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北傳與東漸(甘芳蘋)▪P2

  ..續本文上一頁笃信佛法。據佛教典籍記載,迦膩色迦一世在日理萬機後,抽暇學習佛經,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因部派不同,而對佛法有不同的诠釋,從而使迦膩色迦一世産生了許多疑惑,便向脅尊者請教。脅尊者回答說: “諸法皆正,隨修得果,佛既懸記,如折金杖。”迦膩色迦一世又問: “諸部立範,孰爲最善

  ”脅尊者回答說: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最爲純正。”于是,迦膩色迦一世頒诏整理說一切有部叁藏,選出說一切有部阿羅漢僧499人,以學問僧世友尊者足成500人。世友是一位學問大家,但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位。由于世友論師的佛學理論造詣極高,雖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位,但還是被與會的499名阿羅漢僧推爲這次學術會議的上座主持,不過,世友的理論,要經過499名阿羅漢的審定,方可成爲定論。在世友爲主席的這次學術會議上,首先對經藏進行了會誦,並造十萬頌邬波地跞論诠釋經藏,接著造十萬頌毗奈耶婆沙論诠釋論藏,最後造十萬頌阿毗達磨婆沙論,诠釋論藏。這次學術會議曆時12年。這就是北傳佛教史上著名的《大毗婆沙論》的結集。

  《大毗婆沙論》是诠釋迦多衍尼子的《阿毗達磨發智論》的論著。 “大毗婆沙”是梵語的音譯,有廣說、勝說、異說叁義。《俱舍論光記》卷一說: “論中分別義廣,故名廣說;說義勝故,名爲勝說:五百阿羅漢各以異義解釋“發智”,名爲異說。具此叁儀,故存梵音。”這說明《大毗婆沙論》是說一切有部的百科全書。這部論書是說一切有部高僧韻集體創作,由世友論師主持討論,馬鳴論師記錄整理成書,唐·玄奘譯爲漢文,共200卷。

  《大毗婆沙論》列舉大衆部、法藏部、化地部、飲光部、犢子部、經量部等部派,以及數論、勝論、順世論、離系論(耆那教)等“外道”的觀點,加以批駁;以《發智論》爲基礎,並參考《發智論》的各種注釋,同時攝取《六足論》中的教義,以彌補《發智論》的不足,對說一切有部理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將一切法分爲五類,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用以論證“叁世實有”, “法體恒有”,同時否定“我”的主宰性。

  《大毗婆沙論》對印度佛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它提高了說一切有部在當時的學術地位,成爲迦膩色迦一世欽定的北傳准佛教的權威性著作,說一切有部的學者也因此論而稱爲“毗婆沙師”。從此以後,北傳准佛教進入“論師時代”,僅研究《大毗婆沙論》的著作就有法勝的《阿毗昙心論》、法救的《雜阿毗昙心論》、世親的

  《p可毗達磨俱舍論》、衆賢的《阿毗達磨順正論》和《顯宗論》等。

  4、佛教的創始人是馬鳴論師

  鄙人曾在1993年從宗教學的視角來探討佛法問題,提出“佛家與佛教不同論”,主張佛家是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佛領導的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裏的一家學說,當佛家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公元前5世紀寂滅後,佛家學說存在了大約100年,開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衆部。從此,這兩家學說分河飲水約130年後,發展成部派准佛教。”[8]到了公元1世紀,馬鳴論師又把准佛教發展成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馬鳴與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稣是同時代人,他生于中天竺俱薩羅國枳多城。當耶稣在中亞兩河流域創立基督教的時候,馬鳴則在印度河流域創立了佛教。馬鳴是脅尊者的弟子,說一切有部的大學者,也是《大毗婆沙論》的記錄整理者,印度六個偉大詩人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十個大詩人之一。馬鳴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弘揚佛法,他寫了著名的史詩《佛所行贊》,還編寫了《舍利弗》、 《賴吒和羅》、 《蘇摩達多》等劇本。他用文學藝術的形式向民間演述了苦、空、無常、無我等佛家學說,同時也提倡大乘緣起性空的思想,撰集的著作有《大莊嚴論經》、 《十不善業道經》、 《六趣輪回經》、 《尼乾子問無我義經》等,弘通大乘,強調因果,提法空要領,談因緣所生法,俗有真無,爲法性宗的要籍。馬鳴還造《大乘起信論》。總之,馬鳴論師突出了信仰佛法的重要性,提出了判斷善惡的標准,創立了佛教。宗教學上所說的佛教,如果用佛教經典裏已有的名詞,就叫“象法”和“末法”時代。所謂的象法時代,就是崇拜佛菩薩偶像的信仰時代,共有1000年。到了1000年後,佛教就一天天地走向滅亡,稱爲“末法”。末法時代共有1萬年。所謂的“末法時代”,就是佛教的混亂時代。在象法時代之前,稱爲“正法時代”,共有500年,也就是佛家、部派准佛教存在的時代。由于馬鳴論師拉開了象法時代的的序幕,是理所當然的佛教創始人。

  自馬鳴論師之後,在北傳佛教典籍裏,小乘和大乘兩個術語十分顯眼。其實,小乘佛教是一種准佛教,理性與信仰參半,而大乘佛教才是一種宗教,信仰的因素占主導地位,理性爲信仰服務。大乘佛教的最初僧團叫菩薩衆,他們把第一次結集時的大乘經典公布于世,迫使《四阿含經》走向隱沒。菩薩衆推崇諸如《大般若經》、 《維摩經》、《解深密經》、 《涅槃經》等大乘經典,並根據大乘顯密經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修持和傳教,依次形成了中觀派(空宗)、瑜伽行派(有宗)和密教。

  5、中觀派

  中觀派的開創人是龍樹論師。他是公元二叁世紀的人。佛教典籍稱龍樹入龍宮,取出《華嚴經》,開鐵塔得《大日經》,依《般若經》著《無畏論》、 《中論》、 《十二門論》等,提倡諸法皆空不可得的學說,又在《大智度論》、 《十住毗婆沙論》中說淨土教義。他的弟子提婆,約3世紀人,意譯“聖天”,生于師子國(即今斯裏蘭卡),師承龍樹中觀學說,造《百論》,繼續傳播一切皆空的理論。但中觀學派沒有根本道場,在恒河流域流動傳教,經鸠摩羅什傳播到長安(今西安),才有了自己的落腳點。

  6、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的創始人叫無著。無著論師生于5世紀,是北印度人,在說一切有部出家,學習部派准佛教教義,後在中天竺師承彌勒論師瑜伽法門,造《攝大乘論》、 《顯揚聖教論》、 《阿毗達磨集論》等,廣說法相原理。其弟世親,初習部派准佛教,批駁大乘佛教,在迦濕彌羅精研說一切有部學說,造《俱舍論》,把批判的矛頭對准了大毗婆沙論師,後跟無著學習大乘教義,繼承彌勒唯識學,著《唯識二十論頌》、 《唯識叁十論頌》,集唯識學之大成。

  約從6世紀開始,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和中觀學派分庭抗禮,護法等十大論師專弘世親唯識學,造論釋《唯識叁十論頌》,而清辨論師師承龍樹中觀學派,造《掌珍論》等。中觀家主張俗有真空,體虛如幻,而唯識家則高唱外無內有,事皆唯識。護法門下有戒賢,清辨門下有智光。這兩大論師同住中天竺那爛陀寺,據空有二義,各標宗旨,隨後轉爲大乘密教金、胎二部。

  7、密教

  大約在67世紀,第一次結集時的佛說密乘經典開始受到佛教徒的重視,佛說的顯乘經典逐漸隱沒,密教開始興起,到8、9世紀間成爲北傳佛教的主流。密教的根本道場是超戒寺,該寺位于恒河右岸山坡岩石上。據傳該寺建于8世紀,規模宏大,裝飾華麗,藏有巨量財寶、文物。全寺共有100余座僧院,6處研究院,整個寺院建築以觀音殿爲中心,供奉男女諸神塑像,有六重門,每門置有守門學者接受各方問答、辯論或挑戰。1203年,毀于入侵的穆斯林戰火。[9]

  密教分爲金剛界和胎藏界兩部,在“一心法界”上,樹立理平等與智差別二種理論,以顯示理智的應用無窮無盡。诠說智差別的經軌爲金剛頂部,诠說理平等的經軌爲胎藏部。金剛頂部以《金剛頂經》爲根本經典,依此經所畫的曼荼羅,稱爲金剛界曼荼羅:胎藏部以《大日經》爲根本經典,依此經所畫的曼荼羅,稱爲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即智差別門,以金剛表示,象征如來實智之堅寶,又稱智界;胎藏界即理平等門,以蓮花表示,象征衆生本有的理性蘊含于大悲萬行之中,又稱理界。又,金剛界是除障成身, 自受法樂的行相,即轉九識而成就五智,以五智配五佛和五部:(—)法界體性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據《蓮華叁昧經》記載,大日如來所具足的五智各生身、口、意叁身佛或菩薩: 1.法界體性智,身業爲毗盧遮那佛,口業爲普賢菩薩,意業爲不動金剛: 2.大圓鏡智,身業爲阿閦佛,口業爲文殊師利菩薩,意業爲降叁世金剛; 3.平等性智,身業爲寶生佛, 口業爲虛空藏菩薩,意業爲軍荼利金剛: 4.妙觀察智,身業爲阿彌陀佛, 口業爲觀自在菩薩,意業爲六足金剛: 5.成所作智,身業爲釋迦文或不空成就佛,口業爲金剛業菩薩,意業爲摩诃藥叉金剛。㈡大圓鏡智,配列于東方阿閦如來與寶部,又作金剛智。㈢平等性智,配列于南方寶生如來與寶部,又作灌頂智。(啤妙觀察智,配列于西方阿彌陀佛與蓮華部,又作蓮華智、轉*輪智。(劢成所作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與羯磨部,又作羯磨智。這是就金剛界的情形而言。

  如果就胎藏界而言,則五智所配列的五佛,中央爲大日如來,東方爲寶幢如來,南方爲開敷華如來,西方爲無量壽如來,北方爲天鼓雷音如來。

  北傳佛教的中心有四個:一是迦濕彌羅,是說一切有部的中心,勢力曾一度波及到新疆的龜茲,後演變爲瑜伽行派的中心;二是我國新疆的于阗,這裏是中亞菩薩衆結集大乘經典的中心;叁是恒河流域的那爛陀寺,該寺在5-12世紀,一直是北傳佛教的綜合大學。據記載,在極盛時期,佛教學者雲集,主客常達萬人,不僅當時印度的著名佛教學者在此修持講學,而且中國、朝鮮、日本等國的一些留學僧也不遠萬裏,負笈前來學習佛法。在佛學方面,那爛陀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爲主,大乘中兼有中觀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時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學派別,如勝論、數論…

《佛教的北傳與東漸(甘芳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