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世界(即現代人所說的銀河系),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謂“叁千大千世界”,即1000個太陽系爲一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現代天文學家已探測到銀河系中,有著本身能夠發光如同太陽的恒星近10億個,依理推測應有300億個之多。並在太陽系的空間,還有數不盡、算不清的星雲星系,而且每一個星球都有一或兩個衛星月球。這與佛教所說的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的數目,可謂不謀而合。而且,佛在《華嚴經》和《梵網經》裏說,宇宙如雲似海,重重無盡。四、五十年代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數理證明宇宙是四度空間的連續體,認爲宇宙是膨脹的,而且是極其宏大乃至無窮無盡的!這又證明了佛教宇宙如雲似海重重無盡之所說。此亦顯示:叁千大千世界不只一個,而是很多,無量無邊。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既是一佛之教區,則本師釋迦牟尼佛從表面上看來,他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教化衆生,實際上他同時也化身千萬億,到其他的教化區域去教化衆生,所以經文說他“震動大千”,絕非虛言,而是事實。
(二)佛經說,世界無量,衆生無量。1968年,英國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安東尼·休伊什研究小組的成員喬斯林·貝爾,發現了自外太空發射的神秘電波訊號,這和以往星球所發出的穩定訊號不同的是,貝爾接收到的訊號是脈動的,是一種每隔15秒固定顯現一次的影像。于是許多人都相信他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證據。根據該小組的歸納,這種脈動電波是來自距離地球200光年(光每秒的速度約30萬公裏,一年所走的距離叫做一光年,約等于10萬億公裏)的一個自轉的星球。由于他的這個能證明外太空有生物的發現,使到休伊什與其指導教授馬丁·賴爾爵士獲頒1974年的諾貝爾天文學獎。數年之前,身患殘疾的英國現代偉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也指出,宇宙那麼大,地球那麼小,外星有生物,一點也不奇怪。
◎注釋
①炎明 指佛的身光照耀得很明亮。
②日月摩尼 指太陽、月亮和摩尼寶珠。
③珠光燄耀 “珠”指摩尼珠,“燄耀”指光明。
④猶如聚墨 猶如一團的黑墨。
⑤正覺大音 指佛以他的正覺來宣說大乘的法音。
⑥響流十方 形容佛說法的聲音很響亮,流傳十方無量世界。
⑦戒聞精進 “戒”指持戒,“聞”指多聞,“精進”就是努力。
⑧叁昧智慧 這裏指六度中之禅定和般若。
⑨威德無侶 指佛的威神和功德,舉世無雙。
⑩深谛善念 “深”指深思審察,“谛”指真俗二谛,“善念”指善念諸佛法海(即諸佛所證的真如、實相)。
(11)諸佛法海 諸佛所證的如海一般深廣之真理。亦指真如、實相、自性清淨心。
(12)窮深盡奧 窮其深和盡其奧,亦即徹底明白它的深奧的意思。
(13)究其涯底 要洞見其底蘊的意思。
(14)無明欲怒 “無明”即愚癡,“欲”即貪欲,“怒”即瞋恚,合而言之,就是貪、瞋、癡叁毒。
(15)人雄師子 “人雄”是指佛,因佛是人中最雄猛的人。“師子”即獅子,乃百獸之王。
(16)神德無量 神妙的功德無量無邊。
(17)光明威相 具有光明和威德的相貌。
(18)大千 叁千大千世界的簡稱。以“一四天下”爲一小單位,即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四大部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爲一小世界。集這樣的小世界一千個,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因爲這中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叫做“叁千大千世界”。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①,過度生死②,靡不解脫③。
(這是法藏比丘誓願上求下化)
願我將來作佛時,能與聖中之聖相齊,與法中之王相等,及助衆生從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過度到常、樂、我、淨的大涅槃境界而成佛。
附記1:一個人由凡夫到成佛,一定要經過兩種生死,最後超越生死而成佛。此兩種生死,叫做“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衆生,在叁界六道中,由于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叁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悟的遷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由此可見,“分段生死”是凡夫們于叁界內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于叁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要斷了這兩種生死,才有資格成佛的。
附記2:此偈所說的“過度生死”,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意思。在佛教曆史上,許多具有高深道行的人都能超越生死,不爲生死所羁絆,任道逍遙,自由自在。茲舉幾個實例:(一)本師釋迦牟尼佛本身,度生之機緣盡了時,自己用叁昧真火自焚荼毘,遺下無數五顔六彩之舍利。(二)佛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在與阿難尊者等500大阿羅漢結集佛教之經典之後,即走到雞足山,騰身天空,後向山峰滑落,山峰裂開,形成他的禅座。他以草席地而坐,誓言:“56億7千萬年後,我將在彌勒降生成佛時,出來助他教化衆生。”言畢即入定,雞足山亦複合攏如故,把他隱藏于其中。(叁)中國禅宗初祖達摩大師是印度人,于梁武帝時泛海抵達中國之廣州,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圓寂于東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他示寂後叁年,魏國使臣宋雲,出使西域,回程時在蔥嶺竟然遇見達摩,見他手裏挽著一只鞋子。宋雲回朝將此事禀告魏帝。魏帝命人將達摩的墓穴打開,見屍體已不翼而飛,棺廓內空空如也,只余下一只鞋子。(四)六祖惠能大師示寂時,衆弟子傷心痛哭,依依不舍。六祖對他們說:“你們不用傷心,我另有去處!”他後面的那句話是暗示,他已經超越生死了。
附記3: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已超越生死,就是以後乘願再來,也是來去自如,生死自在的。
布施④調意,戒⑤忍⑥精進⑦,如是叁昧⑧,智慧⑨爲上。
(這是說法藏誓修菩薩之六度)
爲了成就佛果,我願意修習六度中之布施,以調伏悭貪之意念,以及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也只是修福而已,我還要修習令人産生高度智慧的禅定和般若,以期福慧具足。福慧雙修,才是最殊勝、最上等的修行方法。
附記1:此偈所說,乃菩薩所修之“六度”。人性有六大缺點毛病,即悭貪、毀犯、瞋恚、懈怠、散亂、愚癡。悭貪者,自己的東西不舍得給人家,而人家的東西卻想據爲己有;毀犯者,人性有著蠻性的遺留,喜歡毀壞侵犯他人;瞋恚者,不能容忍,愛發脾氣;懈怠者,人性好逸惡勞,愛享現成;散亂者,人類喜歡胡思亂想,心力很難集中;愚癡者,就是迷迷糊糊,不明事理。而菩薩所修的六度,正是對治人性六大缺點毛病之靈丹妙藥,布施對治悭貪,持戒對治毀犯,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禅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癡。人若能克製此人性上的六大缺點毛病,性靈才能淨化,佛性才能顯現,則返璞歸真,超凡入聖,都將不成問題。
附記2:修行佛法,就是欲藉佛法來修理自己,改造自己,向自己革命,把自己人性上的缺點毛病完全克服。古來聖賢無不是實行修理自己、改造自己,當人性毫無瑕疵時,才得臻于全真、盡美、至善之境地的。難怪被稱爲佛之真子的菩薩,沒有一個不是修行“六度”的。
附記3:偈文所說的叁昧,就是六度中之“禅定”。修習禅定,能使人的心清淨,進入無心無念的境地,就能獲得“明心見性”的經驗。爲了使心清淨,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教惠明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大師的“不思善不思惡”訓示,確是使心不起妄念的一個妙法,盍善惡是相反對立的,修禅的目的正要絕了這種相對差別的見解。我們如能停止人我、是非、順逆等等相對立諸觀念,對一切事物不起憎愛的心情,毫無善惡差別的念頭,心頭頓時就會像碧空清明,明明白白。
附記4:此偈頌強調“智慧爲上”。這裏所說的智慧就是六度中之“般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之五度如足,般若則如目。修行其他五度時,如果不以般若作前導的話,就如盲人走路,難免會出問題的,所以說“智慧爲上”。又佛教所說的般若,不同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如實知見一切事物本性的真智妙慧。一般所說的聰明智慧,不能使人脫離生死,超越輪回;而般若妙慧卻能使人明自心、見自性、了生死、證涅槃,所以說“智慧爲上”。
附記5:在淨宗,發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修行六度了。淨宗九祖蕅益大師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大師能爲我們這樣點出在一句佛號之中,便統攝六度萬行,他真不愧爲一代祖師,令人欽佩!
◎注釋
①齊聖法王 與聖中之聖相齊,與法中之王相等。
②過度生死 超越生死的意思。凡夫的生死叫“分段生死”,那是凡夫們在叁界內肉體上的生死;菩薩的生死叫“變易生死”,那是菩薩們于叁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超越了這兩種生死,才是真正的了生脫死,那是佛的大涅槃境界。
③靡不解脫 “解脫”是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由于證得涅槃境界的人,已斷除了一切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種種痛苦,連生死也超越了、杜絕了,所以說“靡不解脫”。
④布施 把自己的財物無條件的施舍給人家。布施有叁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又分爲外財和內財兩種,如布施錢財、…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七 聞法發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