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北传与东渐
甘芳苹
就世界文化的源头而言,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古希腊罗马的地中海沿岸及诸岛、中亚的两河流域分别孕育出印度佛教文化圈、中国儒释道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和中亚伊斯兰教文化圈。这四大文化圈由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串联在一起。
假若把丝绸之路比喻成一条扁担的话,那么撑起这条扁担的,起初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而后是中亚的伊斯兰教文化,但让这条扁担保持平衡的,则是东方的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这里,鄙人无暇讨论这四大文化的形成及相互交流的情况,只就印度佛教文化的北传与东渐略作介绍,来说明汉传佛教信仰的源头。
一、佛教的故乡
佛教的故乡在印度的恒河流域。
佛教是佛家学说的宗教化。
在公元前6一前5世纪的印度恒河流域,兴起了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佛家学说应运而生。印度人把学术派别称为“师”,如佛教典籍里就把沙门思潮各派通称为“六师”,实际上,应加上佛家,称为“沙门七师”才对; 而中国人则把学术派别称为“家”。用印度人的话来说,佛家应称为“四谛论师”,而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四谛论师就称为“佛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鄙人常用“佛家”这一术语来研究沙门思潮里的四谛论师学说,[1]也就是传统学者所说的原始佛教。
佛家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一般称为佛陀。他的出生地是今天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国。他是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原名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蒋维乔、汤用彤等学者据“点记说”,推断悉达多王子的生年为公元前565年,佛陀的寂灭年为公元前486年。[2]不过,汉传佛教的传统观点认为,释迦牟尼佛是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岁在甲寅。80年后的农历二月十五日,他在古印度的拘尸那伽城附近的娑罗双树林里灭度了。
如果按照汉传佛教的传统观点来介绍佛陀的生平,就叫八相成道。所谓的八相成道,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起信论》的说法, “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檠”。第二种是智者大师在《四教仪》里的说法,“所言八相成道者:一、从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轮,八、入涅槃”。
《佛祖统纪》卷二把第一种说法,解释成大乘佛教的八相成道,而把第二种解释成小乘佛教的八相成道。
佛陀寂灭后不久,大迦叶把500名阿罗汉召集起来,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七叶窟中,举行结集三藏的第一次会议,由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富楼那诵出论藏。这就是小乘声闻藏。其时,在窟外也有数万僧众聚会,别诵出五种法藏,即经藏、律藏、论藏、杂藏、禁咒藏等。这就是大乘菩萨藏。[3]声闻藏和菩萨藏都是靠口耳相传。日本佛教史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声闻藏在比丘和比丘尼中口耳相传100年,和合无争。但在公元前386年,吠舍离地方跋耆族的比丘们,在戒律问题上提出了十条新见解,导致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这十条新见解如下:
(1)角盐净(Kappa),可用角器蓄盐;
(2)二指净,午后日影偏西二指仍可就食;
(3)他聚落净,饭后仍可到别村再食;
(4)住处净,在同处住宿,可分开举行布萨(诵戒忏悔仪式);
(5)赞同净,可在不足法定人数的情况下议事,然后征求未出席者同意;
(6)所习净,可按和尚阿闍梨(导师)的惯例行事;
(7)不搅摇净,食后可饮不搅动的牛乳;
(8)饮阁楼伽净,可饮未发酵的椰子汁;
(9)无缘坐具净,可坐无边缘装饰的坐具;
(10)金银净,可接受金银施舍。
他们认为这十事不违背戒律。对此,保守的长老比丘认为违背戒律,表示反对,于是在教团内部展开了争论。为此,有七百比丘在吠舍离举行集会,经过讨论,把跋耆族比丘所主张的十事断为非法,并把他们驱逐出教团。[4]
这次结集,标志着佛家学说血向准佛教的过渡。跋耆族比丘并没有因被上座比丘赶出僧团就放弃他们的主张,而是组成了大众部僧团,与上座部比丘分河饮水。
二、佛教的北传
鄙人所说的“准佛教”,就是传统佛教史家所谓的部派佛教。这是因为,部派佛教强调理性式的信仰,也就是理性的成分大于信仰的成分,释迦牟尼佛是唯一的佛。如此这般的准佛教,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南传斯里兰卡,北传中亚。南传准佛教以上座部的教理为主;北传准佛教以有部、大众部、犊子部和经部为主,在这四大部派里,各有系统的教义,[5]以有部和经部的教义最为发达,思辨性也最强。
佛教的南传和北传是政治力量推动的结果。约在公元前268年,阿育王成为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经过8年的武力讨伐,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后,开始推行文治政策,于公元前261年皈依佛教,成为在家居士。阿育王信仰佛教是当时最大的政治事件,对孔雀王朝的朝野震动很大,有6万名外道(文化人)混入鸡园寺,导致了这座王家寺院的比丘7年无法举行布萨(每月举行两次的忏悔仪式)。为了消弭僧团的这种混乱现象,阿育王在公元前254年支持当时著名的高僧目犍连子帝须组织1000名阿罗汉,在鸡园寺举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结集。这次结集的时间长达9个月,然后由阿育王钦定为《四阿含经》,这是当时最权威的版本,各大僧团依教奉行。另外,还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编定了《论事》 (无汉译本)。随后,阿育王又派遣许多长老到全国各地传教,并把佛教的价值观作为孔雀王朝的核心价值体系,向周遍国家输出,在派自己出家的儿子和女儿到南方斯里兰卡传播佛教的同时,又派一些有佛学造诣的高僧,向北方的克什米尔、犍陀罗、新疆等地传布佛法。由于北传佛教是汉传佛教的源头,所以在这里只把北传佛教的血脉简单地陈述如下:
1、老大天五事
在阿育王时代,由于皇帝崇尚佛法,佛学也就成为当时的显学。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赶时髦,把佛法当成学问研究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真正有修有证的人,与佛陀时代相比,就显得很少。于是,在北传佛教史上就出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新气象,这就是论皿的地位十分重要。龙树、无著、提婆、世亲、陈那、法称,是印度佛教史上享有盛名的六大论师,在藏传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南瞻六庄严”。因此,窃以为,北传佛教的演变,它的内部动力是论师,外部驱动力是帝王,也就是说,佛学理论家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了北传佛教的演变。东晋释道安氏把这种历史现象概括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6]实际上,就历史主义的视角而言,北传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论师名叫大天,在佛教史上,一般称为老大天。他创立新义,作五事颂,把佛家学说推向注重学术研究与佛教信仰相提并论的部派准佛教。
大天,又称跋陀罗,意译贤善,他提出以下五个论点:
(1)阿罗汉也可能受女人诱惑;
(2)阿罗汉也可能对某些事情无知识;
(3)阿罗汉也可能心怀疑惑;
(4)阿罗汉也可能从别人得到知识(或接受教导);
(5)一个人也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成道。[7]
大天五事的前四事,是对佛家强调的究竟果位阿罗汉的怀疑,开了以后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先河;第五事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即通过对经教的研究也能够成道。大天五事表达了对目犍连子帝须领导的1000名阿罗汉比丘举行第三次结集的强烈不满情绪,反映了学问僧要求参加重大法会的强烈要求。佛家注重修行的实证,反对理论研究的玄学(哲学),而大天五事的提出, 目的是要以理论研究代替佛家注重修行的传统观念,直接怀疑阿罗汉果位。这一思想,恰恰就是以后大乘佛教的主导思想。佛家自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公元前254年结集《四阿含经》和大天提出的五事开始,彻底打破了佛家的唯师思维方式,而开创了唯经的思维方式和唯理论的思维方式。唯经的思维方式强调《四阿含经》的权威性,而唯理论的思维方式突出了对《四阿含经》进行学术研究的思辨性,结果导致了部派准佛教的形成。
2、部派准佛教的演化过程
大天领导的大众部,是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的空头理论家式的比丘,人数众多,当然,也包括一些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位,但不愿证果的悲愿济世的比丘,这些为数众多的比丘组成大众部。大众部自公元前254年至前52年的200年间,逐渐分化出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出假部。到了公元前52年左右,又有一名叫大天的外道于大众部出家受具足戒,在佛教史上,一般称为新大天。他居制多山,与大众部传统派僧人重新辩论老大天五事的得失,使大众部又分裂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这样大众部本末和合共有9部。
上座部自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结集《四阿含经》后到公元前52年左右的近200年间,一味和合,师徒相传,一直是《四阿含经》的权威传授者和给大众部出家僧人授具足戒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只负责大众部僧人传授《四阿含经》和行为规范。大约在公元前52年,其内部也有一些小范围的争论,开始分化成两部,即强调学术研究的说一切有部和只注重授经传戒的传统派(这一派后移入雪山,改名为雪山部)。到了公元1世纪左右,从说一切有部分化出可住子弟子部,即旧犊子部,接着又从犊子部流出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山林部。后又从说一切有部流出化地部,再从化地部流出法藏部。大约在公元100年左右,从一切有部流出饮光部,又过了几年,从一切有部流出经量部。这样,上座部本末和合共有11部。
3、钦定本《大毗婆沙论》
在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一世…
《佛教的北传与东渐(甘芳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