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或是跳出三界,往生西方,不退成佛,因为万法唯心,事在人为,一切乃取决于我们的意志和道行。这种万法唯心的道理,正如经文所形容的“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因其理深远,广大难知!
附记3:关于“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狱”,兹录禅宗的一个小故事,您看了必有所领悟:有位武士向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不答反问:“你是谁?”武士答:“我是一个武士。”禅师大声说:“原来是一个臭丘八。”武士大怒,拔剑欲杀禅师,当他拔剑的当儿,禅师说:“地狱的门现在开了!”武士听了,若有所悟,遂将剑入鞘,向禅师叩拜,当他叩拜之当儿,禅师又说:“天堂的门现在开了!”
数之自然⑤,应期所行⑥,殃咎追命,无得从舍。
(这是说业报自然,无法逃避)
业报是法尔如是,自然如此的。所作善恶业,当因缘会遇时,就会发生苦乐的现象,自作自受。若是造作恶业,殃祸自然就会追随其生命,让他遭受应得的报应,绝对不会放纵或是赦免。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这是说善恶报应的差别相)
凡是前生行善积德的善人,今世生尊贵家,一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从乐入乐;加上又能乐善好施,一心念佛,得生净土,便是从明入明。若是恶人,今世再种恶因,必得恶报,这是从苦入苦;加上愚昧无知,不信佛法,不作善事,死后堕入恶道,便是从冥入冥。
附记:佛在《杂阿含经》里说:“佛言有四种人:一者、从暗入暗。谓生贫穷下贱家,形貌丑陋,而复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以是因缘,命终当生恶趣,堕泥犁中,是名从暗入暗。二者、从暗入明。谓生贫穷下贱家,形貌丑陋,然能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缘,命终当生善趣,受天上乐,是名从暗入明。三者、从明入暗。谓生大富贵家,端正慧黠,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以是因缘,命终当生恶趣,堕泥犁中,是名从明入暗。四者、从明入明。谓生大富贵家,端正慧黠,而复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终当生善趣,受天上乐,是名从明入明。”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这是说对佛之开示信用者少)
世上有谁知道,六道众生乃一心所作,以及因果定律和业报自然的事实真相呢?唯独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对之了如指掌,洞若观火。佛无限慈悲地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告诉世人,奈何世人愚痴无明,信仰奉行的人很少,人人继续因惑造业,因业受苦,大搞六道轮回,生死不休,以致三恶道永远不能灭绝,像这样的人很多,算不完,数不尽。
附记:到现在(2005年年中)全世界人口已达64亿左右,到底有几人信仰佛教呢?信了佛教又有几人真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呢?本经告诉世人,只要一心念佛,发愿生西,则现世消灾免难,去病延年,增长福慧;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阿弥陀佛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亲来接引,往生极乐,永享妙乐,但又有几人一听就信,一信就念佛和发愿呢?相信为数不是很多,此无他,皆因世人障深慧浅,愚痴无明所致,平白错失了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一生成佛的大好机会,实堪一哭啊!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这是说意业恶的后报)
由于世人的意业充满贪、瞋、痴,有如是恶因,必得如是恶果,故有自然的三途恶报,使之苦恼无量无边,辗转于三途恶道中,生生世世,累劫也难得出离,其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附记:一般而言,欲使意业清净,应修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等等。除此之外,欲使意业清净,莫如念佛,一心专念佛号,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便是意业清净。莲池大师说:“佛号纳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一念治万念”的无上妙法,也是医治妄想的特效药,果能一心念佛,则贪、瞋、痴等一切妄想执著,可以一扫而空,还你清净湛然的本来面目。
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⑦,所语如语⑧,心口不转⑨,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这是佛劝世人应断意业之恶而修十善)
贪欲、瞋恚、愚痴三毒,乃世人的第五大恶(恶因),所招感的痛(现世花报)和烧(后世果报),也是极其惨烈的。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一样的痛苦,而且绵绵不绝、相续不断。如果谁能于此娑婆世界中,专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所作的事,皆应诚实不欺;所说的话,都要完全做到,决不口是心非;还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来世生天享乐。若能更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便可横超三界,往生极乐,证得如佛一样之大涅槃。若能断除贪、瞋、痴,便是人生中之第五大善事!
附记1:前四恶讲的是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和口四(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之七支,故经文说“端身正行”,第五恶讲的是意业之贪、瞋、痴,故经文很清楚地指出要“端身正念”,意思是身任何之所作,口任何之所言,皆不可有一念之邪恶,亦即要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
附记2:所谓“不贪欲”,即不可贪爱五欲(财、色、名、食、睡)。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贪欲的人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日时不悭嫉故。将来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附记3:所谓“不瞋恚”,即遇事不顺或受人侮辱时,不怀恨于心,也不发怒于形。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瞋恚的人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将来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附记4:所谓“不愚痴”,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愚痴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确,认识有错误。要不愚痴,唯有多闻佛法、了解佛理。根据《十善业道经》说:“不愚痴的人即得成就十种功德: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不论年龄、知识、学问、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宁损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安住在通达无碍的正见之中);十、不堕诸难。将来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附记5:本经的宗旨在于介绍无量寿佛和他的极乐世界之依正庄严,劝导世人厌娑婆之苦,欣净土之乐,而念佛发愿求生极乐。本节却劝修十善,一再说明善恶因果,如影随形,教诫念佛人务必断恶修善,因为十善是一切佛法的根本,离开了十善,修什么佛法都不会有大成就。正如《十善业道经》里说:“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花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成长。此十善业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本经劝修十善,与《观无量寿经》所说应修“三福”是一样的,因为那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大家试想想,极乐世界是一个绝对清净的国土,是一切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之地,一个不修十善(便是造作十恶)的人,如何能往生极乐呢?一个修行十善的人,肯定是一个真正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唯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往生啊!我们希冀往生,能不修行十善吗?能不念佛与十善并重吗?总之,欲要往生,先做好人;欲做好人,先修十善。
附记6:净宗第七祖宋时之杭州省常大师,专修净业,他一生极力提倡清净三业,勤修十善,为念佛往生之要行,便是根据本经经义而来。
附记7:念佛要与修善并重,顺便说一个“老虎王不吃念佛人”的故事:天下名山僧占多,山上的出家人,个个口中念佛,心中想佛,很有念佛人慈悲、安祥、谦虚的样子,老虎王见了,非常尊敬,吩咐山中的虎子虎孙,以后不许再吃念佛人。但过了不久,有一天虎子虎孙看见老虎王在吃一个念佛人,全身都吃完,只剩下一张嘴。虎子虎孙问其故,老虎王答道:“这人念佛,有口没有心,没有一点念佛人的样子,所以我把他全身都吃光了,只留下他那张念佛的嘴巴。”
◎注释
①真人 已证得真理的人,指阿罗汉与佛。
②斗乱众僧 使六和敬的众僧发生斗乱,亦即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③五道 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若从天道里分出阿修罗道,便是通常所说的“六道”。
④恢廓窈冥 “恢廓”是广大;“窈冥”是深远;恢廓窈冥是形容佛性真心所缘起的一切法,其理深远,广大难知。
⑤数之自然 “数”指天数、天命,在佛法叫做“业报”,那是法尔自然的。
⑥应期所行 指所作善恶业,当因缘会遇时,就会发生苦乐的现象,自作自受。
⑦所作至诚 所作的事,皆应诚实不虚。
⑧所语如语 所说的话,要完全做…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四十一 劝修十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