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
韩廷杰
关于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随费长房的《历代三宝纪》卷八记载如下:“符健立皇始元年,当晋穆帝永和十年甲寅之岁,至姚泓永和二年,是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丁已,国纪历编实六十国载,华梵释种一十六人,合出经论传等一百六十四部九百一十四卷。”1唐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记载如下:“前秦符氏传译僧八人,所出经传等四十部二百三十九卷。”2唐知升的《开元释教录》卷三记载如下:“符健皇室元年辛亥,至符登太初九年甲午,凡经五主四十四年,沙门六人,所译经律论等,总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于中七部六十五卷见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缺本。”3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已不像东汉、三国时期那样是私人行为,政府已经介入,符坚开始有组织地翻译佛经,并派秘书郎赵政主持这项工作。赵政是位佛教信徒,符坚逝后不久,他就出家当了和尚。。赵政、道安都主张直译、质朴,这是符秦时译经的基本特征。符秦时翻译的佛经,文字朴素易懂,没有很多删改,能够基本反映佛经本来面貌。
一、符秦时期的译经概况
符秦时期的主要译师如下:
沙门昙摩持,或云侍,意译法慧,或法海,西域人,善持律藏,妙入契经。以符坚建元三年(482),于长安翻译三部经,慧常笔受。
所译三部经如下:一、《十诵比丘戒本》一卷,已佚,或称《十诵大比丘戒》,初出,见《僧佑录》;二、《比丘尼大戒》一卷,已佚,亦云《十诵比丘尼戒》,第二出,见《僧佑录》;三、《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一卷,已佚,或无“尼”字,僧纯于龟兹国得梵本来,佛念译语,慧常笔受,见《宝唱录》。
沙门鸠摩罗佛提,意译童觉,西域人,以符坚建元十八年(公元497年)壬午八月,于邺寺翻译《四阿含暮抄解》(亦称《四阿鋡暮抄经》)二卷,现在,当年冬十月译毕,佛提执梵本,佛念、佛护译为汉文,沙门僧导、僧叡、昙究笔受。
《出三藏记集》卷九有《四阿鋡暮抄序》(作者不详)对此记载如下:“阿鋡暮者,秦言趣无也。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来撮其要迳直道法为《四阿含暮》”,与《阿毘昙》及律并为三藏焉。身毒学士以为至德未坠于地也。有阿罗汉名婆素跋陀,抄其膏腴以为一部,九品四十六叶,斥重去复,文经义丰,真可谓经之璎鬘也。百行美妙,辨是与非,莫不悉载也。幽奥深富,行之能事毕矣。
有外国沙门,字因提丽,先赉诣前部国,秘之佩身,不以示人。其王弥第求得讽之,遂得布此。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于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胡本,佛念、佛护为译,僧导、昙究、僧叡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此岁夏出《阿毘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二藏也。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迂斯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若加数年,将无大过也。近来译人,直令转胡为秦,解方言而已,经之文质,所不敢易也。又有悬数悬事,皆访其人,为注其下。时复以意消息者为章。章注修拓路者,引经证,非注解也。4
《四阿鋡暮抄》,亦称《四阿鋡暮抄解》,现存,编入《大正藏》第二十五册,《释经论部》上,作者婆素跋陀,对有疑惑的数和事,都访有关的人,注于其下。对于其他问题,则采以经注经的方式。
僧伽跋澄,或称跋橙,意译众现。《出三藏论集》卷十三本传记载说:“毅然有渊懿之量,历寻名师,修习精诣,博览众典,特善数经。闇诵《阿毘昙毘婆沙》,贯其妙旨。常浪志方,观风弘化,苻坚之未,未入关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广,禅数之学甚盛。既至长安,咸称法匠焉。坚秘书郎赵政,字文业,博学有才章,即坚之琳、瑀也。崇尚大法,尝闻外国宗习《阿毘昙毘婆沙》,而跋澄讽诵,乃四事礼供,请译梵文。遂共名德法师释道安集僧宣译,秦沙门敏智笔受为汉文。以伪建元十九年(公元498年)译出,自孟夏至仲秋方讫。
初,跋澄又《婆顺蜜》梵本自随,明年,赵政复清出之。跋澄乃与昙摩难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执梵本,秦沙门竺佛念宣译,慧嵩笔受,安公、法和对共校定。故二经流布,传学迄今。跋澄戒德整峻,虚静离俗,关中僧众,则而象之。后不知所终。”5
据《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僧伽跋澄的译笈,共三部七十二卷:一、《杂阿毘昙毘婆沙》十四卷。伪秦建元十九年(公元498年)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出讫,或云《杂阿毘昙心》;二、《婆须蜜集》十卷,建元二十年(公元499)三月十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讫。三、《僧伽罗刹集经》三卷,秦建元二十年(公元499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僧伽跋澄翻译的三部论,都有道安写的序,收录于《出三藏论集》卷十。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佛灭度后四百年,犍陀罗国的迦腻色迦王,召集五百罗汉,以世友为上座,结集三藏。曾造《阿毘达摩毘婆沙论》十万颂以释《阿毘达摩发智论》。此论出世后,在印度形成研究热潮。如道安的《鞞婆沙序》谈到:“又有三罗汉:一名尸陀盘尼,二名达悉,三名鞞罗汉,撰《鞞婆沙》,广引圣证,言輙据古,释《阿毗昙》焉。其所引据,皆是大士真人,佛印印者也。达悉迷而近烦,鞞罗要而近略,尸陀最折中焉。”6
跋澄翻译的《鞞婆沙论》是玄奘译《大毘婆沙论》的节抄本,如道安序所说:“经本甚多,其人忘失。唯四十事是释《阿毘昙》十门之本,而分十五事为小品回着前,以二十五事为大品而着后。此大小二品,全无所损。其后二处是忘失之遗者,令第而次之。”7道安所说的“四十事”和最后的拾遗二处,合在一起,就是四十二处,相当于唐译本《大毘婆沙论》第二编结蕴的一部分。道安所说的小品十五事,相当于唐译本第四十六至五十卷,即《结蕴》中第一《不善纳息》的前半章。道安所说的大品二十五事,相当于唐译本第七十一至八十六卷,即《结蕴》第四《十门纳息》的前半章。由此可见,符秦僧伽跋澄翻译尸陀盘尼撰写的《鞞婆沙论》十二卷,只相当于唐译本《大毘婆沙论》的一小部分。8
关于《鞞婆沙》的译出情况,道安的序记载如下:“有秘书郎赵政文业者,好古索隐之士也。常闻外国尤重此经,思存想见,然乃在崑岳之右,艽野之西,眇尔绝域,未由也已。会建元十九年(公元498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讽诵此经,四十二处,是尸盘陀尼所撰者也。来至长安,赵郎创虚在往,求令出焉。其国沙门昙无难提笔受为梵文,弗图罗刹译传,敏智笔受为秦言,赵郎正义起尽。自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乃讫。胡本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二首卢,长五字也,凡三十七万六千六十四言也。秦语为十六万五千九百七十五字。”9译完以后,道安进行过校对。因其《序》称:“遂佐对校,一月四日”10
道安的《序》对译文的要求,“赵郎谓译人曰:“《尔雅》有《释古》、《释言》者,明古今不同也。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适今俗,此政所不取也。何者?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者?传胡为秦,以不闲方言,求知辞趣耳,何嫌文质?文质是时,幸勿之,经之巧质,有自来矣。唯传事不尽,乃译人之咎耳。众咸称善。斯真实言也。遂案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11由此可见,赵政、道安等都主张经文的“质”,在翻译《鞞婆沙》的时候,除了改倒装句以外,都是照实翻译,是比较忠实于原文的,没有进行删减。
《出三藏记集》卷还有道安写的《僧伽罗刹经序》,看来僧伽跋澄翻译的这部经,是讲佛成道后的事迹。关于僧伽罗刹的情况,道安的《序》介绍如下:“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贰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经》、《大道地经》,其所集也。又着此经,宪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夏坐,莫不曲备。虽《普耀》、《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今览斯经,所悟复多矣。”12
关于本经的译出情况,道安的《序》和《僧伽罗刹集经后记》(作者不详)都有记载,《后记》记载尤详:“大秦建元二十年(公元499年)十一月三十日,罽宾比丘僧伽跋澄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婆沙》。佛图罗刹翻译,秦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尽,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公元500年)二月九日方讫。且《婆须蜜经》及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纲经》,使佛念为译人。念学通内外,才辩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质,谓此土好华,每存莹饰,文句减其繁长。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校考定,务存典骨。既方俗不同,许其五失胡本,出此之外,毫不可差。”13看来,道安、赵政对经文的翻译,要求甚高。原由佛图罗刹翻译,因其汉文水平太低,改由佛念翻译。佛念经常怀疑西域语言繁质,所以译文删去很多。为了适合中国人的爱好,修饰过多。道安、赵政对此很不满意,进行修正,除五失本以外,一律保留经典原貌。
《僧伽罗刹集经》编入《大正藏》第四册《本缘部》下。
僧伽跋澄翻译的《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收入《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毘昙部》三。共分十四犍度:聚犍度、心犍度、三昧犍度、天犍度、四大犍度、契犍度、更乐犍度、结使犍度、行犍度、智犍度、见犍度、根犍度、一切有犍度、偈犍度。《出三藏记集》卷十《婆须蜜集序》说明如下:“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从释迦文降生鞞提国,为大婆罗门梵摩渝子,厥名乌多罗。父命观佛,寻侍四月,具相表、威变、容止,还白所见。父得不还,已出家学道,改字婆须蜜。佛般涅槃后,游教周妬国,盘奈国,高才盖世,奔逸绝尘,撰集斯经焉。别七品为一犍度,尽十三犍度,其所集也。后四品一犍度,训释佛偈也。凡十一品十四犍度也。该…
《符秦时期的佛经翻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