,可以使人了脱生死,超出轮迴;不信人死之后神明(即阿赖耶识)会投胎再生;也不信作善得善,为恶得恶,因果报应之事。

  附记1: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主要是指不相信因果定律。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处处谈因说果,可见“因果”是佛教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不相信因果的人,是不可以称为佛教徒的。一个人对因果之理愈明,则恶业必然愈少,盖深知有恶果在后,便不敢造作了,与此同时,善业必然愈多,盖深知有善果在后,便会勇往直前矣。所以学佛皆须先明因果,就是这个缘故。

  附记2:凡是执著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不正见,都叫做“邪见”,反之,能相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六道轮迴、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即是正知正见。谁能断此五不正见而得正知正见,谁就能证得小乘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华译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

  

欲杀真人①,斗乱众僧②,欲害父母兄弟眷属。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这是说造作五逆之相)

   有些大逆无道的人,穷凶极恶,欲杀害有道的圣人,如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乃至诸佛;或运用种种的手段离间众僧,使到本来六和敬如法修行的僧众不和,发生斗乱。还有,对父母兄弟夫妻等六亲眷属,皆起憎恶的念头,欲对之加害,置他们于死地。

  附记1:以上所说,即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之五逆罪,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五逆罪又名“无间业”,即将来堕落无间地狱,受苦无有间断的恶业。放眼世间,犯五逆罪的人,古已有之,于今尤烈,杀父、杀母、破和合之僧,时有耳闻,大有人在,实在为他们捏一大把冷汗。

  附记2:方伦老师说:“佛经内,屡言及地狱,关于坐落地点,乃至内部名目情状,言之綦详。可知一一狱皆决定是有,并非为吓阻愚顽故,说无为有,此亦如极乐世界,决定是有,并非为鼓励念佛故,说无为有。五无间中,破和合僧所以最重者,为其破坏正法道场,使千千万万人,不能解脱轮回之苦,此名杀人慧命,其罪甚于杀人性命,故为五无间中之最重也。于此可知:三武一宗,必是无间狱中,第一流罪犯。而今世亦有许多人,正在作破坏佛教的工作,他们自以为得意,岂知一转眼间,都是无间地狱的罪鬼。此不是佛菩萨罚他,不是护法鬼神罚他,乃至也不是阎罗王罚他,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玩火自焚,玩水自溺,自作孽不可逭也。”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痴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恶逆天地,而于其中,希望侥倖,欲求长生,会当归死

   (这是说世人愚痴之相)

   像这样的世人,心意闭塞,愚昧无知,还得意洋洋地自以为比别人有智慧。他们根本不知道人生从何处来?死了又往何处去?一生自私自利,既没有仁慈的心,又不依顺人伦道德,所作所为,皆是十恶业,大大违逆了天地好生之德,还希望侥倖地获得长生(永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们的结局,肯定是到三恶道中去受生死,实在太可怜了!

  

 慈心教诲,令其念善,开示生死善恶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

   (这是说世人对佛法狐疑不信之相)

   像这样愚痴的人,如果有人慈悲地教导他,劝他应断十恶而修十善,向他开示什么是生死的因果、善恶的报应,以及造十恶必堕三恶道,修十善必生三善道,并谓这些都是自然而有的,乃是事实的真相,他们也会狐疑不信,难以接受。

  附记1:“疑”是世人的六根本烦恼之一,释迦佛大慈大悲,为世人说净土三经,为世人“量身订制”了一个易修易行的念佛法门,但由于易行,却反而遭人诽谤而不信。这种现象,其实佛早已预知,所以他老人家在《弥陀经》里说这是一个“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可是一切世人应该明白,像《华严经》号称“万经之母”,尚且弘扬净土法门,又等觉菩萨如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都修持念佛法门,都以极乐为归宿处,诽谤和不信念佛法门的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这些大菩萨的智慧难道都不如我吗?

  附记2:世人狐疑不信圣人的话,自古已然,否则佛法怎么会由正法而像法,演变到今天的末法。佛涅槃之后才几十年,阿难尊者尚在人间,有比丘说:“若人寿百岁,不见水白鹤,不如一日生,而能得见之。”阿难尊者改正他说,你念错了,佛是说:“若人寿百岁,不了生灭法,不如一日生,而能得了之。”比丘以此告诉其师,其师说:“阿难已老朽,无能力忆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阿难心想连我的话人家都不信了,不如入涅槃去,阿难即因此而入涅槃。

  

苦心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这是说临终后悔莫及之相)

   人家苦口婆心地开导他,但对他来说毫无益处,他依然愚痴闭塞,对善恶因果、生死轮迴的事理,不能体会了解。这一类既愚痴且行恶的人,如果有生之年,不预先修善积德,将来临命终时,过去所作种种恶业的业境现前,这时才感到恐惧后悔,但为时已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附记:提婆达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临终感到自己一生作恶多端,很想念一句“南无释迦牟尼佛”,他只念到“南无”二字,业境现前,地狱之火已把他活活烧死了。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④,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此后六小段是说意业的恶报,这里先说因果自作自受的定律。)

   天地之间的一切众生,有五道的类别,即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都是一心所生,皆唯心所造,其理深远,广大难知。总之,有如是业因,必得如是果报,那是丝毫不爽的,作善得福,造恶得祸,因果相承,自作自受,没有人可以替代。

  附记1:阐扬无上真理和启发人们智慧的佛教,反对在冥冥之中有神主宰一切的论调,而说“一切唯心造”,认为真正主宰人类一切者,乃人类自己的心。换言之,人类自己主宰自己。佛经告诉我们:“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狱”及“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等。由佛的话,我们得出如下之三个结论:

   (一)一切众生的心和三世诸佛的心,是毫无差别的。

   (二)既毫无差别,则成佛作祖是这一颗心,作三途恶道也是这一颗心。

   (三)人类前途的好坏,都是自心之所造,完全与天或神无关。

  附记2:中国的儒家也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及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也。”这与佛教所说的“一切唯心造”的至理相当接近。不过,佛经说得更加清楚,它还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又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即下断言,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俗子,但是决定可以超凡入圣,…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