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黄龙派的形成与传播(远尘)

  黄龙派的形成与传播

  远尘

  黄龙派是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下的一个小支派,因此派的创始人慧南禅师长期在隆兴(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弘扬禅法,自成一家,所以被称为黄龙派。黄龙慧南针对当时临济宗衰败的现实,对临济禅法作了多方面改革,形成了接引弟子的独特禅法。在慧南之后,其嗣法及再传弟子全面弘扬黄龙禅法,使黄龙禅法日渐兴盛。后来,黄龙派禅法又被传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

  一、慧南禅师的生平简述

  黄龙慧南(1002-1069),俗姓章,江西玉山人。十一岁出家,侍奉信州怀玉寺智銮,随智銮出家。十九岁受戒,先依庐山归宗寺,后依栖贤寺澄諟。继而又依蕲州三角山(今属湖北)怀澄学云门宗,受怀澄印证,令分座接物,名振诸方。临济宗人云峰文悦见之。后又介绍慧南投石霜楚圆(即慈明禅师)。离开石霜楚圆之后,来到同安(福建同安)崇胜禅院开法,不久又住锡庐山归宗寺、筠州黄檗山。宋景祐三年(1036),慧南又移居隆兴黄龙山开法。慧南在此30年,以“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入玄纲”为己任,法席盛极一时。熙宁二年(1069)示寂,谥普觉禅师,有《黄龙禅师语录》等行世,嗣法弟子有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枝叶繁茂,形成临济宗黄龙派。

  二、黄龙慧南的禅法思想

  慧南禅师在黄龙山弘扬禅法的过程中,对前代临济门风做了部分继承与大胆革新,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龙慧南禅法思想。具体来说,慧南的禅法思想可以概括为“破、立、改”三字。

  (一)破

  慧南禅法的重要特点,就是破文字禅,他说:“古人求道内求心,求得心空道自亲。今人求道外求声,寻声逐色转劳神。劳神复劳神,颠倒何纷纷。”(《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8上。)

  慧南禅师上堂云:“摩尼(宝珠)在掌,随众色以分辉;宝月当空,逐千江而现影。诸仁者,一问一答,一棒一喝,是光影,……三世诸佛,一大藏教,乃至诸大祖师,天下老和尚,门庭敲磕,千差万别,俱为光影。且道何者是珠,何者是月,若也不识珠之与月,念言念甸,认光认影,犹如入海算沙,磨砖作镜,希其数而欲其明,万不可得。岂不见道,若也广寻文义,犹如镜里求形,更乃息念观空,大似水中捉月。”(《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1中)。

  举阿难偈云:“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师云:“后来子孙不肖,祖父田园,不耕不种,一时荒废,向外驰求纵有希少知解,尽是浮财不实。所以作客不如归家。多虚不如少实。”(《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1中)

  慧南禅师认为,“古人求道内求心”,即佛性须自悟,不用外求,而很多的禅子不明此理,不作内心关照,反而心向外求,自己不仅道业上没有进步,却被声色所转,走上了与道相违的道路,虽劳心费神,却毫无所得。佛性如摩尼、宝月,后代子孙却以光为珠,以影为月,犹如镜里求形,水中捉月,一切颠倒,违背祖宗教导。所以慧南禅师劝告弟子不要向外驰求,不作文字知解,从内心来达到真正觉悟。

  我佛如来,摩竭陀国亲行此令。二十八祖,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德山棒喝,疾如雷电。后来儿孙不肖,虽举其令而不能行,但逞华丽言句而已。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不法鼓,整已坠之玄纲。汪等诸人,不得将多年历日,系在腰间,须知四大海水,在汝头上。(《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4中)

  慧南禅师在这段法语中主张,自临济德山以后,禅宗走向岐途。临济弟子多不重视祖师棒喝的深意,“但逞华丽言句而已”,纵使他们谈玄说妙,说得天花乱坠,对自己没有一点益处。他决心重整玄钢,并号召弟子们有所作为。

  (二)立

  慧南所立的,是临济固有的接引弟子的禅道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回头认取自家宝藏”

  上堂,举越州大珠和尚,昔日参见马祖,祖问:“尔来作什么?”珠云:“来求佛法。祖云:“尔为什么抛家失业,何不回头认取自家宝藏。”珠云:“如何是自家宝藏?”祖云:“只如今问者是。尔若回头,一切具足,受用不尽,更无欠少。”珠于是求心顿息,坐大道场。”师云:“汝等诸人,各有自家宝藏,为什么不得其用?只为不回头。”(《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4上)

  慧南所举的“自家宝藏”即佛性,人人具有,不用外求。慧南举这则公案的意思是让弟子们能够从本公案中得道启示,不再心外求法,通过正确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最终目的。

  2.“离妄缘即如如佛”

  上堂:云:“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虽是古人残羹馊饭,有多少人不能得吃。”(《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4下)

  慧南上堂法语告诉我们,须知凡夫与圣者皆同具佛性,所不同者,仅在迷与觉而已。能悟此,即显佛的涅槃境界,真空常寂。即为真如、佛,这本是残羹馊饭,到现在也有多少人不能体悟得出。

  3.“道不假修,但莫污染”

  上堂,云:“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心息故心心无虑,不修故步步道场,无虑则无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23下)

  慧南禅师认为,所谓修道就是要使自己有个清净心,如果自己具有了清净心,也就用不着来修道了。参禅也是如此,参禅的最终目的是要人去除妄念,见自本性。要是一个修禅者已经明心见性,也就不用去参禅了。人若是内心没有染污和妄想执著,就等于出了三界和已成正觉。

  4.平常心,一任自然

  (慧南)上堂,云:“入海算沙,空自费力;磨砖作镜,枉用功夫。君不见,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众生日用如云水,云水如然人不尔,若得尔,三界轮回何处起。”(《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3上)

  慧南禅师继承了南泉普愿禅师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主张不要把道看得虚无缥缈,高不可攀。如果你采用不正确的方法,刻意去寻求悟道,常常事与愿违。要知道道就在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的穿衣吃饭、屙屎放尿、运水搬柴都是修道。道又像高山白云,随意舒卷,又如涧底之水,随曲就直,没有彼此。因此,我们的修道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随缘随分,一任自然。

  5.不假言诠与文字言说

  我佛如来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又闻,仲尼(孔子)与温伯雪,久欲相见,一日税驾(休息),相逢于路途间,彼此无言,各自回去。洎后门人问曰:“夫子久欲见温伯雪,及乎相见,不交一谈,此乃何意?”仲尼曰:“群子相见,目击道存。”(《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1-632上)

  慧南禅师认为,真正的说法就像释迦牟尼说法,而无所说;听法之人,无闻无得一样。所谓说法,只是因为众生根机钝劣,权设方便而已,若人悟道,说法也是多余的了。慧南又举例子说,真正的修道就如孔子与温伯雪道路相遇,不以言语,只以目视,而自得心心相通。所以,慧南认为,修道与悟道并不完全依靠言语来说明。相反,真正的有所觉悟的感觉也绝不是用语言说出来的。

  若是上根之辈,不假言诠,中下之流,又怎免得,所以有僧问云门:“如何是云门一曲?”云门云:“腊月二十五。”师云:“……待黄龙与汝待诸人重唱一遍:云门一曲二十五,不属宫商角徵羽,若人问我曲因由,南山起云北山雨。”(《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3-634上)

  对于不假言诠之说,也许有人会提出反对。他们认为,既然修道不假言诠,那么要这么多的经典和祖师言教干什么?慧南禅师对此作出了解答,禅师认为,不假言诠,只是对于上根之人而说,但对于只有中下根机的人而言,文字言说还是引人登堂入室的敲门砖。接着,慧南又以言句来教化弟子。句中的“腊月二十五”指一年快完了,喻人生苦短,要早日开悟用功。其中的“南山起云北山雨”富有玄意。其实,云是动的,南山云北山雨也是自然现象,禅师这样说就是告诫弟子,修道都是平平常常的,就如云雨一样自然。总的说来,禅师说话,不一语道破,总是让弟子在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之时,触缘开悟。

  (三)改

  慧南对临济禅法并非全部肯定,全盘接受。他认为由于时代变化,临济禅的思想有的也不适用了,应当予以否定和改变。慧南禅师对临济禅最主要是否定临济禅的说妙谈玄和棒喝。

  (慧南禅师)示众云:“说妙谈玄,乃太平之奸;行棒行喝,为乱世之英雄。英雄奸贼,棒喝玄妙,皆为长物(多余的东西)。黄檗门下(慧南住在黄龙山前,曾住黄檗山),总用不着。”(《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7中)

  慧南认为,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天下乱了两百年,僧人为了避祸,语多玄意,使你抓不住把柄;到处烽火连天,禅僧棒喝,就是人心浮动的反映。北宋天下太平,谈玄棒喝,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更加显得没有必要了。

  上堂,众集,乃喝一喝,良久云:一事也无,喝个什么?又喝一喝,复云:“一喝两喝后作么生?”以拂子向空中画一画云:“百丈耳聋犹似(自)可,三圣瞎驴愁杀人。”(《黄龙慧南禅师语录》载《大正藏》卷47,页632人)

  慧南还认为,“喝”在百丈怀海时尚无弊端,到临济义玄时,问题就出来了,他的弟子三圣慧然在临济面前瞎喝,义玄说:“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无的放矢就是瞎喝,睦州把它叫作“掠虚头汉”。

  三、黄龙派接引学人的方法

  黄龙慧南在接引学人时,善取诸家之长,不拘一格,采用灵活的手段,应机施教,启迪对方自悟,从而形成内涵丰富的独特禅风。…

《黄龙派的形成与传播(远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