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一九九〇年四月二十日讲于台北市实践堂
主讲:显明老法师
录音:蔡绪馥
整理:王传扬 陈秉荣
显明这一次跟着美国佛教会弘法访问团回国,跟各位结结法缘,我们希望将这个讲座的功德,回向国泰民安,社会和乐。我想,我们有护国消灾的含意,在未开讲以前,希望大家合起掌来随我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昔菩萨。(三称)
今天与各位研究的题目是:“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具体讲起来,这就是《心经》的大意。大家平常都在念《心经》,它的大意,共有廿五个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坦廿五个宇是《心经》的中心思想,至于下边的文字,都在解释这廿五个字。
在讲这个题目以前,一定要把观世音菩萨介绍给各位。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并不一定指观世昔菩萨,因为所有的菩萨都自在,包括我们在家的、出家的、在座的各位菩萨,大家都自在。“行深”,修行要有深度,要落实,不要光说不练。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修行要达到最深度。“般若”,一般翻译成智慧,其实“智慧”二字还达不到般若的涵义,我们念的经是文字,在文字的后边是般若,无论是诵什么经,都是“方便”。念经也好,拜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也好,全都是“方便”。利用这“方便一,就可以达到“不方便”的般若,也就是利用分别的事相,达到无分别的理性。这个理性就是般若。般若啊!是空性,佛教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的,是什么都有。也就是说,你不在形相上执着,不在名字上执着,这就是空性。
修行般若法门很不容易,所以佛教是建立在“缘起法”上,建筑在般若系统上。一行深”,你修行到有深度了,才能够达到般若,《智度论》说:“般若无知。”无知而无所不知,我们现在的“知道”,是妄知,我们所知的很狭窄,不多,般若无知,一切无知,不在分别上知道,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是不加分别的,如果分别,就达不到般若的境界。当然,根据教相来讲,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眷属般若、境界般若等五种,我们不去解释。“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无论是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或禅定都要用般若。如果没有般若,就不会布施、就没办法持戒、修忍辱、修精进,更没有办法修禅定;所以,般若为诸行的根本,说修行,一定要修般若。“般若”,换句话讲,就是“不二法门”。再换句话讲,就是不可心思,不可口传。嘴里说不出来的,心里面想不到的,才是智慧境界。各位,开智慧就是开悟,开悟啊,跟没有开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开悟也要吃饭穿衣,没有开悟也要吃饭穿衣。但是,开悟者的吃饭和没有开悟者的吃饭不同,心里面想的不同,就是会吃。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所以不会吃,也不会穿衣。开悟之后,,就会穿。我们拿一句成语来讲:“道里面没有衣食,衣食里面没有道。”修道的人不在乎穿衣吃饭,在乎穿衣吃饭的人没有道。
修道的人,要达到那目的,有三种希望:一、现在的快乐,二、未来的快乐,三、究竟解脱的快乐。现在的快乐,要求消灾免难;未来的快乐,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解脱的快乐,就是成佛做祖。所谓“波罗蜜”,就是要走这三条路。“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要修行般若,达到最后究竟的结果,就必需把五蕴照空了,而且要见到它。“五蕴”又名五阴,隐藏在我们身心上,平常见不到。在八苦里,有一种苦叫做五阴炽盛苦,因为见不到五阴的起伏,所以时时刻刻弄得我们精神恍惚。我们必须看清五蕴,照得住五阴。“照”就是使它不动,不动才能看得见;动的话,我们就看不见。“照见”二字换一个名词就是“观”,观照的观。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观照,并非用眼睛看,而是用心观,用心想。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于教相来讲,就是:“合识”、“开心”。“色”法为一个,受、想、行、识,都是心法。换句话说,我们人生的生死轮回,是身与心这二个在作怪。我们的身体得来不易,生在宝岛丰衣足食,这是前世修来的,但是我们说了不算,自己作不了主,故“阎王要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你说死也不行,不死也不行,命运安排着我们。命运怎么来的
是由业力来的。修善、作恶都是造业,所以有善业、恶业。恶业使我们往下降,善业使我们往上升,这是“业”的力量,不是“愿”的力量。吾人说愿生西方净土中,那是愿力。造了业,不来世间也不行,业牵着我们走。念佛则往生西方,不去也不行。作了坏事,牵着往地狱,不去也不行。
因为有业的力量,所以自然有命运的安排。俗语说:命该如此,何年何时辰生,不能变,已是固定。人生的事,错综复杂,因此一般人常常找人算命,我认为没有必要算命。命的后边还有运。命运——运是运转,命则是固定的,虽是固定的,我可把它操之在我,我可以运转它。请注意这“运”字,它的意思就是方便、运转。譬如我们做好事,就可以把“运”转过来,做坏事也会把“运”转过来。其关键所在,端看我们怎么去运用,怎么以运转命。命由业,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懂得这个程序,如果不懂,就无法“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始终隐藏在身里面,色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故宅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因为有身才会受苦,如果没有身就不会受苦。但是大家要了解,身体是虚幻的、不实在的,而且是最不坚固的,五脏六腑之中一个有毛病,就会影响周遭,随便碰碰这身体就会破碎,要用假相、幻化,把它给空掉,四大皆空。人命无常,光阴不饶人。拿我来讲,七、八十岁了,一恍就老了,就死了,要想再回头,没有办法。我自己平常在想:过去的不想,让它过去吧!未来的不想,要想也想不到。过去的如牧场梦,或者奸梦,或者坏梦。未来的事,如空中的云,变化多端,要算也算不到。“现在”必须随缘,但是不可昧因果。
佛教讲因果,讲因缘,讲事理,要讲权实。因果很重要,如果不懂,就不算是佛教徒。权实的道理如果不知,就不配研究佛学。如果不实践,尽是空谈,高谈阔论,也算不得佛弟子。佛教是主张实践的,是要做的,不是用来讲的。我们先了解我们的身体,一方面不净,二方面不长久、不坚固,是幻化的,等于变魔术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是这个样子,只要到医院照X光,便可以看到本来的面目,我们只是一副骷髅,眼睛大大的,就像死后,变成二个大窟窿。我们要经常于身跶起不净观、幻化观、无常观,之后就不会浪费太多的精神和时间在身上。当然啦,修学佛法要四大皆空,这是很不容易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一般人总是认为人死后就化成灰,才是四大皆空。其实并非如此,地水火风是名词、代名词,地代表愚痴,顽石不化,地大是坚固的;水代表贪心、泛滥;火代表嗔心;风代表业力,业力风吹得我们团团转。现在那些自称有神通的,其实与神经病患差下多了,真正有神通的,绝不会耍神通,也绝不会自吹自擂说自己有神通。佛经明白告诉我们,贡高我慢与学佛不相应。业力风使我们自己骗自己、欺心、骗别人、欺人、欺佛、诐人欺。怎么叫被人欺啊
人家说:显明法师知道过去未来,有修行,道德很高。我一欢喜,就被人欺了。又有人说显明法师啊!你是坏人啊,你老而不死啊!我一烦恼,又被人欺了。这就是被别人欺骗,然后又去骗别人。欺心、欺佛、欺众生,这就是业力风在转,所以地水火风,就是贪嗔痴业。
我们在拜佛时“能礼所礼性空寂”。能拜佛的是我,四大皆空,现在拜佛的是我——不能说死了后烧成灰再拜嘛!也就是没有贪嗔痴业,四大皆空,所拜的佛是佛性。我们佛教徒不拜偶像,《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也许对着释迦牟尼佛像拜观世昔菩萨,并不是在形相上起分别。有些人不会拜佛,两眼发直,在佛像上拼命挑毛病,这尊佛像头稍大了些,鼻子小了些,眼晴太大了……这就是不会拜佛。所以能拜的是我,四大皆空,没有贪嗔痴业;昕拜的是佛,也是拜他的佛性,不是拜佛像,是拜形相后面的佛性。佛性和我们的自性是一非二。“蠢动含灵,胎卵湿化”都是一个性。拜佛是拜佛性,换句话说,我拜佛就等于是拜我自己,不是向外拜,这点大家要注意。我们敞功德,是禹了启发我们本有的功德,不是向佛求什么或者向菩萨求什么。佛菩萨不会给你什么,因为佛果有因,佛有的,你都有,你没有的,佛也没有,佛是果,我们是因。凡夫是种子,佛是果实,果与种子是一致的。我们拜佛呢
就等于是开门的钥匙,诵经、礼忏也是开门的钥匙,这是方法。做功德是方法,希望把门打开来,门一打开来,我们便可以进入“华屋”,本有的佛性便显了出来,就是开悟了,一开悟便什么都有。所以,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必向外找,听以“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既不得,得已非真。”这是意思大师的话。如果你要求神、求鬼,那我就不必讲了;求神求鬼,他可能会帮助你,叫你发财,叫你好运;但你发了财之后,他却送不走了。昕以,不可跟鬼神打交道,要“敬鬼神而远之”,千万别求他,请他来容易,送他难,昕以说“迎神容易送神难”,送他不走,说不定还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和佛菩萨打交道没关系,你骂他,他不起嗔恨,骂到你因谤佛而下了地狱,他还是一样要救你。我们的身与心是连在一起的,净土宗的慧远大师讲:“行灭”。就是说,这个身体虽减掉了,神识不坏;你受苦也好,享福也好,不是你的身体在受苦享福,而是你的精神。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个“色法”(身体)观空,从前刑场临刑时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头临白刃,如斩虚空。”这种豪气,使拿刀砍头,如同斩虚空一样,就是把身体看…
《如何照见五蕴皆空(显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