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P3

  ..续本文上一页莲华上,都不过是「随世俗法」,在印度神教文化区中,为了适应神教信仰的新适应。从莲华的表征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莲华是深受人类推重的,『阿含经』与『法句』,已经用莲华为譬喻。部派佛教中,塔stu^pa与支提caitya的庄严,也有作莲华形的。莲华的受人重视,有两点:一、莲华生在淤泥里,却不受淤泥的污染,微妙香洁。『阿含』与『法句』,以莲华为譬喻,象征(共三乘)圣者的不染烦恼,品德的高尚与清净。我国周敦颐的爱莲说,也只是这个意思。如约不离淤泥而生长来说,那就如不离生死与烦恼的菩萨,如『维摩诘经』所说的(6)。二、莲华从含苞到开放,莲实已在华内生长。等到华瓣脱落,莲实(莲台)就完全呈现出来。平常说:『华严』是以「万行之因华,严万德之佛果」。华如菩萨行,莲实如佛果。在菩萨修行时,佛果(菩提)已内在,等到因行满足,也就是圆满菩提。象征这一意义的,是莲华开而如来出现,坐在莲华台上。『华严经』与『法华经』,重视佛果,都以莲华为譬喻。所以『卢舍那品』所显示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以及佛菩萨坐莲华上,都暗示了菩提本有,待万行而显出庄严佛果的意思。莲华开敷,中有如来坐在莲华座上,有通俗的神话背景,容易在佛教中传开;而有类似意义的如来藏说,也就适于通俗而流行起来。『华严经』所传的「华藏庄严世界海」,藏 [P103] 文译本中有garbha,即如来藏的(胎)藏,莲实在华内,正如在胎内一样。不过唐代所传,华藏世界海的原语,还是没有胎藏garbha的(7)。

  

  总之,『华严经』的微尘内有三千大千经卷喻,及金喻、宝喻,特别是华藏所象征的意义,即使还没有明确的提到如来藏一词,但如来藏说,已确乎达到了呼之欲出的阶段。

  

  

  注【11-00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六(大正九‧六三一上)。

  注【11-00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二(大正一0‧二七八下)。

  注【11-003】1.『如来兴显经』卷四(大正一0‧六一三上)。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六(大正九‧六二九下)。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二(大正一0‧二七七中)。

  注【11-00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大正九‧五四七上)。又卷二五(大正九,五五九下)。

  注【11-00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大正一0‧三九中)。又卷一0(大正一0‧五一中)。

  注【11-006】『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

  注【11-007】『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六(大正三六‧一九九上)。

  

  

  

  第三节 心‧菩提心‧菩提‧众生界

  华严法门是起于南方的。南方的部分持法比丘,取『华严经』等譬喻,宣扬「如来常、恒及 [P104] 有性」的法门;而后如来藏tatha^gata-garbha、如来界tatha^gata-dha^tu、佛藏buddha-garbha 、佛性buddha-dha^tu、众生界sattva-dha^tu、我a^tman的教说,形成「真我」──不空大乘的一大流;是重在如来果德,及众生本有佛性的。如来藏说的引发因缘,是多方面的,菩提bodhi与菩提心bodhi-citta是近于如来藏说的。如『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如来应正等觉心」中,说到如来智慧(菩提的异名)在众生心相续中。「十地品」的金喻与宝喻,是比喻十地所有菩提心、一切智智sarvajn~a-jn~a^na的。『升夜摩天宫品』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十地品』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2) 。华严的唯心说,当然是心性本净的。

  

  一般的说,菩提──无上菩提,是如来的果智。声闻法中,约修行所成就说,以为菩提是有为法。在大乘中,菩提是超越时空相对性的,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3)。大乘所说的菩提心,是求得佛菩提的心;发菩提心,只是上求佛道(菩提)的愿欲。论到菩萨行位,十住说比欢喜等十地说要早些。十住的初住,名发心住,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大正九‧四四五上)说: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初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妙色具足,尊重难遇; [P105] 或睹神变;或闻说法;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无量苦;或闻如来广说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回」。

  

  初发心住的发菩提心,是愿求一切智,坚定不移的。重颂中广说发心,都这样说:「悉欲… …,菩萨于此初发心」。发大誓愿,志求佛道,是菩提心的原始意义。在大乘法的开展中,菩提心不只是菩提愿(这是不可缺的),更有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菩提的自觉」,佛菩提的少分显发。如『小品般若』说:「是心非心,心相性本净故」,本来是泛说菩萨心(4)。到了『大品般若』(如『大般若经』的前三分)就举「菩提心」、「无等等心」、「广大心」,而说本性净,也就是本净菩提心(5)。本净菩提心,称为胜义菩提心;而愿求一切智的菩提心,被称为世俗菩提心。『十地品』明胜义菩提心,也说「十无尽藏」大愿。菩提心是(心净性,也是)本有佛菩提的显发,展转明净,所以用金与宝来譬说。直指众生身中有佛性,是如来与如来藏说;菩萨位中本有菩提的显发,是菩提与菩提心说。这二说有着共同的倾向,所以后代学者,作为同一法门来处理。

  

  以菩提、菩提心为主的圣典,数目不少,这里只略举为例。依『华严经』『十地品』的内容,增减而别为编集的,如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庄严菩提心经』,元魏吉迦夜 Kin%kara所译的『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译的,编入『大宝积经』 [P106] (四十五会)的『无尽慧菩萨会』,都是同本异译,大同小异。陈真谛Parama$rtha所译,『金光明经』的『陀罗尼最净地品』,也是同本而略有增减,只是人名的变化吧了!这几部经,首先问「何者是菩提心」,菩提与心的关系;说到菩提、心、萨埵(众生)、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而无所得的。「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这是随顺般若,般若相应的。从菩提的不可施设,非三世,而说到心、众生、一切法(6)。『庄严菩提心经』说:「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7),与『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相合。菩萨修行,以发菩提心为先,而发菩提心,要从「非去来今」的菩提说起,这是与如来藏说有着共同的倾向。

  

  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大集经』的『序品』、『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竺法护 Dharmaraks!a所译的,名『大哀经』。这是『宝性论』所依的本经,在古人的心目中,这至少是与如来藏说有密切关系的。『宝性论』依『序品」,立佛宝buddharatna、法宝dharmaratna 、僧宝Sam!gharatna──三宝性tri-ratna-gotra,而归于佛宝。依『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立如来界、菩提、如来功德tatha^gata-gun!a、如来业tatha^gata-karman 。到底本经说些什么?『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中,先说菩萨大行:四菩萨璎珞庄严,八菩萨光明,十六菩萨大悲,三十二菩萨善业。次说如来果德:如来十六大悲,如来三十二业──十力, [P107] 四无所畏,十八佛不共法。以不断菩萨授记,为如来真实之业。其次降魔;说八种陀罗尼;宝炬陀罗尼。『大集经』的这一部分,被作为如来藏说,可说是论师的方便。经上说:「不断三宝种性」,依之而立三宝性。其实,「不断三宝种性」的话,是多种大乘经所说的;而『序品』中提到佛、菩萨众,所说的法门、也是极一般的。说菩萨行与佛功德,也不能说与如来藏有什么关联。有些近似的,是所说的如来十六大悲。如来为众生起大悲,是由于众生的不知菩提。经上说:菩提是「无根无住」,「清净寂静」,「心性本净」,「不取不舍」,「无想无缘」,「非是三世」,「无身无为」,「无有分别,无有句义」,「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无取无缘」,「名之为空」,「同于虚空」,「名真实句」,「非内非外」,「无漏无取」,「清净寂静光明无诤」。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正一三‧一一中──一三中)说:

  

   「如来所得无上菩提,无根无住。根名我见,住名四颠倒。……一切众生皆悉无有,无根无住。欲施众生无根无住,起大悲心,如来于此欲令知故,演说正法」。(其余十五大悲,体例相同)。

  

  依『陀罗尼自在王品』,可说众生本来就是菩提那样的。菩提无根无住,众生也无根无住,可是众生不知道,如来所以起大悲心而为说法。这与『华严经』的慨叹:「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是同一意境。众生不知不得,如来为此而起大悲,有十六事 [P108] 。如菩提「名之为空」,「同于虚空」,与如来藏说不同,而是近于『般若』、『华严』的。

  

  在广说如来德业以后,有宝珠譬喻,如『大方等大集…

《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