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周易禅解》看藕益大师的会通儒佛观(陈建华)▪P2

  ..续本文上一页德,可以利益群品,故“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处在“究竟即位”中,以彻证本身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如果“不入涅槃”而“目流九界”,所以“有悔”。从“初九”到“上九”是不断修德证道的过程,从“初九”到“九四”是自利,

  “九五”、“上九”是他利。在智旭看来,自利是小乘,他利是大乘,合乎易理“富有万德”之义。他说:

  “德业具备,以修显性,故得理而成位矣。”[24](《系辞上传》)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和佛教的自利利他之道本有差异,在智旭那里通过易而涵化为一。他认为:

  “《序卦传》在儒则“内圣外王”之学,在释则“自利利他”之诀也。”[25](《序卦传》)

  三、日常即修行

  在《周易禅解》中藕益大师,用大乘佛教“世间与出世间不二”的精神沟通了理想与现实。他认为易理即佛性、易理真如之性。存在于日用伦常中,人是现实的,只能从现实中求得解脱。而易“极乎巨细之事,贯乎日用之微”[26](《系辞上传》)。

  “《易书》虽具天地万物之理,而其实切近于日常之用,故不为远”[27],

  “此易理所以虽至幽深,实不出于百姓事物日用之间”[28](《系辞下传》)。六祖慧能所谓“一行三味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与此旨趣相同。佛性在自心性之中,而不向外求,智旭讲“妙定既深,自发真慧,了知心外无法,不于心外别求一法”[29](《临》)。

  “妄计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谓“困于石也”。”[30](《系辞[二传》)。这样智旭把对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的反求,于心中悟“无住”之理, “是故

  “易”者,无住之理也。”[31](《系辞上传》,正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慧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也就是“于念而离念,于相而离相”之意。一言以蔽之,是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马祖曾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

  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平常心是本然清净心,不受任何私欲所障蔽。自性本心,纤尘不染。

  如天外云山,—片青翠。有了平常心,吃饭穿衣,担水砍柴皆是妙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缕。随缘任运,明月行空,

  白云自在。无门慧开曾咏出了此中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闲事是心有执著,使心灵的明净蒙上了尘垢,而不能现其本真。没有执著贪欲,才能“无住”,也才能达到智旭所说的“无思之思”的境界。

  “能达无思之思,则虽一致而具足百虑”[32](《系辞下传》)。在世间、出世间出入自如,

  “于禅中具足万行,——妙行与智相应”[33](《坤》),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了解脱和自由。

  藕益大师在使用他所独创的“四释”法时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 并不是机械地对《周易》的每—句都作叫释, 而是有释则释、无释则免,有的只做三释、二释,

  甚至一释,但从《周易禅解》全:书看则是四释兼备的,特别是对于“佛法释”,大师总是首先标明“佛法释者”或者“约佛法”的字样。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以禅入儒,

  务诱儒以知禅耳”[34]

  (《周易禅解,

  上经》)。藕益大师是山儒入释,并以出家人的身份终其一生的,他会通儒佛的真正目的是“诱儒以知禅”,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辩证的、全面的认识藕益人师的会通儒佛观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智旭四释”的释经方法:卦爻释、佛法释、世道释、观心释。

  [2][3][4][5][6][7][8]陈德述注释、施维校点《四书周易禅解》,团结出版礼1996年版。第267页,第148页,第98页,第72页,第283页,第250页,第1页。

  [9]湛然《金刚靾》。T46、P682下

  [10]《周易四书禅解》第300页

  [11][12]《周易四书禅解》第11页。

  [13][14][15][16][17]《周易四书禅解》,第279页,第11页,第22页,第11页,第7页。

  [18][19][20][21]《周易四书禅解》,第11页、第7页、第68页、第10页。

  [22][23]《周易四书禅解》第138页、第251页。

  [24]《周易四书禅解》第251页。

  [25]《序卦传》,第295页。

  [26]《系辞上传》,第250页。

  [30]《系辞传》,第277页。

  [27][28][29][31]《周易四书禅解》,第283页,第283页,第106页,第268页。

  [32][33][34]《周易四书禅解》第277、23、2页。

  

《从《周易禅解》看藕益大师的会通儒佛观(陈建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