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七 聞法發心

  (七) 聞法發心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無上正真道意②。

   (這是說法藏因地聞法發心)

   當時有一位大國王,常去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之後,心生歡喜,隨即發心要修行成就至高無上的佛。

  附記:現代有部會集本的《無量壽經》說:“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正真道意。”于是許多的人都誤以爲這位國王的名字叫做世饒王;但根據下列的一些資料,證明這位國王的名字不叫“世饒王”,而是“昙摩迦留”,華譯法藏,他出家後即叫做“法藏比丘”。

   (一)在現存諸譯本中,只有漢譯本說:“世饒王聞經道,歡喜開解,便棄國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根據《大正藏》之校勘:明注曰:“乃爾劫時”下至“王”,文中疑有脫誤,謹按無量壽經雲:“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時有國王”,可以互證本經“王聞經道”王字不應與世饒連讀,此世饒是世饒王如來,此王是國王昙摩迦留,後更名法寶藏比丘者。

   (二)請再看近代佛學大家丁福保所編之《佛學大辭典》,對下列名詞術語的解釋:

  A〔世饒王佛〕(佛名)世自在王佛之異名。見世自在王條。

  B〔世自在王〕(佛名)又曰世饒王,佛名,饒即自在之義。無量壽經存此二名。阿彌陀佛在因位時,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願。無量壽經鈔二曰:“義寂雲。舊本名樓夷亘羅Lokesvararaja。此存梵音,翻之名爲自在王。憬興雲: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間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饒,即自在義爲王也。”

  C〔昙摩迦〕人名。又作昙摩留迦,法藏比丘之梵名。支謙譯之大阿彌陀經上曰:“爾時世有大國王,王聞佛經道,心即歡喜開解,便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字昙摩迦。”平等覺經一曰:“便棄國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本經以下之文譯爲法寶藏。莊嚴經曰:“作法”。如來會曰:“法處”。智度論五十曰:“法積”。無量壽經上曰:“法藏”,梵名Dharmkaa。

  棄國捐王③,行作沙門④,號曰法藏高才勇哲⑤,與世超異⑥。

   (這是說國王出家修行)

   他舍棄了國家和王位,跟隨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的天資和才幹,都超過了世間所有的人。

  附記:“高才勇哲”四個字,雖是用來贊歎法藏比丘的氣質非凡,亦爲所有出家人點出了其標准。盍一個想要出家的人,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偉大的志向、願意勇猛精進地修行,以及要很明白事理。淨宗第13代祖印光大師也曾說過:“想要出家的人,第一必須真的誓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的天資,才可出家,否則不可。”准此而觀,一個真正的出家人,絕非泛泛之輩,而是世外高人!

  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⑦,右繞叁幣⑧,長跪合掌以頌贊曰

   法藏比丘出家後,就到世自在王佛面前,五體投地的稽首佛足。拜佛之後,又向佛右繞叁帀,接著更在佛前長跪合掌,以偈頌來稱揚贊歎佛,並在佛前表白他廣大的心願。他的偈頌是:

  附記:印度的偈頌,就好像中國的唐詩一樣,以簡短的文句,來表達美妙和深奧的含意。法藏比丘的偈頌,以四句爲一偈,共有二十偈。最初七偈是歎佛功德,接下來十偈是發願上求下化,最後叁偈是請佛證知。

  ◎注釋

  ①尋 立即、很快。

  ②發無上正真道意 “無上正真道”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譯“無上正等正覺”。發無上正真道意,就是發心要修行成佛。

  ③棄國捐王 舍棄國家和王位。

  ④行作沙門 出家修行的意思。“沙門”是古印度修行人的通稱,含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意思。

  ⑤高才勇哲 “高才”是指才德過人,“勇”是指具有大志和大願,“哲”是指明白一切事理。

  ⑥與世超異 超過世間所有的人,沒有人能跟他相比。

  ⑦稽首佛足 “稽首”是頭面著地,“佛足”將頭接觸佛足。這是佛教最恭敬的禮節。

  ⑧右繞叁帀 向佛的右手邊開始,繞走叁圈。佛教禮法,以右旋爲敬。

  ⑨頌 即偈頌。一種略似于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爲一偈頌。

  光顔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①,無與等者

   (從第一偈至第七偈,都是歎佛功德。這一偈是歎佛身業。)

   如來之身的光明與顔色,非常盛大和燦爛,這是由于如來有無量無邊的威德神通所致。如此殊勝的佛光,世間是沒有可與之相比的。

  日月摩尼②,珠光焰耀③,皆悉隱蔽猶如聚墨④。

   就是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以及會發光的摩尼寶珠,如果遇到這種佛光,其光也會立刻被佛光所吞沒,變成猶如一團的黑墨一樣。

  如來顔容超世無倫正覺大音⑤,響流十方⑥。

   (前兩句贊歎佛的顔容,後兩句贊歎佛的口業。)

   如來端正的顔容,也是超過世間一切所有,無有一人可與之倫比。又佛以他的無上正覺來宣說大乘的法音,其音響徹十方,無遠弗屆。

  附記:有一次,釋迦佛正在對大衆講經說法,其弟子中有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想到平時聽佛講經,座位靠近佛,佛的聲量是如此,坐位離佛很遠,聲量也是一樣。今天他想測知佛說法的聲音到底到達幾遠?于是他用神境智證通,在一想念之間,他的身體同時到達十方無量世界去,誰知佛的聲音還是如同在面前說法一樣地清楚,他這才知道佛的聲音是無遠弗屆的。

  戒聞精進⑦,叁昧智慧⑧,威德無侶⑨,殊勝希有

   (這是贊歎由六度所成就的殊勝意業)

   佛在因地時勤修持戒、多聞、精進、禅定和智慧,由此而成就的威神、功德,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太殊勝和太稀有了!

  深谛善念⑩,諸佛法海(11),窮深盡奧(12),究其涯底(13)。

   (這是贊歎佛的智德圓滿)

   如來因有殊勝的意業,故能深思審察真俗二谛、空有不二之妙理,並能善念諸佛所證的真如、實相境界,所以對一切事物的因果事理緣起,都能窮盡其奧妙,究竟其涯底。

  附記:經文所說的“諸佛法海”,指的就是一切萬法之真如、實相。所謂“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與如常二義,謂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易言之,真如是一切萬法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恒常如此,不變不易、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之無爲法,亦即一切衆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真谛、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等。《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謂“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實相與真如,名雖異而體相同。經雲:“實相無相無不相”,由此亦可知,非空非有,真空妙有,才是一切萬有之實相,才是諸佛所證之法海。

  無明欲怒(14),世尊永無人雄師子(15),神德無量(16)。

   (這是結歎佛的叁業清淨圓滿)

   衆生心中充滿了貪、瞋、癡叁毒,聖中之聖的世尊卻已經永遠斷除,因此佛是人中之雄,好像獅子是百獸之王一樣。由于心中沒有貪瞋癡,故佛的叁業是無比的清淨,使他所成就的神妙功德也是無量無邊!

  附記1:所謂“叁業”,即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即身之所作,口業即口之所說,意業即意之所思。芸芸衆生,自從無始,身業不善,行殺、盜、淫;口業不善,妄語、绮語、惡口、兩舌;意業不善,起貪、瞋、癡。由于叁業不淨,造諸惡業,無量無邊,職是之故,生生世世,流浪生死,備受衆苦。站在因果定律來說,造什麼業必得什麼報,誰都要向他自己所造的業負責。“業”這個字,是行爲或造作的意思。爲什麼造了業必受報呢?因爲“業”雖然無形無相,無質無量,但它有力量,即善業有生善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這種力量佛法稱之爲“業力”。衆生無始劫來,不停的在六道之中輪回,至于投生哪一道,衆生的阿賴耶識(俗稱靈魂)作不了主,它完全聽憑業力的牽引,哪一方面的業力強,便偏向于哪一方面去。由此可以想見,“業”對衆生的前途影響至大。我們學佛,目的是成佛,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清淨叁業,倘若不知清淨叁業,則連做人的資格都可能失掉(指墮落于叁惡道),焉能期望將來作佛?

  附記2:要怎樣才能清淨叁業呢?欲清淨叁業,最好的方法,莫如念佛。一心專念佛號,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就是意業清淨;口念佛號,不說閑話,聲聲不離佛號,就是口業清淨;念佛的人,一心念佛,都攝六根,身不妄作,就是身業清淨。如此叁業清淨,必生西方,不退成佛。

  附記3:造了業,又應該怎麼做呢?造了業必須“忏悔”。忏者,覺悟過失;悔者,痛自改悔。總之,知錯誓不再作,叫做“忏悔”。若一面忏悔,一面又繼續犯錯,那就失掉忏悔的意義了。

  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17),震動大千(18)。

   佛叁業之所作,無一不是利益衆生,故其功勳,無量無邊,這都是依于深妙之智慧而起的。佛的智慧,深沒有底,妙不可言;佛的具有光明和端正威嚴的相貌,以及好像獅子吼一般的說法,一一都震撼叁千大千世界的人心,令一切衆生都樂意信受佛法,發奮圖強,向善向上,力爭上遊。

  附記:經文說,佛的功德、智慧、光明與威相等等,都震撼叁千大千世界的人心。到底有沒有叁千大千世界?除了我們現在所住的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到底有沒有生物的存在呢?關于這兩個問題,我們于此要舉出科學的數據,以資證明佛經之所說,許多已得到科學的證實如下:

   (一)佛經說,百億須彌、百億日月,構成一個叁千大…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七 聞法發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