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歸,嗣研《妙宗》、《圓中》二鈔,始知念佛叁昧,無上寶王。”其所說《妙宗》是指宋代臺宗宗師四明知禮的《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圓中》是指幽溪傳燈的《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雖然智旭在有關淨土修持方面的見解主張隨著其思想觀點的不斷變化和逐漸成熟有相應的變化,但《妙宗鈔》所指示的念佛叁昧則對智旭有著甚深的影響,這在其《念佛即禅觀論》中就有說明。智旭在詳論了念佛法門中所謂念自佛、念他佛、念自他佛的叁種念佛觀後又加闡述,謂“或不能作此叁種念者,則但持名號,……若持名號,……與禅觀非異,……與禅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文殊般若經》、《般舟叁昧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皆明此圓頓之義。而《妙宗鈔》申之爲詳。凡棲心淨土之士,不可不熟究而力行之也。”
至于智旭在弘揚戒律方面與臺宗的關系,突出的當然是由于注釋《梵網經》而與臺宗建立了特別的因緣。其實,智旭與臺宗真正可是親近也正是從志願宏律開始的。由于受修律同道的影響,智旭才注意起臺家說教,進而則自覺采取了“兼戒兼教”的研修。擬注《梵網經》拈到臺宗的阄,一是以特殊的方式成就了宗臺宗的學說立場抉擇,另一直接的實際意義是幫助智旭解決了采取什麼著作程式的寫作技術問題。從其以後不斷寫出的著作即可發現,智旭的確是吸取並因襲了智者以來臺家在釋經解義方面的基本程式套路,如仿照五重玄義的格式,以及以“玄義講義理,文句作解釋”的形式。當然對于臺宗義理中的十乘觀法、六即位及五時八教等也多有善用。注釋《梵網經》還特別留意解釋了相關事理相即的臺宗特色主張,“于理觀事相,不惜一一指陳,”以發“解行雙圓”之意。效仿臺宗的诠釋方式,在智旭著述中也可算是臺宗影響的痕迹。
不過,智旭的臺宗立場其實是隨著其對諸說的統合功夫的日臻娴熟而越發不鮮明的,這也表現在調和性相諸說方面。在智旭看,“欲透唯識玄關,須善臺衡宗旨;欲得臺衡心髓,須從唯識入門。”把“臺衡宗旨”作爲紐帶,不惟是調和二宗,而是在于融通性相,他認爲臺宗的祖師無論是南嶽慧思還是天臺智顗,都不刻意偏執,但是這樣講求融通的“臺衡心法,不明久矣”,後來陷于爭執者“不知智者《淨名疏》,純引天親釋文故也;南嶽《大乘止觀》,亦約“八識”,辨修證門。”雖然智旭提到智者的《維摩疏》援引了世親唯識思想,但他反複推重的還是《大乘止觀》,說明智旭非常看重此書在調和性相上的先導意義。此外與臺宗在性相調和論上的關聯,可能是多少受到臺宗荊溪以來依《起信論》而發揮的真如隨緣說的影響。但是由于還有《宗鏡錄》的影響,特別是智旭又很崇拜永明延壽,因而這方面的思想來源就難以分辨了。事實上,在融通調和方面智旭一向采取的是通達一貫的態度,他認爲,“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觀,……唯心識觀,于依他達其遍計本空;而真如實觀,只二空所顯理性而已。……明其本圓通常,……顯其圓成本具也。”正所謂“真如與一切法,如水與波,不一不異,誠證具在,何容偏執?”所以,“性相二宗,猶波與水,不可分隔。”但若僅如臺宗講性具實相而不講唯識法相,則“不幾籠統”;若又只依慈恩著重就相分別而不講真如實相之隨緣不變和不變隨緣,則“不幾割裂紛糅,”和“自設藩城”。故,智旭說;“嘗論之,性隨相轉,何性不相。設不深知一性圓頓滿足,安知妙性具足如斯染淨功能?相本性融,何相不性。設不遍達諸相無量差別,安知諸相無非事事無礙法界?……是故,習性不習相,未有不颟顸者;習相不習性,未有不膠滯者。”但是,智旭最終觸到的所謂“性相源頭”,是“不離只今“現前一念””的,而且,所謂“叁乘十二分教,皆吾心識注腳。”這當然還是站在了臺宗所謂“一念心”即具足一切法界實相的性宗唯心說的立場。
由以上所述可見,智旭是佛教宗說義理方面,是試圖融會貫通諸家之說;在教行實踐方面,是提倡解行並重,歸極淨土的。而這種基本的修行原則實際也是智旭雖然“究心臺部”、“私淑天臺”卻不續臺宗法脈、不爲臺家子孫的根本原因。或許也可以說,這正是智旭探究到了天臺宗權實妙道的說明,是蕅益智旭何以被尊稱爲大師的說明。
明代佛教著名的“四大師”是:雲棲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蕅益智旭《靈峰宗論》(以下簡稱《宗論》)卷首,《八不道人傳》。江北刻經處本。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四。
同1。
同1。
同1。
同1。
同1。
同1。
同1。
《宗論》卷六之一,頁四。
同1。
同1。
《宗論》卷五之二,頁二十。
同1。
同1。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頁叁四五。臺灣學生書局。
《宗論》卷首,成時《宗論序》。
《宗論》卷六之二,頁一二。
《宗論》卷二之五,頁四。
《宗論》卷首,成時《宗論序》。
《宗論》卷五之二,頁二一。
《宗論》卷首,智旭《八不道人傳》。
《宗論》卷七之一,頁一九。
《宗論》卷二之五,頁一六。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叁。
《宗論》卷八之叁,頁六。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叁。
《宗論》卷二之五,頁一四。
《宗論》卷八之叁,頁六。
《宗論》卷首,智旭《八不道人傳》。
《宗論》卷六之二,頁一。
《宗論》卷六之二,頁一。
《宗論》卷七之叁,頁一一。
《宗論》卷一之四,頁一○。
《宗論》卷六之一,頁一六。
《宗論》卷二之一,頁六。
《宗論》卷二之叁,頁二叁。
《宗論》卷二之一,頁六。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四。
《宗論》卷首,智旭《八不道人傳》。
《宗論》卷八之二,頁一五。
《宗論》卷九之四,頁一六。
《宗論》卷六之二,頁九。
《宗論》卷叁之叁,頁一二。
《宗論》卷叁之叁,頁一叁。
即《大乘止觀法門》(現存),有學者從思想結構方面研究,稱此書似稍
後于慧思者僞托。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二。
《宗論》卷六之叁,頁一七。
智旭《教觀綱宗》,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五十七卷,頁四九五。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四。
《宗論》卷六之四,頁九。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四。
《宗論》卷七之一,頁一二。
《宗論》卷四之叁,頁一一。
《宗論》卷二之一,頁六。
《宗論》卷二之五,頁二。
《宗論》卷二之五,頁叁。
《宗論》卷二之五,頁四。
《宗論》卷五之叁,頁一七。
《宗論》卷五之叁,頁一八。
《宗論》卷九之四,頁二二。
《宗論》卷首,智旭《八不道人傳》。
同上。
《宗論》卷二之一,頁一叁。
《宗論》卷二之一,頁一四。
《宗論》卷二之五,頁二四。
《宗論》卷四之一,頁一七。
《宗論》卷二之一,頁一四。
《宗論》卷二之五,頁一四。
同上。
同上。
《宗論》卷四之叁,頁四。
《宗論》卷六之四,頁一。
《宗論》卷二之一,頁五。
《宗論》卷二之一,頁六。
《宗論》卷五之二,頁一叁。
《宗論》卷七之一,頁一九。
《宗論》卷五之叁,頁九。
《宗論》卷六之二,頁二。
《宗論》卷六之二,頁二。
《宗論》卷二之五,頁一叁。
也即世親,瑜珈行、唯識一系所奉之祖。
同82。
《宗論》卷二之叁,頁四。
《宗論》卷六之叁,頁九。
《宗論》卷六之叁,頁一七。
《宗論》卷六之叁,頁一六——一七。
《宗論》卷六之叁,頁一八。
同上。
《蕅益智旭與天臺宗——以《靈峰宗論》爲中心(周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