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归,嗣研《妙宗》、《圆中》二钞,始知念佛三昧,无上宝王。”其所说《妙宗》是指宋代台宗宗师四明知礼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圆中》是指幽溪传灯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虽然智旭在有关净土修持方面的见解主张随着其思想观点的不断变化和逐渐成熟有相应的变化,但《妙宗钞》所指示的念佛三昧则对智旭有着甚深的影响,这在其《念佛即禅观论》中就有说明。智旭在详论了念佛法门中所谓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的三种念佛观后又加阐述,谓“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持名号,……与禅观非异,……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方便,无上法门。《文殊般若经》、《般舟三昧经》、《观无量寿佛经》等皆明此圆顿之义。而《妙宗钞》申之为详。凡栖心净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至于智旭在弘扬戒律方面与台宗的关系,突出的当然是由于注释《梵网经》而与台宗建立了特别的因缘。其实,智旭与台宗真正可是亲近也正是从志愿宏律开始的。由于受修律同道的影响,智旭才注意起台家说教,进而则自觉采取了“兼戒兼教”的研修。拟注《梵网经》拈到台宗的阄,一是以特殊的方式成就了宗台宗的学说立场抉择,另一直接的实际意义是帮助智旭解决了采取什么着作程式的写作技术问题。从其以后不断写出的着作即可发现,智旭的确是吸取并因袭了智者以来台家在释经解义方面的基本程式套路,如仿照五重玄义的格式,以及以“玄义讲义理,文句作解释”的形式。当然对于台宗义理中的十乘观法、六即位及五时八教等也多有善用。注释《梵网经》还特别留意解释了相关事理相即的台宗特色主张,“于理观事相,不惜一一指陈,”以发“解行双圆”之意。效仿台宗的诠释方式,在智旭着述中也可算是台宗影响的痕迹。
不过,智旭的台宗立场其实是随着其对诸说的统合功夫的日臻娴熟而越发不鲜明的,这也表现在调和性相诸说方面。在智旭看,“欲透唯识玄关,须善台衡宗旨;欲得台衡心髓,须从唯识入门。”把“台衡宗旨”作为纽带,不惟是调和二宗,而是在于融通性相,他认为台宗的祖师无论是南岳慧思还是天台智顗,都不刻意偏执,但是这样讲求融通的“台衡心法,不明久矣”,后来陷于争执者“不知智者《净名疏》,纯引天亲释文故也;南岳《大乘止观》,亦约“八识”,辨修证门。”虽然智旭提到智者的《维摩疏》援引了世亲唯识思想,但他反复推重的还是《大乘止观》,说明智旭非常看重此书在调和性相上的先导意义。此外与台宗在性相调和论上的关联,可能是多少受到台宗荆溪以来依《起信论》而发挥的真如随缘说的影响。但是由于还有《宗镜录》的影响,特别是智旭又很崇拜永明延寿,因而这方面的思想来源就难以分辨了。事实上,在融通调和方面智旭一向采取的是通达一贯的态度,他认为,“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唯心识观,于依他达其遍计本空;而真如实观,只二空所显理性而已。……明其本圆通常,……显其圆成本具也。”正所谓“真如与一切法,如水与波,不一不异,诚证具在,何容偏执?”所以,“性相二宗,犹波与水,不可分隔。”但若仅如台宗讲性具实相而不讲唯识法相,则“不几笼统”;若又只依慈恩着重就相分别而不讲真如实相之随缘不变和不变随缘,则“不几割裂纷糅,”和“自设藩城”。故,智旭说;“尝论之,性随相转,何性不相。设不深知一性圆顿满足,安知妙性具足如斯染净功能?相本性融,何相不性。设不遍达诸相无量差别,安知诸相无非事事无碍法界?……是故,习性不习相,未有不颟顸者;习相不习性,未有不胶滞者。”但是,智旭最终触到的所谓“性相源头”,是“不离只今“现前一念””的,而且,所谓“三乘十二分教,皆吾心识注脚。”这当然还是站在了台宗所谓“一念心”即具足一切法界实相的性宗唯心说的立场。
由以上所述可见,智旭是佛教宗说义理方面,是试图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在教行实践方面,是提倡解行并重,归极净土的。而这种基本的修行原则实际也是智旭虽然“究心台部”、“私淑天台”却不续台宗法脉、不为台家子孙的根本原因。或许也可以说,这正是智旭探究到了天台宗权实妙道的说明,是蕅益智旭何以被尊称为大师的说明。
明代佛教着名的“四大师”是:云栖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蕅益智旭《灵峰宗论》(以下简称《宗论》)卷首,《八不道人传》。江北刻经处本。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四。
同1。
同1。
同1。
同1。
同1。
同1。
同1。
《宗论》卷六之一,页四。
同1。
同1。
《宗论》卷五之二,页二十。
同1。
同1。
释圣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页三四五。台湾学生书局。
《宗论》卷首,成时《宗论序》。
《宗论》卷六之二,页一二。
《宗论》卷二之五,页四。
《宗论》卷首,成时《宗论序》。
《宗论》卷五之二,页二一。
《宗论》卷首,智旭《八不道人传》。
《宗论》卷七之一,页一九。
《宗论》卷二之五,页一六。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三。
《宗论》卷八之三,页六。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三。
《宗论》卷二之五,页一四。
《宗论》卷八之三,页六。
《宗论》卷首,智旭《八不道人传》。
《宗论》卷六之二,页一。
《宗论》卷六之二,页一。
《宗论》卷七之三,页一一。
《宗论》卷一之四,页一○。
《宗论》卷六之一,页一六。
《宗论》卷二之一,页六。
《宗论》卷二之三,页二三。
《宗论》卷二之一,页六。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四。
《宗论》卷首,智旭《八不道人传》。
《宗论》卷八之二,页一五。
《宗论》卷九之四,页一六。
《宗论》卷六之二,页九。
《宗论》卷三之三,页一二。
《宗论》卷三之三,页一三。
即《大乘止观法门》(现存),有学者从思想结构方面研究,称此书似稍
后于慧思者伪托。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二。
《宗论》卷六之三,页一七。
智旭《教观纲宗》,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五十七卷,页四九五。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四。
《宗论》卷六之四,页九。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四。
《宗论》卷七之一,页一二。
《宗论》卷四之三,页一一。
《宗论》卷二之一,页六。
《宗论》卷二之五,页二。
《宗论》卷二之五,页三。
《宗论》卷二之五,页四。
《宗论》卷五之三,页一七。
《宗论》卷五之三,页一八。
《宗论》卷九之四,页二二。
《宗论》卷首,智旭《八不道人传》。
同上。
《宗论》卷二之一,页一三。
《宗论》卷二之一,页一四。
《宗论》卷二之五,页二四。
《宗论》卷四之一,页一七。
《宗论》卷二之一,页一四。
《宗论》卷二之五,页一四。
同上。
同上。
《宗论》卷四之三,页四。
《宗论》卷六之四,页一。
《宗论》卷二之一,页五。
《宗论》卷二之一,页六。
《宗论》卷五之二,页一三。
《宗论》卷七之一,页一九。
《宗论》卷五之三,页九。
《宗论》卷六之二,页二。
《宗论》卷六之二,页二。
《宗论》卷二之五,页一三。
也即世亲,瑜珈行、唯识一系所奉之祖。
同82。
《宗论》卷二之三,页四。
《宗论》卷六之三,页九。
《宗论》卷六之三,页一七。
《宗论》卷六之三,页一六——一七。
《宗论》卷六之三,页一八。
同上。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以《灵峰宗论》为中心(周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