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本来面目”禅释(韩凤鸣)▪P2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面目要让混沌不明的心理显出它的真相。一般人需要遗忘和逃离的领域, 一般人认为是无知、神秘和黑暗的领域, 却是本来面目的隐身处。

  我们的本能将我们束缚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欲求让我们成为事物的奴隶, 本来面目带领我们走进真相。为方便直指本来面目, 禅宗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关于清净面目的喻象, 除了本来面目外还有“本来人”、“本分事”、“本分田地”、“本地风光”等。为了显示本来面目不居凡圣、不落声色、不涉见闻、不落文字、一尘不染等特点, 禅师有以不立文字、沉默、无做来暗示[11]。但禅宗认为, 即使是一些最为自然、最不着痕迹的直指法门, 仍是画虎成狸, 难传本来面目:

  “画师五彩画虚空, 落笔须知失本踪, 更有唐朝吴道子, 平生纸上枉施功。”

  “清奇古怪娘生面, 妙笔丹青作公施

   者厮十分传得似, 依然画虎只成狸! ”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用方法, 让日常来直显, 让自性直显自己。“但能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外不见山河大地, 内不立见闻觉知, 直下摆脱情识, 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 见本来面目。”所以古来禅门大德, 不着意于言思, 不以义理传法, 而是以自心性直显来除人知见, 使人胸中不留毫发而让本地风光自然显露。

  对本来面目的觉悟不是获得了什么, 而是将“思”还原到基础地带, 与存在的实际实现了同一。觉悟也不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觉悟者还生活在平常的日子里, 跃入他从未离开过的地方。觉悟的“我”是清净圆融的, 没有“真神”、“觉性”、“佛”等的主体感, 森罗万象任其“如是”涌现。这个本来面目似乎原始以来就这样自在地呈现, 也因之称其为“本来面目”。

  三、本来面目与本来的生活

  人本来清净, 一开始就是佛, 就是解脱人, 这是本来面目。多思多虑的人不知道这个事实, 或者虽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却不能当下承当, 他不在本来面目的真实体会中。但一旦人明白了本来, 一切都云开见日, 再没有什么羁绊, 大家都是无事人, 在真实的面目里自在生活。在本来面目看来, 修行也是不必要的, 这时候如果谈修证、成佛、解脱, 都是做茧自缚。

  无论生存让我们如何外化, 本来面目仍然是世界的轴心, 事物围绕着它, 生活的本质就是它。清净本来是事物自身及其运动的“静态”, 对意义来说, 它是静态的“零”, 是意义的起点。一个僧人问老师: “混沌未分时如何

   ”老师回答: “混沌”。又问道: “分后如何

   ”师曰: “混沌。”无意义的零拥有无限的意义, 能生出无限的世界, 它就是无限的世界。换一句话说, 一切人间意义和事实都是清净的零, 当思产生的时候, 就分化成大千世界及其意义。当自性走到零点或空的时候, 我们是来到了清澈的空气里, 天堂很容易理解, 而世间的动乱和矛盾也看得清晰了。

  虽然说明心见性后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或真正的修行是在明心见性后开始的, 但由于业力和习气的原因, 人虽然明心见性了, 还有得而复失的可能, 明而忽暗, 都有可能再入“轮回”。所以还有很长的修行之路要走, 尤其要在本来清净的生活中生活。一方面要在具体事上修, 勤于日用之道, 要“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从心理到生活之路依于正念和正行; 另一方面, 要步步踏着空相, 时时在实际中, 任何世俗轻微的暗示, 都是心理上的疾病。这样行持下去, 生命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不久身心上会产生轻快愉悦感, 精神越来越纯净, 容颜越来越明丽, 气度越来越从容。久而久之生活中产生一种宽裕感, 精神里产生出一种自然的罡气, 身内身外产生一种清净场。这在道家称为纯阳之气, 禅宗称之为禅悦、法喜等, 精神气象出来了, 我们的精神世界模糊的轮廓有了真正的三摩地。

  在生活的岁月, 个人与自然在一起, 与众生事业一起, 在寂静的自性中看世间的清净和繁荣。一些人已经学会凿壁偷光, 原来云雾迷漫的心灵现在看清了真伪, 把一些虚幻之物悬置起来, 少了许多妄想, 多了丈夫气概。人生的迢迢长路变得越来越清净、无畏, 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 禅者已经能做到与身心自然一同呼吸, 在自然卷舒中, 在世事风雨中, 听到真相清净本来的声息, 得到关于本来面目的种种回答。人们看到万法生灭因缘, 在念念清净中随缘任运, 到习气扫尽时, 就进入了圣位。“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就是成佛作祖了。

  于第一义不动的时候, 我们虽然处在世界中, 走在人生路上, 手里捧着饭碗, 但“世界”没有产生, “生活”没有形象, 风声雨声都是朗朗空性, 岁月一样轮转, 但我们没有记挂着什么。这个空性之我由于什么也不是, 不依于是而无所不是, 不着一尘而遍摄无量刹土。这无量刹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由于没有意义而成就它真实的刹土。这是自我和世界解体的时候, 虚空粉碎, 我们直接契入存在的“本体”而认识真实世界的“如是”。

  至此有人问, 假设人的意识能在一刹那间见到了宇宙全相, 这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人是无法想象的。他的疑问没错, 因为他还在思中。

  不思善恶是心中无“事”的直观, 主要还是“无情”、“无我”、“无着”。无情的情感是最真实不过的, 这个情感没有目的, 情感在它缘起的烟云中, 化成清净而优美的自由之身。一个和尚问省念: “如何是和尚不欺人的话

   ”省念回答说“看, 冬天来了”。但那又怎样呢

   省念说, 春风不久就要到了。这种情感最直接地进入事物, 没有中间的环节, 是与自然同体的, 是同体之悲。这里没有我, 没有本质, 本质就在那里, 现象就是本质。生活里没有任何深奥值得人留心, 它舍弃了有为的“思”而以思的坦露表达存在的实情。“惠能没技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惠能不讲究禅法技巧, 不断念也不守空, 只是自然无着。

  本来的生活没有断绝思维却也不随波逐浪, 对现实世界不否定也不肯定, 在平常生活中生活而不执着于它,生活在殊相世界能时时处处见到真相。“青山元不动, 白云任去来。”这是不崇尚浪漫的浪漫生活, 是不提倡神秘的神秘的生活, 是不求天堂的真实天堂。禅者就是这样在清净的大千世界中, 体认着真相, 平静地生存。

  

《“本来面目”禅释(韩凤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