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净眼品』,『卢舍那佛品』,就是「唐译本」的前六品。在大众部 Maha^sa^m!ghika中,如来的无漏身,已经是「色身无边际」,「寿量无边际」,「威德无边际」,「一音说一切法」,「一念知一切法」。同时,十方有无量世界,无数佛现在。原则的说,这些都与『华严经』说相同。承受这些信念,在平等寂灭的悟解中,以信仰的、艺术的、神秘的意境,将如来的甚深果德,无尽利生的大用,充分表达出来,成为庄严瑰奇的毗卢遮那佛 Vairocana-buddha、华藏庄严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 。以此为信解修证的理想,然后明菩萨的行位到成佛。『般若』所显示的无性、空、不生不灭、寂静、无二无别──一切法的平等寂灭,『华严经』是相同的。一般以为『华严经』是妙有说,然与后期大乘,批判一切法空而别说不空,并不相同。法法平等,正如『维摩诘所说经』所说的:「如者,不二不异」(无分别、无变异):「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9)。法法的胜义平等,如说到事相──凡圣、道果、生死涅槃,一切是世俗施设,所以一切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设)。这是「般若法门」,深入胜义而不违世俗的善巧!对于法法平等,如不重视(世俗施设的)一切法,与(胜义现证的)如的不即不离,而直说一切法的无二无别,自然会引出一切法「相即相入」,「法法无碍」的理论。如众生如此,如来也如此,众生与如来无二无别,那就可以意解出:众生不离如来,如来不离众生;众生即如来,如来即 [P97] 众生。大众部说如来「色身无边际」,也就是佛身遍满而无所不在。这是信仰的事实,受到法法平等,相涉相入思想的启发,那就佛与佛相即相入,平等无碍。也可以意解出:如来遍在众生中,(众生遍在如来中),如来与众生,也相即相入而平等无碍。这样,众生身中有如来的如来藏说,在华严的无碍法界中,以象征的、譬喻的形式,渐渐的开展出来。
注【10-001】『大智度论』卷七一(大正二五‧五五六中)。
注【10-002】『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四上)。
注【10-003】『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10-004】『大乘掌珍论』卷下(大正三0‧二七四下)。
注【10-005】『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译汉藏教理院刊本卷一七‧二七)。
注【10-00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八(大正五‧四四下)。又(二分)卷四0四(大正七‧二二下)。又(三分)卷四八一(大正七‧四四三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二八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九中)。『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五九中)。
注【10-007】『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九上)。『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五八下)。
注【10-008】『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六下)。
注【10-009】『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P98]
第二节 华严经含蓄的如来藏说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思想,隐约的出现于『华严经』中,以譬喻的、象征的而表示出来。在『华严经』中,主要的就有三处:
一、『宝王如来性起品』: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所译,为『华严经』第三二品。晋竺法护Dharmaraks!a所译的,名『如来兴显经』。唐实叉难陀S/iks!a^nanda所译『华严』第三七品,名『如来出现品』。梵文也是如来兴起、出现的意义。晋译作「如来性起」,「性起」为后代华严学家所重视。『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卷三五(大正九‧六二三下 ──六二四上)说:
「无有众生,无众生身如来智慧不具足者,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佛子!譬如有一经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无不记录。……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在一微尘内,一切微尘亦复如是。……佛子!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 [P99] 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
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在一微尘内,譬如如来智慧在众生身内;一切微尘都是这样,就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约佛说,佛的智慧,遍入一切众生身中;约众生说,众生具足如来智慧。「众生身」,依『宝性论』所引,原文为sattva-citta-sam!ta^na,应译作「众生心相续」。这一段文,在『如来性起品』的「如来应供等正觉心」段中,表示了众生具有如来智慧说,是众生心的本具如来智德。这一经文,被看作如来藏说,为后代如来藏学者所一再引述。『如来藏经』的译者 ──佛陀跋陀罗译作「如来性起」,又在本品末说:「如是微密法,无量劫难闻,精进智慧者,乃闻如来藏」(1),明确的说到了「如来藏」。然唐译与此相当的,作:「如是微密甚深法,百千万劫难可闻;精进智慧调伏者,乃得闻此秘奥义」(2)。晋译的如来藏,是秘奥藏,可以从旁证而确定的,如(3)说:
1.「如是洪范,则是如来秘奥之藏」。 2.「此经名为一切诸佛微密法藏」。 3.「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
三种不同译本,都称这一法门为「如来秘密藏」,可见晋译本的「如来藏」,是如来秘密藏 ──秘密处guhya-stha^na,而不是胎藏的藏garbha。『如来性起品』传出的时间迟一些 [P100] ,思想与如来藏说相近,但还没有「如来(胎)藏」的名目。
二、『十地品』:一般称为『十地经』;竺法护译为『渐备一切智德经』,鸠摩罗什 Kuma^raji^va译为『十住经』。在本品中,与如来藏说相近的,有金喻与宝喻。金──炼金喻,『杂阿含经』已说到了。本品的炼金喻,是分散在十地中的,每一地都以金为譬喻,比喻「此诸功德、皆回向萨婆若,转益明显,随意所用」;「一切善根转胜明净」等(4)。以炼金喻说明地上的功德善根,一地一地的展转增胜。菩萨的功德善根,当然以智(菩提)德为主,所以这一法门,名为「渐备一切智德」。大摩尼宝喻,在『十地品』末,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七(大正九‧ 五七五中)说:
「譬如大摩尼宝珠,有十事能与众生一切宝物。何等为十?一、出大海;二、巧匠加治;三、转精妙;四、除垢秽;五、以火炼治;六、众宝庄严;七、贯以宝缕;八、置琉璃高柱;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雨众宝物。菩萨发菩提心宝,亦有十事,何等为十?一、初发心布施离悭;……十、诸佛授智职,于一切众生能为佛事,堕在佛数」。
大摩尼宝的从海中得来,经治炼到悬在高柱上,雨一切众宝,如众生发大菩提心,从初地… …十地而成佛。宝从大海中来,还需要治炼,但宝的体性与德用,是早已成就了的;与金从矿中采出,经冶炼而制成饰物,而金性是矿中已经成就了的一样。以此来譬喻菩提心,菩提心从初地 [P101] 到十地、成佛,是菩提的发起到圆满菩提,暗示了菩提是本来如此的。金喻与宝喻,以菩提(智德)为主,而说明菩提的离垢到究竟清净,发生无边的利生德用。在本品中,也没有说到「如来藏」的名目,但如来藏学者,作为众生本有菩提,与如来藏说为同一内容。
三、『卢舍那品』:晋译的『卢舍那品』第二,与唐译本的第二──六品相当。卢舍那── 毗卢遮那Vairocana佛的世界,名华藏庄严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 ,从世界住在莲华上得名,如(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5)说:
1.「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9惟香幢,华严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 2.「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于虚空。此世界海中,剎种难思议。… …如是诸剎种,悉在莲华住」。
世界是住此莲华上的。世界中有佛出现,有菩萨众翼从,这又都是坐在莲华上的。佛与世界都安住在莲华上,到底意义何在?『大智度论』卷八(大正二五‧一一六上)说:
「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 [P102]
韦纽Vis!n!u脐中生莲华,梵brahman天王坐莲华上,是印度的创造神话。这一创造天地人民的神话,与『摩诃婆罗多诗篇』第三卷‧二0三章的传说相近。所以,华藏世界住莲华上,佛菩萨坐…
《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