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北傳與東漸(甘芳蘋)

  佛教的北傳與東漸

  甘芳蘋

  就世界文化的源頭而言,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古希臘羅馬的地中海沿岸及諸島、中亞的兩河流域分別孕育出印度佛教文化圈、中國儒釋道文化圈、西方基督教文化圈和中亞伊斯蘭教文化圈。這四大文化圈由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串聯在一起。

  假若把絲綢之路比喻成一條扁擔的話,那麼撐起這條扁擔的,起初是印度的佛教文化,而後是中亞的伊斯蘭教文化,但讓這條扁擔保持平衡的,則是東方的儒釋道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在這裏,鄙人無暇討論這四大文化的形成及相互交流的情況,只就印度佛教文化的北傳與東漸略作介紹,來說明漢傳佛教信仰的源頭。

  一、佛教的故鄉

  佛教的故鄉在印度的恒河流域。

  佛教是佛家學說的宗教化。

  在公元前6一前5世紀的印度恒河流域,興起了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佛家學說應運而生。印度人把學術派別稱爲“師”,如佛教典籍裏就把沙門思潮各派通稱爲“六師”,實際上,應加上佛家,稱爲“沙門七師”才對; 而中國人則把學術派別稱爲“家”。用印度人的話來說,佛家應稱爲“四谛論師”,而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四谛論師就稱爲“佛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鄙人常用“佛家”這一術語來研究沙門思潮裏的四谛論師學說,[1]也就是傳統學者所說的原始佛教。

  佛家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一般稱爲佛陀。他的出生地是今天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他是釋迦族的一位王子,原名悉達多,族姓爲喬達摩。蔣維喬、湯用彤等學者據“點記說”,推斷悉達多王子的生年爲公元前565年,佛陀的寂滅年爲公元前486年。[2]不過,漢傳佛教的傳統觀點認爲,釋迦牟尼佛是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歲在甲寅。80年後的農曆二月十五日,他在古印度的拘屍那伽城附近的娑羅雙樹林裏滅度了。

  如果按照漢傳佛教的傳統觀點來介紹佛陀的生平,就叫八相成道。所謂的八相成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起信論》的說法, “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于涅檠”。第二種是智者大師在《四教儀》裏的說法,“所言八相成道者: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叁、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輪,八、入涅槃”。

  《佛祖統紀》卷二把第一種說法,解釋成大乘佛教的八相成道,而把第二種解釋成小乘佛教的八相成道。

  佛陀寂滅後不久,大迦葉把500名阿羅漢召集起來,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七葉窟中,舉行結集叁藏的第一次會議,由阿難誦出經藏,優婆離誦出律藏,富樓那誦出論藏。這就是小乘聲聞藏。其時,在窟外也有數萬僧衆聚會,別誦出五種法藏,即經藏、律藏、論藏、雜藏、禁咒藏等。這就是大乘菩薩藏。[3]聲聞藏和菩薩藏都是靠口耳相傳。日本佛教史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聲聞藏在比丘和比丘尼中口耳相傳100年,和合無爭。但在公元前386年,吠舍離地方跋耆族的比丘們,在戒律問題上提出了十條新見解,導致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結集。這十條新見解如下:

  (1)角鹽淨(Kappa),可用角器蓄鹽;

  (2)二指淨,午後日影偏西二指仍可就食;

  (3)他聚落淨,飯後仍可到別村再食;

  (4)住處淨,在同處住宿,可分開舉行布薩(誦戒忏悔儀式);

  (5)贊同淨,可在不足法定人數的情況下議事,然後征求未出席者同意;

  (6)所習淨,可按和尚阿闍梨(導師)的慣例行事;

  (7)不攪搖淨,食後可飲不攪動的牛乳;

  (8)飲閣樓伽淨,可飲未發酵的椰子汁;

  (9)無緣坐具淨,可坐無邊緣裝飾的坐具;

  (10)金銀淨,可接受金銀施舍。

  他們認爲這十事不違背戒律。對此,保守的長老比丘認爲違背戒律,表示反對,于是在教團內部展開了爭論。爲此,有七百比丘在吠舍離舉行集會,經過討論,把跋耆族比丘所主張的十事斷爲非法,並把他們驅逐出教團。[4]

  這次結集,標志著佛家學說血向准佛教的過渡。跋耆族比丘並沒有因被上座比丘趕出僧團就放棄他們的主張,而是組成了大衆部僧團,與上座部比丘分河飲水。

  二、佛教的北傳

  鄙人所說的“准佛教”,就是傳統佛教史家所謂的部派佛教。這是因爲,部派佛教強調理性式的信仰,也就是理性的成分大于信仰的成分,釋迦牟尼佛是唯一的佛。如此這般的准佛教,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開始南傳斯裏蘭卡,北傳中亞。南傳准佛教以上座部的教理爲主;北傳准佛教以有部、大衆部、犢子部和經部爲主,在這四大部派裏,各有系統的教義,[5]以有部和經部的教義最爲發達,思辨性也最強。

  佛教的南傳和北傳是政治力量推動的結果。約在公元前268年,阿育王成爲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經過8年的武力討伐,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後,開始推行文治政策,于公元前261年皈依佛教,成爲在家居士。阿育王信仰佛教是當時最大的政治事件,對孔雀王朝的朝野震動很大,有6萬名外道(文化人)混入雞園寺,導致了這座王家寺院的比丘7年無法舉行布薩(每月舉行兩次的忏悔儀式)。爲了消弭僧團的這種混亂現象,阿育王在公元前254年支持當時著名的高僧目犍連子帝須組織1000名阿羅漢,在雞園寺舉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叁次結集。這次結集的時間長達9個月,然後由阿育王欽定爲《四阿含經》,這是當時最權威的版本,各大僧團依教奉行。另外,還由目犍連子帝須主持編定了《論事》 (無漢譯本)。隨後,阿育王又派遣許多長老到全國各地傳教,並把佛教的價值觀作爲孔雀王朝的核心價值體系,向周遍國家輸出,在派自己出家的兒子和女兒到南方斯裏蘭卡傳播佛教的同時,又派一些有佛學造詣的高僧,向北方的克什米爾、犍陀羅、新疆等地傳布佛法。由于北傳佛教是漢傳佛教的源頭,所以在這裏只把北傳佛教的血脈簡單地陳述如下:

  1、老大天五事

  在阿育王時代,由于皇帝崇尚佛法,佛學也就成爲當時的顯學。在這種形勢下,爲了趕時髦,把佛法當成學問研究的人也就越來越多,真正有修有證的人,與佛陀時代相比,就顯得很少。于是,在北傳佛教史上就出現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新氣象,這就是論皿的地位十分重要。龍樹、無著、提婆、世親、陳那、法稱,是印度佛教史上享有盛名的六大論師,在藏傳佛教史上,被尊稱爲“南瞻六莊嚴”。因此,竊以爲,北傳佛教的演變,它的內部動力是論師,外部驅動力是帝王,也就是說,佛學理論家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動了北傳佛教的演變。東晉釋道安氏把這種曆史現象概括爲“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6]實際上,就曆史主義的視角而言,北傳佛教史上的第一位論師名叫大天,在佛教史上,一般稱爲老大天。他創立新義,作五事頌,把佛家學說推向注重學術研究與佛教信仰相提並論的部派准佛教。

  大天,又稱跋陀羅,意譯賢善,他提出以下五個論點:

  (1)阿羅漢也可能受女人誘惑;

  (2)阿羅漢也可能對某些事情無知識;

  (3)阿羅漢也可能心懷疑惑;

  (4)阿羅漢也可能從別人得到知識(或接受教導);

  (5)一個人也可能通過語言文字而成道。[7]

  大天五事的前四事,是對佛家強調的究竟果位阿羅漢的懷疑,開了以後大乘佛教菩薩信仰的先河;第五事強調了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即通過對經教的研究也能夠成道。大天五事表達了對目犍連子帝須領導的1000名阿羅漢比丘舉行第叁次結集的強烈不滿情緒,反映了學問僧要求參加重大法會的強烈要求。佛家注重修行的實證,反對理論研究的玄學(哲學),而大天五事的提出, 目的是要以理論研究代替佛家注重修行的傳統觀念,直接懷疑阿羅漢果位。這一思想,恰恰就是以後大乘佛教的主導思想。佛家自目犍連子帝須長老在公元前254年結集《四阿含經》和大天提出的五事開始,徹底打破了佛家的唯師思維方式,而開創了唯經的思維方式和唯理論的思維方式。唯經的思維方式強調《四阿含經》的權威性,而唯理論的思維方式突出了對《四阿含經》進行學術研究的思辨性,結果導致了部派准佛教的形成。

  2、部派准佛教的演化過程

  大天領導的大衆部,是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位的空頭理論家式的比丘,人數衆多,當然,也包括一些可以證得阿羅漢果位,但不願證果的悲願濟世的比丘,這些爲數衆多的比丘組成大衆部。大衆部自公元前254年至前52年的200年間,逐漸分化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出假部。到了公元前52年左右,又有一名叫大天的外道于大衆部出家受具足戒,在佛教史上,一般稱爲新大天。他居製多山,與大衆部傳統派僧人重新辯論老大天五事的得失,使大衆部又分裂出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這樣大衆部本末和合共有9部。

  上座部自目犍連子帝須長老結集《四阿含經》後到公元前52年左右的近200年間,一味和合,師徒相傳,一直是《四阿含經》的權威傳授者和給大衆部出家僧人授具足戒的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只負責大衆部僧人傳授《四阿含經》和行爲規範。大約在公元前52年,其內部也有一些小範圍的爭論,開始分化成兩部,即強調學術研究的說一切有部和只注重授經傳戒的傳統派(這一派後移入雪山,改名爲雪山部)。到了公元1世紀左右,從說一切有部分化出可住子弟子部,即舊犢子部,接著又從犢子部流出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山林部。後又從說一切有部流出化地部,再從化地部流出法藏部。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從一切有部流出飲光部,又過了幾年,從一切有部流出經量部。這樣,上座部本末和合共有11部。

  3、欽定本《大毗婆沙論》

  在公元1世紀,貴霜王朝的迦膩色迦一世…

《佛教的北傳與東漸(甘芳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