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北传与东渐(甘芳苹)▪P2

  ..续本文上一页笃信佛法。据佛教典籍记载,迦腻色迦一世在日理万机后,抽暇学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因部派不同,而对佛法有不同的诠释,从而使迦腻色迦一世产生了许多疑惑,便向胁尊者请教。胁尊者回答说: “诸法皆正,随修得果,佛既悬记,如折金杖。”迦腻色迦一世又问: “诸部立范,孰为最善

  ”胁尊者回答说: “说一切有部的学说最为纯正。”于是,迦腻色迦一世颁诏整理说一切有部三藏,选出说一切有部阿罗汉僧499人,以学问僧世友尊者足成500人。世友是一位学问大家,但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由于世友论师的佛学理论造诣极高,虽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位,但还是被与会的499名阿罗汉僧推为这次学术会议的上座主持,不过,世友的理论,要经过499名阿罗汉的审定,方可成为定论。在世友为主席的这次学术会议上,首先对经藏进行了会诵,并造十万颂邬波地跞论诠释经藏,接着造十万颂毗奈耶婆沙论诠释论藏,最后造十万颂阿毗达磨婆沙论,诠释论藏。这次学术会议历时12年。这就是北传佛教史上著名的《大毗婆沙论》的结集。

  《大毗婆沙论》是诠释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的论著。 “大毗婆沙”是梵语的音译,有广说、胜说、异说三义。《俱舍论光记》卷一说: “论中分别义广,故名广说;说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阿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为异说。具此三仪,故存梵音。”这说明《大毗婆沙论》是说一切有部的百科全书。这部论书是说一切有部高僧韵集体创作,由世友论师主持讨论,马鸣论师记录整理成书,唐·玄奘译为汉文,共200卷。

  《大毗婆沙论》列举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经量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的观点,加以批驳;以《发智论》为基础,并参考《发智论》的各种注释,同时摄取《六足论》中的教义,以弥补《发智论》的不足,对说一切有部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它将一切法分为五类,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用以论证“三世实有”, “法体恒有”,同时否定“我”的主宰性。

  《大毗婆沙论》对印度佛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提高了说一切有部在当时的学术地位,成为迦腻色迦一世钦定的北传准佛教的权威性著作,说一切有部的学者也因此论而称为“毗婆沙师”。从此以后,北传准佛教进入“论师时代”,仅研究《大毗婆沙论》的著作就有法胜的《阿毗昙心论》、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

  《p可毗达磨俱舍论》、众贤的《阿毗达磨顺正论》和《显宗论》等。

  4、佛教的创始人是马鸣论师

  鄙人曾在1993年从宗教学的视角来探讨佛法问题,提出“佛家与佛教不同论”,主张佛家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佛领导的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里的一家学说,当佛家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公元前5世纪寂灭后,佛家学说存在了大约100年,开始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从此,这两家学说分河饮水约130年后,发展成部派准佛教。”[8]到了公元1世纪,马鸣论师又把准佛教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马鸣与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同时代人,他生于中天竺俱萨罗国枳多城。当耶稣在中亚两河流域创立基督教的时候,马鸣则在印度河流域创立了佛教。马鸣是胁尊者的弟子,说一切有部的大学者,也是《大毗婆沙论》的记录整理者,印度六个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个大诗人之一。马鸣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弘扬佛法,他写了著名的史诗《佛所行赞》,还编写了《舍利弗》、 《赖吒和罗》、 《苏摩达多》等剧本。他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向民间演述了苦、空、无常、无我等佛家学说,同时也提倡大乘缘起性空的思想,撰集的著作有《大庄严论经》、 《十不善业道经》、 《六趣轮回经》、 《尼乾子问无我义经》等,弘通大乘,强调因果,提法空要领,谈因缘所生法,俗有真无,为法性宗的要籍。马鸣还造《大乘起信论》。总之,马鸣论师突出了信仰佛法的重要性,提出了判断善恶的标准,创立了佛教。宗教学上所说的佛教,如果用佛教经典里已有的名词,就叫“象法”和“末法”时代。所谓的象法时代,就是崇拜佛菩萨偶像的信仰时代,共有1000年。到了1000年后,佛教就一天天地走向灭亡,称为“末法”。末法时代共有1万年。所谓的“末法时代”,就是佛教的混乱时代。在象法时代之前,称为“正法时代”,共有500年,也就是佛家、部派准佛教存在的时代。由于马鸣论师拉开了象法时代的的序幕,是理所当然的佛教创始人。

  自马鸣论师之后,在北传佛教典籍里,小乘和大乘两个术语十分显眼。其实,小乘佛教是一种准佛教,理性与信仰参半,而大乘佛教才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理性为信仰服务。大乘佛教的最初僧团叫菩萨众,他们把第一次结集时的大乘经典公布于世,迫使《四阿含经》走向隐没。菩萨众推崇诸如《大般若经》、 《维摩经》、《解深密经》、 《涅槃经》等大乘经典,并根据大乘显密经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修持和传教,依次形成了中观派(空宗)、瑜伽行派(有宗)和密教。

  5、中观派

  中观派的开创人是龙树论师。他是公元二三世纪的人。佛教典籍称龙树入龙宫,取出《华严经》,开铁塔得《大日经》,依《般若经》著《无畏论》、 《中论》、 《十二门论》等,提倡诸法皆空不可得的学说,又在《大智度论》、 《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净土教义。他的弟子提婆,约3世纪人,意译“圣天”,生于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师承龙树中观学说,造《百论》,继续传播一切皆空的理论。但中观学派没有根本道场,在恒河流域流动传教,经鸠摩罗什传播到长安(今西安),才有了自己的落脚点。

  6、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的创始人叫无著。无著论师生于5世纪,是北印度人,在说一切有部出家,学习部派准佛教教义,后在中天竺师承弥勒论师瑜伽法门,造《摄大乘论》、 《显扬圣教论》、 《阿毗达磨集论》等,广说法相原理。其弟世亲,初习部派准佛教,批驳大乘佛教,在迦湿弥罗精研说一切有部学说,造《俱舍论》,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大毗婆沙论师,后跟无著学习大乘教义,继承弥勒唯识学,著《唯识二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集唯识学之大成。

  约从6世纪开始,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和中观学派分庭抗礼,护法等十大论师专弘世亲唯识学,造论释《唯识三十论颂》,而清辨论师师承龙树中观学派,造《掌珍论》等。中观家主张俗有真空,体虚如幻,而唯识家则高唱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护法门下有戒贤,清辨门下有智光。这两大论师同住中天竺那烂陀寺,据空有二义,各标宗旨,随后转为大乘密教金、胎二部。

  7、密教

  大约在67世纪,第一次结集时的佛说密乘经典开始受到佛教徒的重视,佛说的显乘经典逐渐隐没,密教开始兴起,到8、9世纪间成为北传佛教的主流。密教的根本道场是超戒寺,该寺位于恒河右岸山坡岩石上。据传该寺建于8世纪,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藏有巨量财宝、文物。全寺共有100余座僧院,6处研究院,整个寺院建筑以观音殿为中心,供奉男女诸神塑像,有六重门,每门置有守门学者接受各方问答、辩论或挑战。1203年,毁于入侵的穆斯林战火。[9]

  密教分为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在“一心法界”上,树立理平等与智差别二种理论,以显示理智的应用无穷无尽。诠说智差别的经轨为金刚顶部,诠说理平等的经轨为胎藏部。金刚顶部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依此经所画的曼荼罗,称为金刚界曼荼罗:胎藏部以《大日经》为根本经典,依此经所画的曼荼罗,称为胎藏界曼荼罗。金刚界即智差别门,以金刚表示,象征如来实智之坚宝,又称智界;胎藏界即理平等门,以莲花表示,象征众生本有的理性蕴含于大悲万行之中,又称理界。又,金刚界是除障成身, 自受法乐的行相,即转九识而成就五智,以五智配五佛和五部:(—)法界体性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据《莲华三昧经》记载,大日如来所具足的五智各生身、口、意三身佛或菩萨: 1.法界体性智,身业为毗卢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 2.大圆镜智,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 3.平等性智,身业为宝生佛, 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荼利金刚: 4.妙观察智,身业为阿弥陀佛, 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 5.成所作智,身业为释迦文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金刚。㈡大圆镜智,配列于东方阿閦如来与宝部,又作金刚智。㈢平等性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啤妙观察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轮智。(劢成所作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这是就金刚界的情形而言。

  如果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的五佛,中央为大日如来,东方为宝幢如来,南方为开敷华如来,西方为无量寿如来,北方为天鼓雷音如来。

  北传佛教的中心有四个:一是迦湿弥罗,是说一切有部的中心,势力曾一度波及到新疆的龟兹,后演变为瑜伽行派的中心;二是我国新疆的于阗,这里是中亚菩萨众结集大乘经典的中心;三是恒河流域的那烂陀寺,该寺在5-12世纪,一直是北传佛教的综合大学。据记载,在极盛时期,佛教学者云集,主客常达万人,不仅当时印度的著名佛教学者在此修持讲学,而且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一些留学僧也不远万里,负笈前来学习佛法。在佛学方面,那烂陀寺兼有大、小二乘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兼有中观派、瑜伽行派及密教,同时旁及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如胜论、数论…

《佛教的北传与东渐(甘芳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