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來面目”禅釋(韓鳳鳴)▪P2

  ..續本文上一頁本來面目要讓混沌不明的心理顯出它的真相。一般人需要遺忘和逃離的領域, 一般人認爲是無知、神秘和黑暗的領域, 卻是本來面目的隱身處。

  我們的本能將我們束縛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的欲求讓我們成爲事物的奴隸, 本來面目帶領我們走進真相。爲方便直指本來面目, 禅宗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關于清淨面目的喻象, 除了本來面目外還有“本來人”、“本分事”、“本分田地”、“本地風光”等。爲了顯示本來面目不居凡聖、不落聲色、不涉見聞、不落文字、一塵不染等特點, 禅師有以不立文字、沈默、無做來暗示[11]。但禅宗認爲, 即使是一些最爲自然、最不著痕迹的直指法門, 仍是畫虎成狸, 難傳本來面目:

  “畫師五彩畫虛空, 落筆須知失本蹤, 更有唐朝吳道子, 平生紙上枉施功。”

  “清奇古怪娘生面, 妙筆丹青作公施

   者厮十分傳得似, 依然畫虎只成狸! ”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用方法, 讓日常來直顯, 讓自性直顯自己。“但能上無攀仰, 下絕己躬, 外不見山河大地, 內不立見聞覺知, 直下擺脫情識, 一念不生,證本地風光, 見本來面目。”所以古來禅門大德, 不著意于言思, 不以義理傳法, 而是以自心性直顯來除人知見, 使人胸中不留毫發而讓本地風光自然顯露。

  對本來面目的覺悟不是獲得了什麼, 而是將“思”還原到基礎地帶, 與存在的實際實現了同一。覺悟也不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覺悟者還生活在平常的日子裏, 躍入他從未離開過的地方。覺悟的“我”是清淨圓融的, 沒有“真神”、“覺性”、“佛”等的主體感, 森羅萬象任其“如是”湧現。這個本來面目似乎原始以來就這樣自在地呈現, 也因之稱其爲“本來面目”。

  叁、本來面目與本來的生活

  人本來清淨, 一開始就是佛, 就是解脫人, 這是本來面目。多思多慮的人不知道這個事實, 或者雖然知道了這個道理卻不能當下承當, 他不在本來面目的真實體會中。但一旦人明白了本來, 一切都雲開見日, 再沒有什麼羁絆, 大家都是無事人, 在真實的面目裏自在生活。在本來面目看來, 修行也是不必要的, 這時候如果談修證、成佛、解脫, 都是做繭自縛。

  無論生存讓我們如何外化, 本來面目仍然是世界的軸心, 事物圍繞著它, 生活的本質就是它。清淨本來是事物自身及其運動的“靜態”, 對意義來說, 它是靜態的“零”, 是意義的起點。一個僧人問老師: “混沌未分時如何

   ”老師回答: “混沌”。又問道: “分後如何

   ”師曰: “混沌。”無意義的零擁有無限的意義, 能生出無限的世界, 它就是無限的世界。換一句話說, 一切人間意義和事實都是清淨的零, 當思産生的時候, 就分化成大千世界及其意義。當自性走到零點或空的時候, 我們是來到了清澈的空氣裏, 天堂很容易理解, 而世間的動亂和矛盾也看得清晰了。

  雖然說明心見性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生活或真正的修行是在明心見性後開始的, 但由于業力和習氣的原因, 人雖然明心見性了, 還有得而複失的可能, 明而忽暗, 都有可能再入“輪回”。所以還有很長的修行之路要走, 尤其要在本來清淨的生活中生活。一方面要在具體事上修, 勤于日用之道, 要“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從心理到生活之路依于正念和正行; 另一方面, 要步步踏著空相, 時時在實際中, 任何世俗輕微的暗示, 都是心理上的疾病。這樣行持下去, 生命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不久身心上會産生輕快愉悅感, 精神越來越純淨, 容顔越來越明麗, 氣度越來越從容。久而久之生活中産生一種寬裕感, 精神裏産生出一種自然的罡氣, 身內身外産生一種清淨場。這在道家稱爲純陽之氣, 禅宗稱之爲禅悅、法喜等, 精神氣象出來了, 我們的精神世界模糊的輪廓有了真正的叁摩地。

  在生活的歲月, 個人與自然在一起, 與衆生事業一起, 在寂靜的自性中看世間的清淨和繁榮。一些人已經學會鑿壁偷光, 原來雲霧迷漫的心靈現在看清了真僞, 把一些虛幻之物懸置起來, 少了許多妄想, 多了丈夫氣概。人生的迢迢長路變得越來越清淨、無畏, 經過漫長歲月的磨砺, 禅者已經能做到與身心自然一同呼吸, 在自然卷舒中, 在世事風雨中, 聽到真相清淨本來的聲息, 得到關于本來面目的種種回答。人們看到萬法生滅因緣, 在念念清淨中隨緣任運, 到習氣掃盡時, 就進入了聖位。“能善分別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就是成佛作祖了。

  于第一義不動的時候, 我們雖然處在世界中, 走在人生路上, 手裏捧著飯碗, 但“世界”沒有産生, “生活”沒有形象, 風聲雨聲都是朗朗空性, 歲月一樣輪轉, 但我們沒有記挂著什麼。這個空性之我由于什麼也不是, 不依于是而無所不是, 不著一塵而遍攝無量刹土。這無量刹土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由于沒有意義而成就它真實的刹土。這是自我和世界解體的時候, 虛空粉碎, 我們直接契入存在的“本體”而認識真實世界的“如是”。

  至此有人問, 假設人的意識能在一刹那間見到了宇宙全相, 這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 人是無法想象的。他的疑問沒錯, 因爲他還在思中。

  不思善惡是心中無“事”的直觀, 主要還是“無情”、“無我”、“無著”。無情的情感是最真實不過的, 這個情感沒有目的, 情感在它緣起的煙雲中, 化成清淨而優美的自由之身。一個和尚問省念: “如何是和尚不欺人的話

   ”省念回答說“看, 冬天來了”。但那又怎樣呢

   省念說, 春風不久就要到了。這種情感最直接地進入事物, 沒有中間的環節, 是與自然同體的, 是同體之悲。這裏沒有我, 沒有本質, 本質就在那裏, 現象就是本質。生活裏沒有任何深奧值得人留心, 它舍棄了有爲的“思”而以思的坦露表達存在的實情。“惠能沒技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惠能不講究禅法技巧, 不斷念也不守空, 只是自然無著。

  本來的生活沒有斷絕思維卻也不隨波逐浪, 對現實世界不否定也不肯定, 在平常生活中生活而不執著于它,生活在殊相世界能時時處處見到真相。“青山元不動, 白雲任去來。”這是不崇尚浪漫的浪漫生活, 是不提倡神秘的神秘的生活, 是不求天堂的真實天堂。禅者就是這樣在清淨的大千世界中, 體認著真相, 平靜地生存。

  

《“本來面目”禅釋(韓鳳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