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顯明法師)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一九九〇年四月二十日講于臺北市實踐堂

  主講:顯明老法師

  錄音:蔡緒馥

  整理:王傳揚 陳秉榮

  顯明這一次跟著美國佛教會弘法訪問團回國,跟各位結結法緣,我們希望將這個講座的功德,回向國泰民安,社會和樂。我想,我們有護國消災的含意,在未開講以前,希望大家合起掌來隨我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昔菩薩。(叁稱)

  今天與各位研究的題目是:“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具體講起來,這就是《心經》的大意。大家平常都在念《心經》,它的大意,共有廿五個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坦廿五個宇是《心經》的中心思想,至于下邊的文字,都在解釋這廿五個字。

  在講這個題目以前,一定要把觀世音菩薩介紹給各位。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並不一定指觀世昔菩薩,因爲所有的菩薩都自在,包括我們在家的、出家的、在座的各位菩薩,大家都自在。“行深”,修行要有深度,要落實,不要光說不練。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修行要達到最深度。“般若”,一般翻譯成智慧,其實“智慧”二字還達不到般若的涵義,我們念的經是文字,在文字的後邊是般若,無論是誦什麼經,都是“方便”。念經也好,拜佛也好,參禅也好,念咒也好,全都是“方便”。利用這“方便一,就可以達到“不方便”的般若,也就是利用分別的事相,達到無分別的理性。這個理性就是般若。般若啊!是空性,佛教講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相反的,是什麼都有。也就是說,你不在形相上執著,不在名字上執著,這就是空性。

  修行般若法門很不容易,所以佛教是建立在“緣起法”上,建築在般若系統上。一行深”,你修行到有深度了,才能夠達到般若,《智度論》說:“般若無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我們現在的“知道”,是妄知,我們所知的很狹窄,不多,般若無知,一切無知,不在分別上知道,就是無所不知。所以,般若是不加分別的,如果分別,就達不到般若的境界。當然,根據教相來講,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眷屬般若、境界般若等五種,我們不去解釋。“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無論是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或禅定都要用般若。如果沒有般若,就不會布施、就沒辦法持戒、修忍辱、修精進,更沒有辦法修禅定;所以,般若爲諸行的根本,說修行,一定要修般若。“般若”,換句話講,就是“不二法門”。再換句話講,就是不可心思,不可口傳。嘴裏說不出來的,心裏面想不到的,才是智慧境界。各位,開智慧就是開悟,開悟啊,跟沒有開悟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開悟也要吃飯穿衣,沒有開悟也要吃飯穿衣。但是,開悟者的吃飯和沒有開悟者的吃飯不同,心裏面想的不同,就是會吃。我們現在沒有開悟,所以不會吃,也不會穿衣。開悟之後,,就會穿。我們拿一句成語來講:“道裏面沒有衣食,衣食裏面沒有道。”修道的人不在乎穿衣吃飯,在乎穿衣吃飯的人沒有道。

  修道的人,要達到那目的,有叁種希望:一、現在的快樂,二、未來的快樂,叁、究竟解脫的快樂。現在的快樂,要求消災免難;未來的快樂,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究竟解脫的快樂,就是成佛做祖。所謂“波羅蜜”,就是要走這叁條路。“照見五蘊皆空”,如果要修行般若,達到最後究竟的結果,就必需把五蘊照空了,而且要見到它。“五蘊”又名五陰,隱藏在我們身心上,平常見不到。在八苦裏,有一種苦叫做五陰熾盛苦,因爲見不到五陰的起伏,所以時時刻刻弄得我們精神恍惚。我們必須看清五蘊,照得住五陰。“照”就是使它不動,不動才能看得見;動的話,我們就看不見。“照見”二字換一個名詞就是“觀”,觀照的觀。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觀照,並非用眼睛看,而是用心觀,用心想。五蘊爲色、受、想、行、識,于教相來講,就是:“合識”、“開心”。“色”法爲一個,受、想、行、識,都是心法。換句話說,我們人生的生死輪回,是身與心這二個在作怪。我們的身體得來不易,生在寶島豐衣足食,這是前世修來的,但是我們說了不算,自己作不了主,故“閻王要人叁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你說死也不行,不死也不行,命運安排著我們。命運怎麼來的

  是由業力來的。修善、作惡都是造業,所以有善業、惡業。惡業使我們往下降,善業使我們往上升,這是“業”的力量,不是“願”的力量。吾人說願生西方淨土中,那是願力。造了業,不來世間也不行,業牽著我們走。念佛則往生西方,不去也不行。作了壞事,牽著往地獄,不去也不行。

  因爲有業的力量,所以自然有命運的安排。俗語說:命該如此,何年何時辰生,不能變,已是固定。人生的事,錯綜複雜,因此一般人常常找人算命,我認爲沒有必要算命。命的後邊還有運。命運——運是運轉,命則是固定的,雖是固定的,我可把它操之在我,我可以運轉它。請注意這“運”字,它的意思就是方便、運轉。譬如我們做好事,就可以把“運”轉過來,做壞事也會把“運”轉過來。其關鍵所在,端看我們怎麼去運用,怎麼以運轉命。命由業,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懂得這個程序,如果不懂,就無法“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始終隱藏在身裏面,色法包括我們的身體,故宅子說:“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因爲有身才會受苦,如果沒有身就不會受苦。但是大家要了解,身體是虛幻的、不實在的,而且是最不堅固的,五髒六腑之中一個有毛病,就會影響周遭,隨便碰碰這身體就會破碎,要用假相、幻化,把它給空掉,四大皆空。人命無常,光陰不饒人。拿我來講,七、八十歲了,一恍就老了,就死了,要想再回頭,沒有辦法。我自己平常在想:過去的不想,讓它過去吧!未來的不想,要想也想不到。過去的如牧場夢,或者奸夢,或者壞夢。未來的事,如空中的雲,變化多端,要算也算不到。“現在”必須隨緣,但是不可昧因果。

  佛教講因果,講因緣,講事理,要講權實。因果很重要,如果不懂,就不算是佛教徒。權實的道理如果不知,就不配研究佛學。如果不實踐,盡是空談,高談闊論,也算不得佛弟子。佛教是主張實踐的,是要做的,不是用來講的。我們先了解我們的身體,一方面不淨,二方面不長久、不堅固,是幻化的,等于變魔術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是這個樣子,只要到醫院照X光,便可以看到本來的面目,我們只是一副骷髅,眼睛大大的,就像死後,變成二個大窟窿。我們要經常于身跶起不淨觀、幻化觀、無常觀,之後就不會浪費太多的精神和時間在身上。當然啦,修學佛法要四大皆空,這是很不容易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一般人總是認爲人死後就化成灰,才是四大皆空。其實並非如此,地水火風是名詞、代名詞,地代表愚癡,頑石不化,地大是堅固的;水代表貪心、泛濫;火代表嗔心;風代表業力,業力風吹得我們團團轉。現在那些自稱有神通的,其實與神經病患差下多了,真正有神通的,絕不會耍神通,也絕不會自吹自擂說自己有神通。佛經明白告訴我們,貢高我慢與學佛不相應。業力風使我們自己騙自己、欺心、騙別人、欺人、欺佛、诐人欺。怎麼叫被人欺啊

  人家說:顯明法師知道過去未來,有修行,道德很高。我一歡喜,就被人欺了。又有人說顯明法師啊!你是壞人啊,你老而不死啊!我一煩惱,又被人欺了。這就是被別人欺騙,然後又去騙別人。欺心、欺佛、欺衆生,這就是業力風在轉,所以地水火風,就是貪嗔癡業。

  我們在拜佛時“能禮所禮性空寂”。能拜佛的是我,四大皆空,現在拜佛的是我——不能說死了後燒成灰再拜嘛!也就是沒有貪嗔癡業,四大皆空,所拜的佛是佛性。我們佛教徒不拜偶像,《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也許對著釋迦牟尼佛像拜觀世昔菩薩,並不是在形相上起分別。有些人不會拜佛,兩眼發直,在佛像上拼命挑毛病,這尊佛像頭稍大了些,鼻子小了些,眼晴太大了……這就是不會拜佛。所以能拜的是我,四大皆空,沒有貪嗔癡業;昕拜的是佛,也是拜他的佛性,不是拜佛像,是拜形相後面的佛性。佛性和我們的自性是一非二。“蠢動含靈,胎卵濕化”都是一個性。拜佛是拜佛性,換句話說,我拜佛就等于是拜我自己,不是向外拜,這點大家要注意。我們敞功德,是禹了啓發我們本有的功德,不是向佛求什麼或者向菩薩求什麼。佛菩薩不會給你什麼,因爲佛果有因,佛有的,你都有,你沒有的,佛也沒有,佛是果,我們是因。凡夫是種子,佛是果實,果與種子是一致的。我們拜佛呢

  就等于是開門的鑰匙,誦經、禮忏也是開門的鑰匙,這是方法。做功德是方法,希望把門打開來,門一打開來,我們便可以進入“華屋”,本有的佛性便顯了出來,就是開悟了,一開悟便什麼都有。所以,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必向外找,聽以“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既不得,得已非真。”這是意思大師的話。如果你要求神、求鬼,那我就不必講了;求神求鬼,他可能會幫助你,叫你發財,叫你好運;但你發了財之後,他卻送不走了。昕以,不可跟鬼神打交道,要“敬鬼神而遠之”,千萬別求他,請他來容易,送他難,昕以說“迎神容易送神難”,送他不走,說不定還把你搞得一塌糊塗。和佛菩薩打交道沒關系,你罵他,他不起嗔恨,罵到你因謗佛而下了地獄,他還是一樣要救你。我們的身與心是連在一起的,淨土宗的慧遠大師講:“行滅”。就是說,這個身體雖減掉了,神識不壞;你受苦也好,享福也好,不是你的身體在受苦享福,而是你的精神。所以,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色法”(身體)觀空,從前刑場臨刑時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頭臨白刃,如斬虛空。”這種豪氣,使拿刀砍頭,如同斬虛空一樣,就是把身體看…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顯明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