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周易禅解》看藕益大師的會通儒佛觀(陳建華)▪P2

  ..續本文上一頁德,可以利益群品,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處在“究竟即位”中,以徹證本身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佛。如果“不入涅槃”而“目流九界”,所以“有悔”。從“初九”到“上九”是不斷修德證道的過程,從“初九”到“九四”是自利,

  “九五”、“上九”是他利。在智旭看來,自利是小乘,他利是大乘,合乎易理“富有萬德”之義。他說:

  “德業具備,以修顯性,故得理而成位矣。”[24](《系辭上傳》)儒家的內聖外王之學和佛教的自利利他之道本有差異,在智旭那裏通過易而涵化爲一。他認爲:

  “《序卦傳》在儒則“內聖外王”之學,在釋則“自利利他”之訣也。”[25](《序卦傳》)

  叁、日常即修行

  在《周易禅解》中藕益大師,用大乘佛教“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的精神溝通了理想與現實。他認爲易理即佛性、易理真如之性。存在于日用倫常中,人是現實的,只能從現實中求得解脫。而易“極乎巨細之事,貫乎日用之微”[26](《系辭上傳》)。

  “《易書》雖具天地萬物之理,而其實切近于日常之用,故不爲遠”[27],

  “此易理所以雖至幽深,實不出于百姓事物日用之間”[28](《系辭下傳》)。六祖慧能所謂“一行叁味者,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與此旨趣相同。佛性在自心性之中,而不向外求,智旭講“妙定既深,自發真慧,了知心外無法,不于心外別求一法”[29](《臨》)。

  “妄計心外有法,而欲求其故,所謂“困于石也”。”[30](《系辭[二傳》)。這樣智旭把對生命的追求轉換爲內心的反求,于心中悟“無住”之理, “是故

  “易”者,無住之理也。”[31](《系辭上傳》,正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慧能在《六祖壇經》中說:“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也就是“于念而離念,于相而離相”之意。一言以蔽之,是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馬祖曾提出“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平常心是本然清淨心,不受任何私欲所障蔽。自性本心,纖塵不染。

  如天外雲山,—片青翠。有了平常心,吃飯穿衣,擔水砍柴皆是妙道。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挂著一絲縷。隨緣任運,明月行空,

  白雲自在。無門慧開曾詠出了此中境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閑事是心有執著,使心靈的明淨蒙上了塵垢,而不能現其本真。沒有執著貪欲,才能“無住”,也才能達到智旭所說的“無思之思”的境界。

  “能達無思之思,則雖一致而具足百慮”[32](《系辭下傳》)。在世間、出世間出入自如,

  “于禅中具足萬行,——妙行與智相應”[33](《坤》),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生命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了解脫和自由。

  藕益大師在使用他所獨創的“四釋”法時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 並不是機械地對《周易》的每—句都作叫釋, 而是有釋則釋、無釋則免,有的只做叁釋、二釋,

  甚至一釋,但從《周易禅解》全:書看則是四釋兼備的,特別是對于“佛法釋”,大師總是首先標明“佛法釋者”或者“約佛法”的字樣。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爲“以禅入儒,

  務誘儒以知禅耳”[34]

  (《周易禅解,

  上經》)。藕益大師是山儒入釋,並以出家人的身份終其一生的,他會通儒佛的真正目的是“誘儒以知禅”,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對于我們辯證的、全面的認識藕益人師的會通儒佛觀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1]“智旭四釋”的釋經方法:卦爻釋、佛法釋、世道釋、觀心釋。

  [2][3][4][5][6][7][8]陳德述注釋、施維校點《四書周易禅解》,團結出版禮1996年版。第267頁,第148頁,第98頁,第72頁,第283頁,第250頁,第1頁。

  [9]湛然《金剛靾》。T46、P682下

  [10]《周易四書禅解》第300頁

  [11][12]《周易四書禅解》第11頁。

  [13][14][15][16][17]《周易四書禅解》,第279頁,第11頁,第22頁,第11頁,第7頁。

  [18][19][20][21]《周易四書禅解》,第11頁、第7頁、第68頁、第10頁。

  [22][23]《周易四書禅解》第138頁、第251頁。

  [24]《周易四書禅解》第251頁。

  [25]《序卦傳》,第295頁。

  [26]《系辭上傳》,第250頁。

  [30]《系辭傳》,第277頁。

  [27][28][29][31]《周易四書禅解》,第283頁,第283頁,第106頁,第268頁。

  [32][33][34]《周易四書禅解》第277、23、2頁。

  

《從《周易禅解》看藕益大師的會通儒佛觀(陳建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