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寒山与寒山诗研究述评及反思(崔小敬)

  寒山与寒山诗研究述评及反思

  崔小敬

  提要:本文回顾了寒山与寒山诗的研究状况,分为寒山诗的流传、结集及版本研究、寒山其人研究、寒山诗的内涵与风格研究、寒山诗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四个方面作了述评,并对当前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以为未来研究的借鉴。

  关键字:寒山与寒山诗研究述评反思借鉴

  寒山在佛教传统中—一向被视为高僧大德,乃文殊菩萨之化身,与普贤化身之拾得、弥陀化身之丰干并称为“三隐”或“三圣”,相传曾显现于天台国清寺,又曾驻锡于苏州寒山寺。除一些神奇的事迹外,寒山还留下了三百多首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寒山诗自晚唐起就在文坛、禅门内有所流布,而其人其诗在近现代以来的遭遇更可以用“离奇”和“独特”两个词来概括。总的说来,二者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算太高,但进入二十世纪后,却突然大放异彩:二三十年代白话文运动兴起,寒山诗多用口语白话的特质被白话文运动的主将胡适、郑振铎等先生发掘出来,并被重新阐释和定位为初唐三大白话诗人之一;到了五六十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国兴起“垮掉的一代” (theBeatGeneration)运动,参与者们竟将寒山视为宗师,对之顶礼膜拜。可以说,中国最激进的文化精英和美国最敏锐的知识分子都曾向寒山致意。从此,寒山与寒山诗研究也就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开禁,思想活跃,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术背景下,寒山与寒山诗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对寒山与寒山诗的研究作一综述,并加适当点评,以为今后研究之鉴。

  当前的寒山与寒山诗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寒山诗的流传、结集及版本研究;二是寒山其人研究,包括寒山是否实有其人的争论及其时代、家世、经历等的探讨;三是寒山诗内涵与风格研究,包括寒山诗与释、道、儒三个文化传统的关系及其独特诗风:四是寒山诗的传播与影响研究。这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寒山与寒山诗研究的大厦。

  一、寒山诗的流传、结集及版本

  据现有资料看,至少自晚唐起,寒山诗就已在文坛及禅门中有所流传了,并且在一些文人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如晚唐五代著名诗僧贯休有“子爱寒山子,歌惟乐道歌”之句川,齐已有“赤水珠何觅,寒山偈莫吟”之句,李山甫也有“康乐公应频结社,寒山子亦患多才”之句,可见当时寒山及寒山诗影响与流传的情形。

  至宋代,寒山诗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重视。寒山诗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意境,曾引起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等诸多著名文人的注意。王安石有《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苏轼亦有《拟寒山诗八首》“”,黄庭坚喜书寒山诗,并有诗云: “前身寒山子,后身黄鲁直川刮,其对寒山之崇慕似非一般。朱熹有赞叹寒山诗之言,谓其“城中娥眉女”一诗“如此类,煞有好处,诗人未易到此”,并有督促天台国清寺僧志南雠校刊刻寒山诗, “刻成幸早见寄”之语””。陆游亦有《拟寒山诗》,谓: “掩关未必浑无事,拟遍寒山百首诗”,”,其《拟寒山诗百首》惜今不传。两宋对寒山评价最高者首推南宋诗人张镒,他将寒山奉为古今诗坛“八老”之一,以寒山直承陶渊明,而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诗坛巨擘比肩。至元、明、清各代,诗坛对寒山与寒山诗的推重仍俯拾即是,如虞集将寒山视为唐代诗僧的代表人物””:方回甚至将寒山拾得抬到比神秀、慧能更高的地位上;释圆至还曾就寒山诗中“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一首演绎为《碧潭字铭》””:钱谦益称“寒山子之诗,则非李太白不能作也””“;雍正帝更御选寒山诗一百二十七首行世,并于雍正十一年(1733)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 自此寒山诗更是盛传于世。

  从书目著录的情况来看, 自宋代开始,寒山诗就已进入了藏书家和目录学家的视野,宋王尧臣等编《崇文总目》卷十著有“寒山子诗七卷”,宋郑樵《通志》卷七著有“寒山子诗七卷”,尤袤《遂初堂书目》也著有“寒山诗”,无卷册数。欧阳修等修《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著有“《对寒山子诗》七卷”,后注云: “天台隐士。台州刺史闾丘胤序,僧道翘集。寒山子隐唐兴县寒山岩,于国清寺与隐者拾得往还。” 《宋史》卷二百八十《艺文志》著有“僧道翘《寒山拾得诗》一卷”,以上著录的辨证可参见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集部一《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的有关考辨。清《文渊阁书目》卷四著有“寒山诗一部一册”, 《秘殿珠林》卷二十三有“寒山拾得诗一部”。但是,从整个诗歌史及文学史的情况来看,寒山诗却并未占到重要地位。由于寒山诗语言的通俗性和较浓厚的宗教色彩,除一些书目著录外,清代以前的唐诗总集或选集限于体例与习惯,几乎都未收寒山诗,如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杨士宏的《唐音》、明高楝的《唐诗品汇》等,只有胡震亨《唐音统签》卷九百八十至卷九百八十五(《唐音辛签》卷十七偈颂之十二至十七)收有寒山诗六卷,计三百零六首,几乎囊括了现传寒山诗”“。到清御编《全唐诗》,寒山诗才算在官方的正式唐诗总集中占了一席之地,并被列为释家类之首。

  那么我们今天所见的三百多首寒山诗是怎样形成的呢

  关于寒山诗的结集过程,历来盛传的一种说法是:寒山诗原本是题于林间树叶及人家屋壁上的,后来台州刺史闾丘胤命国清寺僧道翘加以辑录,得诗三百余首,编集行世。对于这一说法,现代研究者既有表示赞同的,也有提出不同意见的,大体形成了以下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即“道翘辑录说”、 “徐灵府辑录说”和“寒山自编说”。 “道翘辑录说”认同宋版《寒山子诗集》前闾丘胤序的说法,即认为寒山诗确为闾丘胤命国清寺僧道翘所辑录。这种观点在台湾学者中较为普遍,如赵滋蕃、黄博仁等,二人均认为闾丘胤序是“历史的目击者所作的第一手纪录与见证,其可信程度,不应等闲视之”””。 “徐灵府辑录说”则认同《太平广记》卷五十五所引杜光庭《仙传拾遗》的说法,认为寒山诗乃“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而第一个对寒山诗进行编辑的则是天台山桐柏观道士徐灵府,后徐序被删,删序者并伪撰闾丘胤序,这样闾丘胤序本《寒山子诗集》就出现了””。 “寒山自编说”则从寒山诗中找内证,因为寒山诗中有“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 自夸云好手”及“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这样的句子,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寒山在世时曾亲自编辑过自己所写的诗,这个“寒山自编本”是以后一切寒山诗集的版本来源。

  现存最早的寒山诗版本是宋淳熙十六年(1189)国清寺志南刊本,这也是目前流传的各种寒山诗版本的最重要祖本。此外,寒山诗集的版本数量之多、系统之复杂,直令人瞠目结舌,在版本梳理与研究方面,用力最勤、成绩亦最突出的当推陈耀东先生,他曾就此发表多篇文章,如《日本国庋藏{寒山诗集)闻知录》、 《寒山子诗结集新探》、 《{寒山子诗集)传本研究》等,并承担了寒山诗集版本研究的国家课题,其主要观点是:寒山诗集最初为寒山自编,共六百首,分体编次。后有徐灵府采编本三卷,诗三百余首;又有本寂注释本,削徐序,增托名闾丘胤序,附拾得录及诗。久之,本寂之文为人删削,仅留寒、拾诗及闾丘胤序,并增丰干录及诗,是为《三隐集》。清代之前,寒山诗集已有数十种刻本,且远及日本、高丽。现存国内外著录及传世之刻本、抄本、注本、校本、选本共百余种,可分为四大系统,一为寒山拾得诗之“二圣诗”系统;宋刻《寒山子诗》一卷、 《丰干拾得诗》一卷系统;宋刻国清寺本系统;宋刻宝祜本系统。陈先生并对诸系统之行格、版式、诗数、编次等情况做了详细的甄别与辨析,揭示了其异同、特点及相互间的承继关系。陈文俱在,读者可覆按,不赘。

  现代整理出版的寒山诗校注本也很多,按时间顺序排列大略有以下数种:黄山轩的《寒山诗笺注》、曾普信的《寒山诗解》、卓安琪的《寒山子其人及其诗之笺注与校定》、李谊的《禅家寒山诗注》、钱学烈的《寒山诗校注》及其修订本《寒山拾得诗校评》、徐光大的《寒山子诗校注》、郭鹏的《寒山诗注释》、项楚的《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等。以上寒山诗集新版本的出版为当代的寒山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显示了当代学者在寒山诗整理与研究方面注重文献、踏踏实实的良好学风。上述版本中以钱学烈与项楚之注本较有特色和影响,同时也是大陆流行最广的两个版本,尤其后者更被论者誉为取得了“建构寒山文化研究的学术之厦”的卓著成就。

  二、寒山诗与寒山其人

  寒山诗的研究虽有不同意见,但其文本存在却是无可置疑的:而寒山其人则引出了更大的争议,以致危及到其存在的真实性。从史籍的记载看,有关寒山的资料常彼此矛盾,而且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神异色彩,更像是一种传说,而非信史。因此,在关于寒山究竟是否实有其人的问题上,学术界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可简称为“寒山肯定说”、 “寒山否定说”和“寒山混合说”。

  持“寒山肯定说”的学者认为,寒山确有其人,是生活于唐代(笔者案:至于具体生活时代,又有初唐、中唐、晚唐等不同说法,详见下文。)浙江天台山的一位隐逸诗人。如陈耀东、罗时进、钱学烈等,台湾学者如陈慧剑、黄博仁等也持这一观点,另外一些教内人士也是这一观点的大力支持者。日本学者中虽以持“寒山否定说”者为多,但也有支持“寒山肯定说”的,如木村英一认为寒山诗出自…

《寒山与寒山诗研究述评及反思(崔小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