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与民国汉传佛教的重建(李尚全)

  太虚大师与民国汉传佛教的重建

  李尚全

  太虚大师(1898—1947),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祖籍浙江崇德县。他是民国汉传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以讲经说法、创办僧教育和现代传媒的方式,提倡人本佛教理念,在华北、西北、中原和西南地区重建了汉传佛教。本文拟将对此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斧正于佛教界和学术界的方家及同仁。

  一、太虚大师重建民国汉传佛教的历史背景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被儒化成汉传佛教,蔓伸到越南、日本和整个朝鲜半岛。星云法师在《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一文里,把汉传佛教的发展脉络,归纳成以下六个阶段:

  1、东传译经时期(秦汉魏晋时期)

  2、八宗成立时期(隋陈李唐时期)

  3、禅净争主时期(五代赵宋时期)

  4、宫廷密教时期(元明皇朝时期)

  5、经忏香火时期(满清民国时期)

  6、人间佛教时期(二十世纪以后)

  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大师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汉传佛教以经忏、香火、法会为主要的信仰方式,而教理教义的诠释、戒律的修持就显得十分薄弱,正如星云法师所说:

  满清民国时期的经忏香火佛教,几使佛教趋于没落;若要严格说来,其实这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一次无形的教难。

  如果详细推究汉传佛教这种衰败原因的话,窃以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对北方汉传佛教的冲击

  公元7世纪初叶,汉传佛教禅宗和印度密教开始在吐蕃王朝传播,并在西藏地区扎根,出现了藏族僧人、寺院、藏文经书,在9世纪时,佛教曾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但在唐会昌元年(841),因朗达玛的灭佛而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这在藏传佛教史上,称为“前弘期”。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佛教再次从印度传播到西藏,尤其是阿底峡尊者在1042年到阿里创立迦当派之后,陆续出现了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等宗派,这在藏传佛教史上,称为“后弘期”,标志着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形成。蒙哥汗三年(1253),藏传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在开平会见忽必烈,后来受到了元朝皇族的信仰,从此藏传佛教向内地传播,到清代,新兴的格鲁派又受到清朝皇族的信仰,从而冲淡了汉传佛教在北方的政治基础,迫使汉传佛教在北以长江、西以云贵高原为界的地区发展,而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古高原基本上成了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

  伊斯兰教几乎与吐蕃佛教的兴起同时,不过前者在阿拉伯半岛,后者在西藏高原。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就传播到长安、广州、泉州、扬州、杭州等地,但基本上囿于来华的穆斯林商人圈,称为“蕃坊”。10世纪中叶,统治新疆喀什噶尔的喀喇汗朝的苏图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并有步骤地推行伊斯兰教化,致使全汗国居民改奉伊斯兰教。到15世纪末,整个新疆伊斯兰教化。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后来,忽必烈吸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各族人参加蒙古军队,向中国各地征战。战后这些穆斯林分布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也有的定居在河南、山东、陕西、云南等地。””由于伊斯兰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佛教在古丝绸之路上日趋衰落。

  2、西方基督教对南方汉传佛教的冲击

  基督教的别支景教、也里可温教先后在唐朝和元朝传入中国,但“没有影响到一般人民的生活”。““”真正影响到一般人民生活,是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东南沿海设立“五口通商”区,基督教乘机向中国民间渗透。洪秀全皈依基督教后,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太平天国运动,妄图使基督教本土化,全面摧残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汉传佛教采取了从制度上根除的政策,时间长达14年之久,使汉传佛教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比“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还要残酷得多。

  3、民国政治对汉传佛教的迫害

  民国以来,追求西方化为时尚,传统文化被抛弃,佛教更被视为封建迷信,所受的迫害正如东初法师所说:

  民国四年, 袁世凯公布管理寺庙条例后, 中国佛教(读为汉传佛教)僧寺犹如待罪羔羊, 随时都有被宰杀的可能。 民国六年,直隶滋县没收某寺财产,

  民国七年吉林省,

  民国十一年湖南省,先后都发生没收寺产案件。民国十一年广东省政府实行拍卖寺产,以充军饷;是年,冯玉祥开始在河南省没收城隍庙、东岳庙、相国寺等,或改为学校,或改为市场,或改为收容所,或充军营,或中山堂。所有佛像一律捣毁,僧侣被逐还俗者,达三十余万。民十三年,江苏高邮县界首,亦发生侵占永兴寺事件。民十五年,开始北伐,又进入伟大革命新时代,在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资本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迷信声中,佛教又濒临到历史上从未有的风暴。在民国革命的新青年眼里,佛教是落后于时代的“封建迷信”,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对佛教采取扼杀、限制的政策,使汉传佛教陷入困境。

  4、汉传佛教进一步的经忏香火化

  汉传佛教从清朝顺治王朝开始,到民国初年,义学日趋衰落,经忏香火蒸蒸日上。顺治皇帝取消度牒制度后,清世宗雍正又实行“摊丁入亩”的赋役政策,从而使老百姓的“赋役负担一元化、合理化”。从此以后,人口过剩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社会上大量无业流民涌入寺院,给汉传佛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后患,正如印光法师所说:

  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及至大清启运,……世祖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矣。佛法之衰,实基于此。””上文所说的“世祖”,就是顺治皇帝。正是顺治皇帝废除经过考试度僧的“度牒制度”,使汉传佛教出现了滥收徒、滥传戒、滥建庙的“三滥”现象,僧人文化素质低,把出家作为谋生的手段,以祭祀鬼神的“经忏佛事”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

  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太虚大师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生佛教”理念,在民国重建汉传佛教。

  二、太虚大师与华北、西北、中原和西南汉传佛教的重建

  汉传佛教经过近2000多年的发展,到清末民初,以江浙、两湖、江西、福建、广东为基地,尤其是江浙(包括上海)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在与基督教的冲突和张之洞《劝学篇》引发的庙产兴学的压迫下开始了汉传佛教的复兴运动,并向华北、西北、中原和西南地区蔓延,1949年以后蔓延到了台湾和香港地区。

  1、太虚大师与华北汉传佛教的重建

  华北自元明清以来,乃至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一直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汉传佛教在儒教、藏传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民间秘密宗教的逼迫下,到民国初年已经名存实亡了。华北佛教的重建,肇始于《二十一条》中有关日本人要求来中国传播佛教的企图,正如东初法师所说: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为对制日本人要求来华传教的威胁,乃邀请南方佛教硕德北上讲经。

  自此南北佛教思想得以沟通,而北方社会名流学者,名公巨卿,相继皈依佛宗,研究佛学,揭开华北佛教革新的序幕。

  “五四运动”爆发后,北京政府“又藉故压迫佛教,重行公布管理寺庙条例,激起全国佛教界的反对。南方佛教特派竹溪、太虚北上交涉,经月余奔走,虽未有结果”,但太虚大师却在北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太虚大师在上海出版的《觉社丛书》和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道学论衡》、

  《楞严经摄论》已在北京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当太虚大师在北京客居法源寺时,

  “如林宰平、梁漱溟、毕惠康、殷人庵、梁家义、范任卿、黎锦熙等,都来法源寺相访,胡适之亦曾约谈。”””胡适通过与太虚大师的交谈,由此走上了研究禅宗的学术之路,兹引太虚大师的原话作为佐证:

  他(读为胡适)购《华严经》阅,认为是一种想像文学;谈及宋明儒语录亦白话文,我告以宋明儒语录文体创自唐朝禅宗语录,胡因此遂及《六祖坛经》,并搜览各种禅录。”由此可见,太虚大师在北京之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之一斑。当太虚大师在北京讲《维摩经》时,北京的社会贤达诸如王虚亭、杨荦哉、马冀平、陶冶公、倪谱香、胡子笏等,都亲临观音寺讲经法会,

  “北京各界人士因以发心学佛者盛极一时。”””以北京为龙头的华北汉传佛教从此开始走上复兴重建之路。

  1923年,受太虚大师佛教思想影响的青年大学生张宗载,宁达蕴二人在北京成立“新佛教青年会”,并发行《新佛化》旬刊,后由太虚大师改称为“佛化新青年会”。佛化新青年会礼请太虚大师为导师,以“农禅工禅”服务社会,提出了“自食其力”和“和尚下山”等革新汉传佛教的口号,引起北京政界显要、学者名流的关注,胡瑞霖、蔡元培、梁启超等竭力支援“佛化新青年会”,并联名向各学校介绍,兹录其介绍信如下:

  有京沪各大学从根本觉悟之青年学生多人,本佛化之慈悲,作真理之贡献,共成立佛化新青年会……,加入运动者,达三千余人,此真青年学生之良药,新道德之标准也。如此大好阳春,

  尚恐有脚未至,特此函达,希同情共表,代将此意遍布贵学生。……胡瑞霖、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黄炎培、范濂源、许册、张慰西、江亢虎、李佳白、庄士敦同启。”由于“佛化新青年会”编辑出版《佛化新青年月刊》,再加上社会贤达的支持,很快地由北京辐射全国,

  “而不及三年,全国青年男女入会者,已达万人之多。厦门、太原、上海、绥远、包头、武汉,皆成立分会,共与合作,其声势浩大,不可一世。”

  1930年,太虚大师继1919年、1921年的两次讲经法会之后,第三…

《太虚大师与民国汉传佛教的重建(李尚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