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P13

  ..续本文上一页有的净戒(12)。但到后来,佛、法、僧、戒,都称之为证净,也就是从随念戒而得证净了 [P306] 。

  

  「信」有一般宗教的信仰意味,也就有类似一般宗教的作用。在这方面,「随念」与「证净」,大致是相通的,现在也就总合来说。为什么要修「三随念」、「四证净」?一、对于病者,主要是在家患病者的教导法,使病者依「随念」、「证净」而不致陷于忧苦,因为死了会生天的 (13)。二、在旷野,在树下、空舍,「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可依三随念而除去恐怖(14)。三、听说佛要离去了,见不到佛了,心里惆怅不安,也可以念佛、法、僧(15)。依念佛,念佛、法、僧,四证净,而不会忧苦恐怖不安,经中曾举一比喻,如『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四下──二五五上)说:

  

   「天帝, 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伦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如是诸商人:汝等于旷野中有恐怖者,当念如来事、法事、僧事」(16) 。

  

  这是从印度宗教神话而来的比喻。世间上,确有这一类的作用,如军队望见了主将的军旗,会勇敢作战。如军旗倒下(或拔去)而看不到了,就会惊慌而崩溃下来。念佛,念佛、法、僧,会感觉威德无比的力量,支持自己。一般宗教的神力加被,就是这样。所以信的应用于修行,意味着「自力不由他」的智证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转化。 [P307]

  

  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正义,「四证净」是证智相应的。『集异门论』说:「诸预流者,成就此四」(17),所以是无漏的。然在『杂阿含经』、『相应部』中,称此四为「四天道」(18);是「福德润泽、善法润泽、安乐食」(19);依文义来说,不一定是无漏的。由于一部分人传说为无漏的,所以『瑜伽论』解说天道为「第一义清净诸天」(20)。如依经文,显然是通于有漏的,如『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七下──二一八上)说:

  

   「若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而不上求,……心不得定者,是圣弟子名为放逸。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如是难提!若圣弟子,成就于佛不坏净,其心不起知足想,……若圣弟子心定者,名不放逸。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亦如是说」(21)。

  

  经说分为二类:如成就这四者,不再进求,「心不得定,诸法不显现」,那是放逸者。如能更精进的修行,「心得定;心得定故,诸法显现」,就是不放逸者。这可见,成就这四者,还是没有得定,没有发慧的。不过进一层的修习,可以达到得定发慧,就是无漏的预流(或以上)果。放逸的一类,这四者是成就的,但决不是无漏的。又如『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下)说:

  

   「有四须陀洹分。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须陀洹分」(22)。 [P308]

  

  这四法是须陀洹──预流分,是趣入预流的支分、条件,并不等于预流果。与经说「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是须陀洹支分一样(23)。『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八六──二八八)说:

  

   「若圣弟子,于五怖畏怨雠止息;四预流支成就;以慧善观善通达圣理,能自记说:我于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趣向三菩提」(24)。

  

  成就这四者,可能会放逸停顿下来;要以慧通达圣理,能进而得定发慧,才能得预流果。不过成就了这四者,不但于三宝得坚固不坏的信心,又成就圣戒,所以不会再堕三恶道,一定能得预流果。原始佛教为一般人说法,修四不坏净,可免除堕落恶道的恐怖,一定往生天上,能成就圣果(与大乘佛法,以念佛法门,往生净土,决定不退无上菩提,意趣相同);并非说得了四预流支,就是预流果了。后代解说为与证智相应的净信,称为「证净」avetya-prasa^da,应该不是原始佛教的本意。『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0三(大正二七‧五三四下)说:

  

  

   「胁尊者曰:此应名不坏净。言不坏者,不为不信及诸恶戒所破坏故。净谓清净,信是心之清净相故,戒是大种清净相故」。

  

  胁Pa^rs/va尊者是禅师、经师,好简略而不作不必要的推求(25)。依他说:这不是「证净」而是「不坏净」。「不坏净」梵语为abhedya-prasa^da,与「证净」的语音相近。依「不坏净」说, [P309] 只是信心的坚固不坏,与「信根」的定义相合,也与「信根」的地位(至少是内凡位)相当。在部派佛教中,信根的意义,也是有异说的。如「分别论者执信等五根唯是无漏」(26),而说一切有系是通于有漏的。约「信」心所而论,部派间也意见不一。如说一切有部、赤铜鍱部Ta^mras/a^t!i^ya ,以为信是善心所。『成实论』以为:信是通于三性的;「是不善信,亦是净相」(27)。因迷信而引起内心的宁定、澄净,在宗教界是普遍的事实;但由于从错谬而引起,所以迷信是不善的。『舍利弗阿毗昙论』,立「顺信」与「信」为二法:「顺信」是善性的;「信」是通于三性的(28)。在一般的「信」s/raddha^以外,又别立纯善的「顺信」,不知原语是什么。『法华经』的信,是bhakti,不知是否与「顺信」相同?总之,将「信」引入佛法中,由于与一般宗教的类似性,在说明上,不免引起佛教界意见的纷歧!

  

  修学而趣入预流果的方便,经说有二类:一、「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为四预流支,约四谛说证入,是重于智证的方便。二、「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成就圣戒」为四预流支,是以信戒为基,引入定慧的方便;证入名得「四证净」。这二者,一是重慧的,是随法行人,是利根。一是重信的,是随信行人,是钝根。这是适应根机不同,方便不同,如证入圣果,都是有信与智慧,而且是以智慧而悟入的。如『杂阿含经』说:

  

   「于此六(处)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29)。 [P310] 「若于此(五蕴)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30)。

  

  或依信佛、法、僧说,如『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四0上──中)说:

  

   「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 「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31)。

  

  原始佛教中,虽有此二流,而依「五根」来统一了信与慧;只是重信与重慧,少慧与增上慧的不同。将「信」引入佛法,摄受那些信行人,而终于要导入智慧的观察分别忍,才符合佛法的正义。近代学者,发见「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圣(所爱)戒成就:不堕恶趣,决定向三菩提」,似乎与观四谛理而悟入不同,因而夸大的重视起来。有的解说为:四证净是为在家人说的。其实,四不坏净是适合为一般在家人说的,而不是专为在家人说的。这二类,不是出家的与在家的差别,而是正常道与方便道;为少数利根与多数钝根;为睿智与少慧的不同。信,在释尊涅槃后,将在一般人心中更重要起来。

  

  

  注【42-001】『相应部』「质多相应」(南传一五‧四五三──四五五)。 [P311]

  注【42-002】『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二八二中、一八三下──一八四上、一八六上)。『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二)。

  注【42-003】『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六中)。『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九)。

  注【42-004】『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五)。

  注【42-005】『长阿含经』卷八『散陀那经』(大正一‧四九中)。

  注【42-006】『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一下)。

  注【42-007】『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一一中)。

  注【42-008】依玄奘译文,如『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二(大正二六‧四六0上──中、四六二上、四六三上)。

  注【42-009】『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上)。『相应部』「预流相应」,作「四种稣息处」(南传一六下‧ 三二一)。

  注【42-010】四随念,见『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中──下)。『相应部』「预流相应」作四证净(南传一六下‧二九五──二九六)。

  注【42-011】『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九中──下)。『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六二──二六六)。

  注【42-012】『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六(大正二六‧三九三下)。『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三(大正二六‧四六四下)。 [P312]

  注【42-013】『杂阿含经』卷三七(大正二‧二六九中──二七0下)。又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上、二九九中──下)。 『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二三──二二六、二七七──二八五、三一九──三二三)。

  注【42-014】『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上、二五四下)。『相应部』「帝释相应」(南传一二‧三八二──三八六)。

  注【42-015】『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中──下)。『增支部』「十一集」(南传二二下‧三0三──三0八 )。

  注【42-016】『相应部』「帝释相应」(南传一二‧三八二──三八六)。

  注【42-017】『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六(大正二六‧三九三下)。

  注【42-018】『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上──二一七上)。『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五── 二九六)。

  注【42-019】『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四下──二一五上)。又卷四一(大正二‧二九九上──中)。『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九二──二九四)。

  注【42-020】『瑜伽师地论』卷九八(大正三0‧八六八上)。

  注【42-021】『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0二──三0四)。

  注【42-022】『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五三──二五四、二八七)。

  注【42-023】『杂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二九八下)。『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一四)。 [P313]

  注【42-024】『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六上)。

  注【42-025】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三一七──三一九)。

  注【42-02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七下)。

  注【42-027】『成实论』卷六(大正三二‧二八八上)。

  注【42-028】『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大正二八‧五二六下、五三0下)。

  注【42-029】『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下)。

  注【42-030】『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六上)。

  注【42-031】『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七一──二七四)。 [P315]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