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派的形成與傳播
遠塵
黃龍派是禅宗五家之一臨濟宗下的一個小支派,因此派的創始人慧南禅師長期在隆興(今江西南昌)黃龍山弘揚禅法,自成一家,所以被稱爲黃龍派。黃龍慧南針對當時臨濟宗衰敗的現實,對臨濟禅法作了多方面改革,形成了接引弟子的獨特禅法。在慧南之後,其嗣法及再傳弟子全面弘揚黃龍禅法,使黃龍禅法日漸興盛。後來,黃龍派禅法又被傳入日本,在日本發揚光大。
一、慧南禅師的生平簡述
黃龍慧南(1002-1069),俗姓章,江西玉山人。十一歲出家,侍奉信州懷玉寺智銮,隨智銮出家。十九歲受戒,先依廬山歸宗寺,後依棲賢寺澄諟。繼而又依蕲州叁角山(今屬湖北)懷澄學雲門宗,受懷澄印證,令分座接物,名振諸方。臨濟宗人雲峰文悅見之。後又介紹慧南投石霜楚圓(即慈明禅師)。離開石霜楚圓之後,來到同安(福建同安)崇勝禅院開法,不久又住錫廬山歸宗寺、筠州黃檗山。宋景祐叁年(1036),慧南又移居隆興黃龍山開法。慧南在此30年,以“擊將頹之法鼓,整已墜入玄綱”爲己任,法席盛極一時。熙甯二年(1069)示寂,谥普覺禅師,有《黃龍禅師語錄》等行世,嗣法弟子有黃龍祖心、寶峰克文、東林常總等,枝葉繁茂,形成臨濟宗黃龍派。
二、黃龍慧南的禅法思想
慧南禅師在黃龍山弘揚禅法的過程中,對前代臨濟門風做了部分繼承與大膽革新,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龍慧南禅法思想。具體來說,慧南的禅法思想可以概括爲“破、立、改”叁字。
(一)破
慧南禅法的重要特點,就是破文字禅,他說:“古人求道內求心,求得心空道自親。今人求道外求聲,尋聲逐色轉勞神。勞神複勞神,顛倒何紛紛。”(《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8上。)
慧南禅師上堂雲:“摩尼(寶珠)在掌,隨衆色以分輝;寶月當空,逐千江而現影。諸仁者,一問一答,一棒一喝,是光影,……叁世諸佛,一大藏教,乃至諸大祖師,天下老和尚,門庭敲磕,千差萬別,俱爲光影。且道何者是珠,何者是月,若也不識珠之與月,念言念甸,認光認影,猶如入海算沙,磨磚作鏡,希其數而欲其明,萬不可得。豈不見道,若也廣尋文義,猶如鏡裏求形,更乃息念觀空,大似水中捉月。”(《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1中)。
舉阿難偈雲:“本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師雲:“後來子孫不肖,祖父田園,不耕不種,一時荒廢,向外馳求縱有希少知解,盡是浮財不實。所以作客不如歸家。多虛不如少實。”(《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1中)
慧南禅師認爲,“古人求道內求心”,即佛性須自悟,不用外求,而很多的禅子不明此理,不作內心關照,反而心向外求,自己不僅道業上沒有進步,卻被聲色所轉,走上了與道相違的道路,雖勞心費神,卻毫無所得。佛性如摩尼、寶月,後代子孫卻以光爲珠,以影爲月,猶如鏡裏求形,水中捉月,一切顛倒,違背祖宗教導。所以慧南禅師勸告弟子不要向外馳求,不作文字知解,從內心來達到真正覺悟。
我佛如來,摩竭陀國親行此令。二十八祖,馬駒踏殺天下人;臨濟德山棒喝,疾如雷電。後來兒孫不肖,雖舉其令而不能行,但逞華麗言句而已。黃龍出世,時當末運,擊將頹不法鼓,整已墜之玄綱。汪等諸人,不得將多年曆日,系在腰間,須知四大海水,在汝頭上。(《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4中)
慧南禅師在這段法語中主張,自臨濟德山以後,禅宗走向岐途。臨濟弟子多不重視祖師棒喝的深意,“但逞華麗言句而已”,縱使他們談玄說妙,說得天花亂墜,對自己沒有一點益處。他決心重整玄鋼,並號召弟子們有所作爲。
(二)立
慧南所立的,是臨濟固有的接引弟子的禅道思想。這些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回頭認取自家寶藏”
上堂,舉越州大珠和尚,昔日參見馬祖,祖問:“爾來作什麼?”珠雲:“來求佛法。祖雲:“爾爲什麼抛家失業,何不回頭認取自家寶藏。”珠雲:“如何是自家寶藏?”祖雲:“只如今問者是。爾若回頭,一切具足,受用不盡,更無欠少。”珠于是求心頓息,坐大道場。”師雲:“汝等諸人,各有自家寶藏,爲什麼不得其用?只爲不回頭。”(《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4上)
慧南所舉的“自家寶藏”即佛性,人人具有,不用外求。慧南舉這則公案的意思是讓弟子們能夠從本公案中得道啓示,不再心外求法,通過正確途徑達到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
2.“離妄緣即如如佛”
上堂: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雖是古人殘羹馊飯,有多少人不能得吃。”(《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4下)
慧南上堂法語告訴我們,須知凡夫與聖者皆同具佛性,所不同者,僅在迷與覺而已。能悟此,即顯佛的涅槃境界,真空常寂。即爲真如、佛,這本是殘羹馊飯,到現在也有多少人不能體悟得出。
3.“道不假修,但莫汙染”
上堂,雲:“道不假修,但莫汙染;禅不假學,貴在息心。心息故心心無慮,不修故步步道場,無慮則無叁界可出,不修則無菩提可求。”(《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23下)
慧南禅師認爲,所謂修道就是要使自己有個清淨心,如果自己具有了清淨心,也就用不著來修道了。參禅也是如此,參禅的最終目的是要人去除妄念,見自本性。要是一個修禅者已經明心見性,也就不用去參禅了。人若是內心沒有染汙和妄想執著,就等于出了叁界和已成正覺。
4.平常心,一任自然
(慧南)上堂,雲:“入海算沙,空自費力;磨磚作鏡,枉用功夫。君不見,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衆生日用如雲水,雲水如然人不爾,若得爾,叁界輪回何處起。”(《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3上)
慧南禅師繼承了南泉普願禅師的“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主張不要把道看得虛無缥缈,高不可攀。如果你采用不正確的方法,刻意去尋求悟道,常常事與願違。要知道道就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的穿衣吃飯、屙屎放尿、運水搬柴都是修道。道又像高山白雲,隨意舒卷,又如澗底之水,隨曲就直,沒有彼此。因此,我們的修道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隨緣隨分,一任自然。
5.不假言诠與文字言說
我佛如來雲,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又聞,仲尼(孔子)與溫伯雪,久欲相見,一日稅駕(休息),相逢于路途間,彼此無言,各自回去。洎後門人問曰:“夫子久欲見溫伯雪,及乎相見,不交一談,此乃何意?”仲尼曰:“群子相見,目擊道存。”(《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1-632上)
慧南禅師認爲,真正的說法就像釋迦牟尼說法,而無所說;聽法之人,無聞無得一樣。所謂說法,只是因爲衆生根機鈍劣,權設方便而已,若人悟道,說法也是多余的了。慧南又舉例子說,真正的修道就如孔子與溫伯雪道路相遇,不以言語,只以目視,而自得心心相通。所以,慧南認爲,修道與悟道並不完全依靠言語來說明。相反,真正的有所覺悟的感覺也絕不是用語言說出來的。
若是上根之輩,不假言诠,中下之流,又怎免得,所以有僧問雲門:“如何是雲門一曲?”雲門雲:“臘月二十五。”師雲:“……待黃龍與汝待諸人重唱一遍:雲門一曲二十五,不屬宮商角徵羽,若人問我曲因由,南山起雲北山雨。”(《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3-634上)
對于不假言诠之說,也許有人會提出反對。他們認爲,既然修道不假言诠,那麼要這麼多的經典和祖師言教幹什麼?慧南禅師對此作出了解答,禅師認爲,不假言诠,只是對于上根之人而說,但對于只有中下根機的人而言,文字言說還是引人登堂入室的敲門磚。接著,慧南又以言句來教化弟子。句中的“臘月二十五”指一年快完了,喻人生苦短,要早日開悟用功。其中的“南山起雲北山雨”富有玄意。其實,雲是動的,南山雲北山雨也是自然現象,禅師這樣說就是告誡弟子,修道都是平平常常的,就如雲雨一樣自然。總的說來,禅師說話,不一語道破,總是讓弟子在言語道斷,心思路絕之時,觸緣開悟。
(叁)改
慧南對臨濟禅法並非全部肯定,全盤接受。他認爲由于時代變化,臨濟禅的思想有的也不適用了,應當予以否定和改變。慧南禅師對臨濟禅最主要是否定臨濟禅的說妙談玄和棒喝。
(慧南禅師)示衆雲:“說妙談玄,乃太平之奸;行棒行喝,爲亂世之英雄。英雄奸賊,棒喝玄妙,皆爲長物(多余的東西)。黃檗門下(慧南住在黃龍山前,曾住黃檗山),總用不著。”(《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7中)
慧南認爲,唐代安史之亂以後,天下亂了兩百年,僧人爲了避禍,語多玄意,使你抓不住把柄;到處烽火連天,禅僧棒喝,就是人心浮動的反映。北宋天下太平,談玄棒喝,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更加顯得沒有必要了。
上堂,衆集,乃喝一喝,良久雲:一事也無,喝個什麼?又喝一喝,複雲:“一喝兩喝後作麼生?”以拂子向空中畫一畫雲:“百丈耳聾猶似(自)可,叁聖瞎驢愁殺人。”(《黃龍慧南禅師語錄》載《大正藏》卷47,頁632人)
慧南還認爲,“喝”在百丈懷海時尚無弊端,到臨濟義玄時,問題就出來了,他的弟子叁聖慧然在臨濟面前瞎喝,義玄說:“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無的放矢就是瞎喝,睦州把它叫作“掠虛頭漢”。
叁、黃龍派接引學人的方法
黃龍慧南在接引學人時,善取諸家之長,不拘一格,采用靈活的手段,應機施教,啓迪對方自悟,從而形成內涵豐富的獨特禅風。…
《黃龍派的形成與傳播(遠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