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P14

  ..续本文上一页的五个烦恼,称为五下分结。欲界以上的五个烦恼叫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

  是色界的烦恼和无色界的烦恼。五下分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欲界的贪和嗔。

  

  贪心有欲界贪、色界贪和无色界贪。嗔心唯欲界有。痴心通三界。

  

  五上分结就是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掉举、我慢和痴。其中:

  

  须陀洹果是身见、戒取、疑三结已断已知,欲界贪和嗔未断,还重所以来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修或不修梵行,只断三结、欲界贪和嗔薄,只来欲界投生一次。

  

  阿那含果必修诸梵行,断五下分结,即欲界贪已断,所以不来欲界。

  

  阿罗汉果必修八正道,断五上分结,不来三界。

  

  初果只断三结,二果的欲界的贪和嗔虽薄,却不是完全没有,所以不可以欲界的贪和嗔来验证初果及二果。唯有断五上分结的三果,才可以依有没有断贪和嗔来验证。因此初

  果虽断我见,还有贪嗔痴、我执及怕死。

  

  一个人完成初果是断五下分结其中的三个结,并没有断除欲界的贪和嗔。证初果之后,欲界的贪还是很重的,有欲界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证初果只是破我见没有断其它

  烦恼,就会怀疑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人,为什么还有这样多的烦恼呢?那是因为你不通佛法,以为放下我见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证初果不必断除贪嗔的烦恼,只是放下我见,放下我见是很容易的。因为你没有弄清楚,于是以为证初果是很难的。其实,所有的果位里,证初果是最快的,我见是一刹那就

  能放下的。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修。你们在修的时候,我会一直鼓励并教导你们,要完成初果不难,但是,如果你去跟人家讲说:某某法师说证悟初果很容易,人家就会骂我。

  他们认为这是很难的。

  

  其实在佛教界里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还不敢相信自己能证,这些人总觉得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证悟,但却不敢承认是初果。因为他没办法分辨,他不知道初果断什么烦恼,

  其实他是证悟了初果的,但是因为听人家讲初果是如何的不得了,比如传说初果者不会踏死虫蚁了!于是,自己虽然有所觉悟却不以为是证悟初果。这种人,你让他做现法乐住,

  他会立刻就做出现法乐住来的。

  8.禅定里也有掉举

  

  完成初果以后再继续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见了,而是放下五下分结里面的另外两个结--欲界贪和嗔。就是说,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还有掉举等五上分结的烦恼。你们会说,

  入了禅定不是没有掉举了吗?不是的,入定只是没有掉悔,在所有的禅定里面都可以有掉举。

  

  很多人不知道,以为修了禅定就没有掉举。进了初禅没有掉悔,但是还有掉举。掉悔和掉举的区别是,掉悔是一个人心中后悔、良心责备自己做错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

  我是一个罪人,我很罪恶,这样,他就没办法入初禅了。所以,掉悔会障碍修初禅。如果一个人整天很后悔,认为自己很罪恶,整天忏悔,是没有办法进初禅的。

  

  掉举是整天回忆某一件事情,回忆某一境界。比如说你修完初禅要上二禅时,专心看呼吸、专心观所修的境界,掉举心会叫你回到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就是说你修了

  初禅以后,执着初禅而产生掉举,你就整天回忆初禅的境界。所以,掉举很严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可是他不明白是掉举致使他留在原来的定。他反而会说禅定中怎么会有掉举

  呢?他不知道掉举也发生在五上分结,是色界和无色界里最严重的烦恼。

  

  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如果进某一个定后心不愿意出来,要修下一个定却又溜回原来的定,就是你对该禅定有贪--色界贪。这个贪就让你掉举。另外,就是痴。痴就是无明,

  就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后的人会发现我慢是很严重的烦恼。你修得越深入,越发觉别人修行不如你,这就是我慢的烦恼。心念看得越清楚就越我慢,会越来越重。

  除非是阿罗汉,不然就有我慢,不能以我慢来评论前三果。

  9.应该多观遍行五

  

  有些修行者观心念生灭,观到正念现前,后来因为做工谋生等种种原故而失去正念,原因是定力退了。这种人必须先修好四禅,然后再重新观五遍行。

  

  不要以为禅定和遍行五已经修过了不必再修。重观五遍行是为了把你的微细心重新建立起来,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后才开始观心念生灭。

  

  如果你对第一念的遍行心所还没有看清楚就去观心念生灭,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练习观察遍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观好遍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观心念的生灭。

  10.到烦恼的环境观心

  

  一旦你认识到无心的时候,你可以躲起来修一阵子,训练保持它。过后你必须出来面对境界,然后去掌握这个心时时保持在无心状态,一旦烦恼心动就立刻知道,然后把烦恼

  放下。所以,一般人修行进入不同阶段,需要到不同环境磨炼,开始时在修行道场里,一切安排好好地不令心烦乱,这样的修行是温室里面栽培出来的花朵。

  

  修行人达到无心后,必须去面对暴风雨考验,若开始时你受不了暴风雨,可以先在温室里努力修一阵子的,最后还是要去面对令你烦恼的环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烦恼的环境,

  你依然会面临起烦恼的一天。

  11.八正道的生活环境

  

  证阿罗汉果可能吗?在南传佛教国家有可能,中国寺院不太可能,因为阿罗汉是明天死都无所谓了,没得吃都无所谓了。所以,阿罗汉不为生活操心,但是他要过八正道的生

  活。当今很难看到符合八正道生活环境的寺院道场,在寺庙里的种种事务根本不适合阿罗汉来做;一般寺庙里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杂务太多而且干扰修行的生活。

  

  大多数修解脱道者,需要的是远离繁琐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时间,所以要躲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现代的寺庙里很难自修,寺庙里只适合一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时间

  、那种生活,还要办事情,很难与你的修法相应,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课。

  

  比方说,在早课前入了定,三小时后出定,你要被骂了。嘿,你这懒惰鬼,不来做早课啊,吃饭时间你不来吃啊!当你修观修到很投入的时候,有人来打岔了。所以,我说寺

  庙生活只适合大家一起共修,可是修行进度是不共的,寺庙共修不适合个别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练你的心念,你要做无心道人,在寺庙里可以磨练。

  

  但是,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在寺庙就很难。寺庙里很多事情令你无法完成阿罗汉果。比方说,寺庙里有抽签,阿罗汉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还有,寺庙里由出家人自己煮饭来吃

  ,阿罗汉只会应供,不吃僧人煮的食物,凡夫比丘认为他是白吃的懒人。不可以讲太多,讲太多就是讲寺庙的坏话。

  

  就是说寺庙已经形成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寺庙生活是不适合的。但是,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家的寺庙,就适合,在大陆一些持戒的道场也比较适合。也

  就是说持戒的道场要过堂、行堂,出家人不可以做吃行堂。出家人行堂就是犯戒。

  

  所以,很多因素使到阿罗汉要离开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罗汉果,你要过八正道生活,你只能独居,只能住山。但住山还是有问题,阿罗汉不会自己煮饭。山上谁供养啊。住

  在城市,你去乞食就会被公安抓去,这要看你们的缘了。

  11.入空定

  

  如果继续修下去,还有一个阶段要修。那个阶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能达到的。就是你会进入一种光明,这个光明很难分辨,怎么说很难分辨呢?因为有些人在初禅就看到光

  明了。有些人在初禅到四禅都会看到不同的光明,在观心念生灭的当时也可以看到光明。

  

  在论典里说证阿罗汉果前要入金刚喻定,在南传佛教里面叫做证入空定,就是要证空性。入空定的时候,会见到一种光明。他是怎么进入这个光明的呢?不允许从禅定入,四

  禅八定无法进金刚喻定,必须用修观来进入,要以智慧观心念来进入。

  

  进这个定之前有一个现象,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查一些人死了又回来的死亡记录,看看他们怎么经过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类似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者先有脱

  离世间的现象,最后会出现光明,在南传佛教里有人说这是证了空定。

  

  你们可以去查看一些早期禅宗祖师讲过的一些人怎么样进入涅槃。也会讲到这一点。换句话说,涅槃就是要懂得怎么去死亡,就是必定先以智慧觉悟不生不死,然后入涅槃时

  先感觉身体的死亡,最后证实心原来是不生不死,明明了了脱离了身心。

  

  也就是密宗里面讲到的,在死亡的阶段会经过法性光明的阶段,而且说在当时若心不迷以为死亡,则可以证悟空性,但死亡时不迷,能做得到的人太少了。如果你们继续修下

  去的话,你们可以去体验证入空定。

  问 答

  

  问:进入空定出来的人会怎么样?

  

  答:进入那种状况的人出来以后,他会有一种感觉,世上没有什么好修的。但是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他出来以后觉得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他更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就

  是知道没有下一生。如果他以为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还不能确定自己没有下一生,其实他还未完全解脱。

  

  问: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里面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证果后会不会退呀,怎么样才叫

  证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部派说初果不会退,理由是初果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认为见道时是智慧断见惑,一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

  

  但是有些部派说初果也会退。至于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有几种,南传佛教说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 (请参考后面所录的《中阿含·大品福田

  经》) 。

  

  …

《定慧之路(致光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做个座位来打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