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闻法发心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①发无上正真道意②。
(这是说法藏因地闻法发心)
当时有一位大国王,常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之后,心生欢喜,随即发心要修行成就至高无上的佛。
附记:现代有部会集本的《无量寿经》说:“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正真道意。”于是许多的人都误以为这位国王的名字叫做世饶王;但根据下列的一些资料,证明这位国王的名字不叫“世饶王”,而是“昙摩迦留”,华译法藏,他出家后即叫做“法藏比丘”。
(一)在现存诸译本中,只有汉译本说:“世饶王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根据《大正藏》之校勘:明注曰:“乃尔劫时”下至“王”,文中疑有脱误,谨按无量寿经云:“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可以互证本经“王闻经道”王字不应与世饶连读,此世饶是世饶王如来,此王是国王昙摩迦留,后更名法宝藏比丘者。
(二)请再看近代佛学大家丁福保所编之《佛学大辞典》,对下列名词术语的解释:
A〔世饶王佛〕(佛名)世自在王佛之异名。见世自在王条。
B〔世自在王〕(佛名)又曰世饶王,佛名,饶即自在之义。无量寿经存此二名。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愿。无量寿经钞二曰:“义寂云。旧本名楼夷亘罗Lokesvararaja。此存梵音,翻之名为自在王。憬兴云: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为王也。”
C〔昙摩迦〕人名。又作昙摩留迦,法藏比丘之梵名。支谦译之大阿弥陀经上曰:“尔时世有大国王,王闻佛经道,心即欢喜开解,便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字昙摩迦。”平等觉经一曰:“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本经以下之文译为法宝藏。庄严经曰:“作法”。如来会曰:“法处”。智度论五十曰:“法积”。无量寿经上曰:“法藏”,梵名Dharmkaa。
弃国捐王③,行作沙门④,号曰法藏。高才勇哲⑤,与世超异⑥。
(这是说国王出家修行)
他舍弃了国家和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的天资和才干,都超过了世间所有的人。
附记:“高才勇哲”四个字,虽是用来赞叹法藏比丘的气质非凡,亦为所有出家人点出了其标准。盍一个想要出家的人,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伟大的志向、愿意勇猛精进地修行,以及要很明白事理。净宗第13代祖印光大师也曾说过:“想要出家的人,第一必须真的誓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的天资,才可出家,否则不可。”准此而观,一个真正的出家人,绝非泛泛之辈,而是世外高人!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⑦,右绕三币⑧,长跪合掌,以颂⑨赞曰:
法藏比丘出家后,就到世自在王佛面前,五体投地的稽首佛足。拜佛之后,又向佛右绕三帀,接着更在佛前长跪合掌,以偈颂来称扬赞叹佛,并在佛前表白他广大的心愿。他的偈颂是:
附记:印度的偈颂,就好像中国的唐诗一样,以简短的文句,来表达美妙和深奥的含意。法藏比丘的偈颂,以四句为一偈,共有二十偈。最初七偈是叹佛功德,接下来十偈是发愿上求下化,最后三偈是请佛证知。
◎注释
①寻 立即、很快。
②发无上正真道意 “无上正真道”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译“无上正等正觉”。发无上正真道意,就是发心要修行成佛。
③弃国捐王 舍弃国家和王位。
④行作沙门 出家修行的意思。“沙门”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含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的意思。
⑤高才勇哲 “高才”是指才德过人,“勇”是指具有大志和大愿,“哲”是指明白一切事理。
⑥与世超异 超过世间所有的人,没有人能跟他相比。
⑦稽首佛足 “稽首”是头面着地,“佛足”将头接触佛足。这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
⑧右绕三帀 向佛的右手边开始,绕走三圈。佛教礼法,以右旋为敬。
⑨颂 即偈颂。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通常以四句为一偈颂。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①,无与等者。
(从第一偈至第七偈,都是叹佛功德。这一偈是叹佛身业。)
如来之身的光明与颜色,非常盛大和灿烂,这是由于如来有无量无边的威德神通所致。如此殊胜的佛光,世间是没有可与之相比的。
日月摩尼②,珠光焰耀③,皆悉隐蔽,犹如聚墨④。
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以及会发光的摩尼宝珠,如果遇到这种佛光,其光也会立刻被佛光所吞没,变成犹如一团的黑墨一样。
如来颜容,超世无伦。正觉大音⑤,响流十方⑥。
(前两句赞叹佛的颜容,后两句赞叹佛的口业。)
如来端正的颜容,也是超过世间一切所有,无有一人可与之伦比。又佛以他的无上正觉来宣说大乘的法音,其音响彻十方,无远弗届。
附记:有一次,释迦佛正在对大众讲经说法,其弟子中有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想到平时听佛讲经,座位靠近佛,佛的声量是如此,坐位离佛很远,声量也是一样。今天他想测知佛说法的声音到底到达几远?于是他用神境智证通,在一想念之间,他的身体同时到达十方无量世界去,谁知佛的声音还是如同在面前说法一样地清楚,他这才知道佛的声音是无远弗届的。
戒闻精进⑦,三昧智慧⑧,威德无侣⑨,殊胜希有。
(这是赞叹由六度所成就的殊胜意业)
佛在因地时勤修持戒、多闻、精进、禅定和智慧,由此而成就的威神、功德,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太殊胜和太稀有了!
深谛善念⑩,诸佛法海(11),穷深尽奥(12),究其涯底(13)。
(这是赞叹佛的智德圆满)
如来因有殊胜的意业,故能深思审察真俗二谛、空有不二之妙理,并能善念诸佛所证的真如、实相境界,所以对一切事物的因果事理缘起,都能穷尽其奥妙,究竟其涯底。
附记:经文所说的“诸佛法海”,指的就是一切万法之真如、实相。所谓“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与如常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易言之,真如是一切万法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之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真谛、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谓“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实相与真如,名虽异而体相同。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由此亦可知,非空非有,真空妙有,才是一切万有之实相,才是诸佛所证之法海。
无明欲怒(14),世尊永无。人雄师子(15),神德无量(16)。
(这是结叹佛的三业清净圆满)
众生心中充满了贪、瞋、痴三毒,圣中之圣的世尊却已经永远断除,因此佛是人中之雄,好像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由于心中没有贪瞋痴,故佛的三业是无比的清净,使他所成就的神妙功德也是无量无边!
附记1:所谓“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口业即口之所说,意业即意之所思。芸芸众生,自从无始,身业不善,行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起贪、瞋、痴。由于三业不净,造诸恶业,无量无边,职是之故,生生世世,流浪生死,备受众苦。站在因果定律来说,造什么业必得什么报,谁都要向他自己所造的业负责。“业”这个字,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为什么造了业必受报呢?因为“业”虽然无形无相,无质无量,但它有力量,即善业有生善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这种力量佛法称之为“业力”。众生无始劫来,不停的在六道之中轮回,至于投生哪一道,众生的阿赖耶识(俗称灵魂)作不了主,它完全听凭业力的牵引,哪一方面的业力强,便偏向于哪一方面去。由此可以想见,“业”对众生的前途影响至大。我们学佛,目的是成佛,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清净三业,倘若不知清净三业,则连做人的资格都可能失掉(指堕落于三恶道),焉能期望将来作佛?
附记2:要怎样才能清净三业呢?欲清净三业,最好的方法,莫如念佛。一心专念佛号,心中只有佛,佛外更无心,就是意业清净;口念佛号,不说闲话,声声不离佛号,就是口业清净;念佛的人,一心念佛,都摄六根,身不妄作,就是身业清净。如此三业清净,必生西方,不退成佛。
附记3:造了业,又应该怎么做呢?造了业必须“忏悔”。忏者,觉悟过失;悔者,痛自改悔。总之,知错誓不再作,叫做“忏悔”。若一面忏悔,一面又继续犯错,那就失掉忏悔的意义了。
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17),震动大千(18)。
佛三业之所作,无一不是利益众生,故其功勋,无量无边,这都是依于深妙之智慧而起的。佛的智慧,深没有底,妙不可言;佛的具有光明和端正威严的相貌,以及好像狮子吼一般的说法,一一都震撼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心,令一切众生都乐意信受佛法,发奋图强,向善向上,力争上游。
附记:经文说,佛的功德、智慧、光明与威相等等,都震撼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心。到底有没有三千大千世界?除了我们现在所住的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到底有没有生物的存在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于此要举出科学的数据,以资证明佛经之所说,许多已得到科学的证实如下:
(一)佛经说,百亿须弥、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七 闻法发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