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的特质 十、佛教的特质▪P2

  ..续本文上一页缺乏伦理性,且大多为不完全的,而佛陀自己发现了具有合理性、伦理性的完善之道,因此不过是被欲以此殊胜的教法,指导救济世人的愿望所驱使罢了。佛陀的意思,似乎在於继承往古贤明的婆罗门们的理想与意志,并将其优良的遗风振兴於世。因为当时的婆罗门们,不但思想不完全,行为亦充满贪欲与瞋恚而十分堕落,已失去往昔之婆罗门作为世人之理想指导者的风格与态度,故自认为自己才是继承往昔的真正婆罗门之理想而予以复活者。关於往昔的婆罗门与今日的婆罗门之不同处,作了如下的叙述。

  往昔之仙人与苦行者们,能自调御。

  彼等捨五欲,行自己之真义。(经集二八四)

  彼婆罗门无有家畜,亦不有黄金、财榖。

  以读诵圣典为财榖;守护梵(理想)库藏。(经集二八五)

  四十八年间,彼等独身精进修行。

  如是往昔诸婆罗门,遍求理论与实践。(经集二八九)

  诸婆罗门不与他族婚,彼等亦不买妻。

  互相亲爱交往,乐与爱妻共住。(经集二九0)

  不奸淫与守戒律,正直、柔软与苦行努力,

  柔和、不杀害与忍辱,是彼等婆罗门所赞说。(经集二九二)

  手足优美身体极大,容色秀丽有名声,

  诸婆罗门端正行事,热心行善止恶。

  只要彼等生存於世,世人当得幸福。(经集二九八)

  随世事迁移,彼等婆罗门

  见世间欢乐,心为之迷惑。

  国王之荣华壮丽,与严饰之诸妇人、(经集二九九)

  系於良马之有五彩刺绣之美丽车驾、

  纵横区划而门庭之配置完美之宏壮邸宅、(经集三00)

  以及拥有许多牛群与丽人佳人等之

  世俗人所有之广大财富,

  彼等婆罗门思考欲得之。(经集三0一)

  於是彼等新作圣典,其次前往国王处言:

  「献供吧!汝有众多财富,献供吧!.汝有众多钱财,

  如此,汝於来世亦多财榖。](经集三0二)

  於是四军之主之国王,为婆罗门所劝说,

  举行献马祭、献人祭、掷棒祭、

  苏摩祭与一切之祭礼等,

  如是众多之献供祭,布施财富给婆罗门。(经集三0三)其时,彼等得财宝,爱乐贮藏此财宝,

  彼等以陷於欲,日益增长渴爱……。(经集三0六)

  往昔唯有欲求,食不足,与老之三病。

  以杀害家畜类故,今起病患九十八。(经集三一一)

  如斯正法毁失时,奴隶族与庶民族相反目,

  武士王族亦互起纷争,妻则轻视丈夫。(经集三一四)

  武士王族、婆罗门族,及被阶级制度保护之其他人,

  不重视各自之血统,以至被感官之欲所左右。(经集三一五) 

  然后屡述及真正的婆罗门应该如何。如前所引用,此时所谓的婆罗门,并非依出身与阶级的婆罗门族,而是具有合理性与伦理性的贤人圣者,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一如从母胎生下来

  被称为「称呼为友者」,彼实为有所得者,

  无一物而无取著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二0)

  已断一切结,超著离系缚,

  无所惧怖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二一)

  如水不著於莲叶,如芥子不止於锥尖,

  不染著於贪欲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二五)

  有甚深智慧之贤者,通晓於道非道者,

  到达最上目的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二七)

  对於恐惧、战慄,或强烈对抗之一切生类,

  收起笞杖;不杀不害彼等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二九)

  不粗暴,唯说有益、真实语,

  不触怒任何人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三二)

  於比世捨弃善恶与怒,超越执着,

  无忧愁,离尘垢而清净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三六)

  如净月无黑云,澄清而无污浊者,

  灭尽一切生存之喜悦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三七)

  捨弃乐与不乐,清凉而无依著,

  战胜一切世界之勇者,我称彼为婆罗门。(经集六四二)

  前(过去)后(未来)与中间,

  无所有一物,无一物而无有取著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注一六)。(经集六四五)

  苦行努力、修习梵行、禁制戒律与调御智慧,

  依此而为婆罗门,是谓最上婆罗门。(经集六五五)

  佛陀对於古来之传统说,若其为合於合理性与伦理性者,则彻底尊重,且更予以助长。如採用以前就有的业报思想与修行解脱之思想即是其一例。唯不论是业报思想抑或是禅定思想,并不以此为最上者,而将业报思想作为入缘起说的预备思想予以认同,禅定思想则是作为获得或活用正确智慧之手段,而加以採用。如前页最后引用的偈(韻文)中见有苦行(tapas)一语,在佛教,这并非如字义那样的苦行,而是专心的努力之意,又梵行(brahma-caviya)一语,亦非婆罗门之梵行,乃作为佛教的修行之意而用。像这样,在外教已经採用的思想与用语,佛教亦採用,而将之转用为佛教的意义,改为合理性、伦理性者为数不少。

  然而,若与佛教的思想矛盾的不合理、不伦理性的思想,则即使是传统性的,佛教亦彻底予以排斥。此事就被视为梵书时代以来的婆罗门之三大纲领——吠陀天启主义、祭祀万能主义、婆罗门至上主义来看,对於婆罗门以吠陀圣典为色对之真理而承认其权威;认为依祭祀祈祷能自由地左右社会人生的命运;认为婆罗门族生来就是社会的最高者,是人类世界的神等这些事,佛教绝对不承认其真理性。因此,佛教被婆罗门大为嫌恶,这就是佛教从印度土地消声匿跡的一大原因。与此有关连的,即是佛陀否定了婆罗门作为最高神信仰的梵天之存在(注一七),也是佛教招致彼等反感的原因。

  从纯粹理论上的立场,佛陀虽如上述否定梵天与自在天等最高神的存在,然在通俗的意义上,佛陀也说梵天的存在。如佛陀开悟时梵天现於其前,恳求佛陀应将其教法为世人说,救济世间之事,即是其例。要之,即使严密地说乃为不合理的事,亦由世俗的立场予以承认而说的情形不少。因为这终究是引导世人的方法之故。仅管如此,对佛陀而言,常以「法与义之饶益」为其标准,故被佛教所採用者,必须是有合理性与伦理性(法之饶益),且对世间之进步发展有用(义之饶益)者方可。不合於此种标准者,仅管具有如何古老的传统,亦必被否定、排斥。

  如雨期三个月之安居制度,每半月一次,作为教团肃清行事之布萨作法,是採用当时外教施行的风习,而将之改善为佛教化的。佛教在家信徒之五戒与八斋戒,可说是以同样的方法完成的。此外,亦有将古来仅作为习惯而无意义地进行之事,赋予新意义,而重新劝其实践之情事。在长阿含之六方礼经中所说之教法,即是其适当的例子(注一八)。

  此经说,佛陀在王舍城的外林精舍时,此城富豪的年轻主人,每朝早起至郊外,濡衣湿髪,合掌礼拜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六方。这成为此人每日之日课。刚好释尊於托钵途中,经过其处而看见此情景,乃问他为何以这种模样礼拜六方的原故。

  年轻的富豪回答说:是自己的父亲临终遗言,命他於其死后每朝礼拜六方,所以仅遵从其命令而礼拜,至於为何礼拜的理由则不知道。佛陀以为只是无意义的礼拜六方并无效果,要礼拜六方应有其理由根据,依此而礼拜六方始有效果,因而说明了其理由根据。

  佛陀说,东方意味父母,南方意味师长,西方意味妻子,北方意味朋友,下方意味仆婢,上方意味沙门、婆罗门等之宗教家。六方之每一方,各意味着与吾人之日常有密切关系的周围之人们,故应祈愿与这些周围之人的关系,交往融洽、相互亲和敬爱、所有的人都能过和平幸福的生活,而礼拜六方。六方之人,互相对於对方都有应尽的义务。例如就东方的父母而言,子女对父母有五种义务,父母对子女亦有五种义务。子女对父母的五种义务就是:好好侍奉父母;热心祖业,不绝家嗣,固守父母遗产,随从父母做慈善施与他人之事。又父母对子女之五种义务就是:怜爱子女,令子女止恶行善,令子女习得学问技术,使子女有适当的婚嫁,於适当时期让家产於子,使其继承户长。

  对於师长、妻子、朋友、仆婢、宗教家,同样相互有五种义务。这虽是极为平常的义务,但都是一些今日之吾人亦可照样依用之适切稳当的义务,於此可见佛陀教法之合理性与普遍妥当性。

  (四)佛教的世界性、普遍性

  如上述之佛陀的立场,系基於普通化的人性之立场,所以是超越印度这种地域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之限制的,亦超越所谓二千五百年前的时代的古代性与幼稚性。因此佛陀的说法有经常不变的新鲜之处,而具有成为人类永远之灯火的光辉。这形成佛教的世界性、普遍性,此种新鲜度在基督教的福音书中亦同样可见。由此点来说,佛教与基督教的圣典,是与人类同样具有永恒生命的,但若论其合理性与批判性,则佛教远较基督教优异。虽然其见解因人而异,但至少以客观性来看,作为在合理主义化的今后世界之理性宗教的理想,佛教所占的地位理应被判以很高的评价。

  佛教有其合理性、批判性,故远离一切偏见。只要是合於法与义,任何思想亦予以採用而不踌躇,又任何事物亦遵从「法与义之饶益」的标准,而加以改善。不论是个人或民族、国家,在这合理性、批判性的精神之下前进时,自觉自己的长处为长处而善加活用,见他人的长处,则自我观察反省,捨弃自己的缺点採用他人的优点,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这就是人文主义正确的态度。引导西洋近世文明之文艺复兴,横溢着此种精神,而在形成日本文化之精华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初期时代,亦可见此种批判性的文化主义。

  释尊的佛教,在印度文化史上,是唯一理想的人文主义。因此…

《原始佛教的特质 十、佛教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