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工程营造的督导者。同时代兴建的Sa^n~ci塔,有bha^n!aka二人。西元一世纪兴建的,ka^rle的支提耶caitya洞窟,也有bha^n!aka一人,是属于法上部Dhammuttariya 的。呗!2塱者对古代佛塔的兴建,是相当热心的。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的『大事』,也提到bha^n!aka,明显的与音乐有关(21)。各部派都传有「呗!2塱」者,他们的特长,是近于吟咏的音声。声呗的应用极广,诵经、赞颂、说法,都可以应用声呗,所以解说为「赞偈」,或「说法」,都是不完全的解说。在佛法倾向于宗教仪式的发展中,呗!2塱是有重要意义的。如在布萨日,安居开始或终了自恣日,及释尊的纪念大会,寺院与佛塔的落成等,信众们来集会、布施,呗!2塱者都负有重要的任务,这可以从中国早期佛教而理解出来。『高僧传』有「经师」、「 [P229] 唱导」二科。「经师」末论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22),这就是诵经与赞颂二类。「唱导」末论说:「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至若响韵锺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23) 。「唱导」──说法(不是经论的解说)也还是着重声音的,所以唐代所译的『杂事』说:善和比丘「于弟子中,唱导(呗的意译)之师,说为第一」(24)。『律释』也说:「若方言,若国法,随时吟咏为唱导者,斯亦无犯」(25)。唱导是声呗的说法;转读是声呗的诵经;梵呗是声呗的赞颂,都是声呗的不同应用而别立名称。在中国古代,都是个人吟咏作呗的。近代中国的法事,多数是合诵合唱,只有忏仪中的「梵呗」、「表白」,由一个人宣白,虽引声多了些,还保有声呗的古意。
注【35-001】『相应部』「界相应」(南传一三‧二二九──二三0)。『杂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一一五上──中)。
注【35-002】『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三四──三五)。『增壹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五五七下──五五八上)。
注【35-003】『中部』三三『牧牛者大经』(南传九‧三八五)。
注【35-004】『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一九0)。「四集」(南传一八‧二五九)。「四集」(南传一八‧二九七)。「五集」(南传一九‧二五0──二五二)。「六集」(南传二0‧一一一──一一二)。 [P230]
注【35-005】『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三上)。
注【35-006】『中阿含经』卷五二『周那经』(大正一‧七五五上)。
注【35-007】冢本启祥『初期佛教教团史之研究』广引(三八七──三九六)。
注【35-008】『铜鍱律』『经分别』(南传一‧二六八)。
注【35-009】『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二九八)。
注【35-010】『铜鍱律』『经分别』(南传二‧一0七)。
注【35-011】『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三四)。『增壹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五五八上)。
注【35-012】『十诵律』卷三七(大正二三‧二六九下)。
注【35-013】『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二一下)。
注【35-014】『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六(大正二二‧一七六中)。
注【35-015】『四分律』卷三五(大正二二‧八一七上)。
注【35-01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大正二四‧二二三中)。
注【35-017】『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大正二四‧二三二下)。
注【35-01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大正二四‧二三二下)。『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大正二四‧五七五中)。
注【35-019】『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二一中)。『四分律』卷三五(大正二二‧八一七上)。 [P231]
注【35-020】『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一五中)。『四分律』卷三(大正二二‧五八七中)。
注【35-021】静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八──一九)。
注【35-012】『高僧传』卷一三(大正五0‧四一五中)。
注【35-023】『高僧传』卷一三(大正五0‧四一七下)。
注【35-02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大正二四‧二二三上)。
注【35-025】『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九(大正二四‧五七五中)。 [P23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四章 律制与教内对立之倾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