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法与结集

  第一项 法与方便施设

  佛法,传说八万四千法门,在这无量法门中,到底佛法的心要是什么?也就是佛法之所以为佛法的是什么?依原始结集的圣典来说,佛法的心要就是「法」。释尊自觉自证而解脱的,是法;以悲愿方便而为众生宣说开示的,也称为「法」。「法」──达磨dharma是众生的归依处,是佛引导人类趣向的理想与目标。自觉自证的内容,不是一般所能说明的、思辩的,而要从实行中去体现的。为了化导众生,不能没有名字,释尊就用印度固有的术语──达磨来代表。从释尊的开示安立来看,「法」是以圣道为中心而显示出来的。圣道是能证能得的道,主要是八正道,所以说:「正见是法,乃至……正定是法」(1)。八正道为什么称为法?法从字根dhr!而来,有「持」──任持不失的意义。八正道是一切圣者所必由的,解脱的不二圣道,不变不失,所 [P234] 以称之为法。依圣道的修习成就,一定能体现甚深的解脱。表示这一意义,如『杂阿含经』卷一二举譬喻(大正二‧八0下──八一上)说: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 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2)。

  

  依古道而发见古王宫殿的譬喻,足以说明「法」是以圣道为中心而实现(发见)出来的。圣道的先导者,是正见,也就是慧(3),如经上说:「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4)。「于如是诸觉分中,慧根最胜」(5)。慧──正见在圣道中,如堂阁的栋柱一样,是一切道品的支柱。『故王都譬喻经』所说,正见所见的,是四谛与缘起的综合说。一般说,缘起是先后的,圣谛是并列的,其实意义相通。缘起prati^tya-samutpa^da,因hetu,缘pratyaya因缘 [P235] nida^na,这些术语,无非显示一项法则,就是有与无,生起与灭,杂染与清净,都不是自然的、偶然的,而是有所依待的。如生死相续,是有因缘的,如发见其因缘而予以改变,那生死就可以不起了。无论是缘起说,四谛说,都从察果知因中得来。缘起是「中道」的缘起,经上一再说:「离此二边,处于中道而说法,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生(起)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缘起的定律。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病死,是缘起相生的序列。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灭,是缘起还灭的次第。在圣道的正见观察下,发见缘起法;从因生果,又因灭而果灭。因果的起灭是无常的(无常的所以是苦。凡是无常、苦的,就非我、非我所),生起是必归于灭的。这样的圣道修习,从有因法必归于灭,达到诸行不起──寂灭的觉证。缘起法的悟入,有必然的历程,所以释尊为须深Susi^ma说:「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6)。知缘起法,有无、生灭的依缘性,观无常苦非我,是法住智;因灭果灭而证入寂灭,是涅槃智。这二智的悟入,都是甚深的。释尊有不愿说法的传说,就因为缘起与寂灭的甚深。『杂阿含经』就这样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7) 。四谛说也应该是这样的:正见苦果的由集因而来,集能感果;如苦的集因灭而不起了,就能灭一切苦;这是法住智。这是要以慧为根本的圣道修习而实证的;依道的修习,就能知苦,断集而 [P236] 证入于寂灭,就是知涅槃。

  

  圣道所正见的缘起与圣谛,都称为法。缘起而被称为法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 八四中)说:

  

   「我今当说因缘(缘起)法及缘生法。……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缘起)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此等(缘生)诸法,法住、法定(原文作「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8) 。

  

  这一经文,非常著名,虽所传与译文略有不同,而主要为了说明:缘起法与缘生法,是本来如此的,与佛的出世不出世无关;释尊也只是以圣道觉证,为众生宣说而已。法住、法界等,是形容「法」的意义。『瑜伽师地论』译作:「法性」、「法住」、「法定」、「法如性」、「如性非不如性」、「实性」、「谛性」、「真性」、「无倒性非颠倒性」(9)。「法」是自然而然的,「性自尔故」,所以叫「法性」。法是安住的,确立而不可改的,所以叫「法住」。法是普遍如此的,所以叫「法界」。法是安定不变动的,所以叫「法定」。法是这样这样而没有变异的,所以叫「法如」。「如」是tathata^的义译,或译作「真如」。「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就是「非不如性」avitathata^、「不变异性」anayatathata^的异译,是反复说明法的如如 [P237] 不变。「审谛真实不颠倒」,与『瑜伽论』的「实性」、「谛性」、「真性」、「无倒性非颠倒性」相近。法──缘起(与缘生)有这样的含义,当然是「法」了。圣谛也有这样的意义,如『杂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一一0下)说:

  

   「世尊所说四圣谛,……如如,不离如,不异如,真实审谛不颠倒,是圣所谛」(10)。

  

  缘起与圣谛,意义相通,都是圣道所体见的「法」。由于圣道的现见而证入于寂灭,这是众生所归依的(法),也是一切圣者所共同趣入的。这是约「所」──所见所证说;如约「能」─ ─能见能证说,就是八正道等道品,或三增上学,五法蕴。经上说: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11)。阿罗汉有这样的五众──五分法身,佛也有此五法众。在这无漏法中,慧是根本的,所以初入谛理的,称为「知法入法」,「得净法眼」;或广说为「生眼、智、明、觉」(12)。这就是「得三菩提」(正觉);在如来,就是「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觉)。

  

  「圣谛」与「缘起」,都是从因果关系的观察中,趣向于寂灭的。其他「蕴」、「处」、「界」等法门,都只是这一根本事实的说明。缘起说的序列是(13):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P238]

  

  生了,就有老、病、死;在生老病死──一生中,不离忧悲苦恼,被称为「纯大苦聚」。苦聚,就是苦蕴duh!khaskandha^h!。众生的一切,佛分别为「五取蕴」,就是不离于(忧悲苦恼)苦的当体;这是缘起说、四谛说观察的起点。如「苦谛」的分别解说,虽分别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瞋会苦、求不得苦,又总略的说:「五取蕴苦」(14)。对此现实人生的不圆满,如不能知道是苦的,恋着而不能离,是不能趣向于圣智自觉的,所以应该先「知苦」。为什么会大苦蕴集?察果知因而推究起来,如『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七九上)说:

  

   「若于结所系法,随生味着,顾念心缚则爱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 ……纯大苦聚集」(15)。

  

  这可称为五支缘起说。因味着(与受相当)而有爱;有了爱,就次第引生,终于「纯大苦聚集」。这就是四谛中,五取蕴为苦谛,爱为集谛的具体说明。对自我与环境,为什么会味着、顾縳而起爱呢?缘起说有进一步的说明,可称为十支缘起说(16),内容为:

  

   识→ 名色→ 六处→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病死等

  

  这一序列,经中有二类说明。一、推求爱的因缘,到达认识的主体──识,是认识论的阐明。识是六识;名色是所认识的,与六境相当;六处是六根;触是六触;受是六受;爱是六爱。经中的「六处」法门,是以六处为中心,而分别说明这些。「二因缘(根与境)生识」(17);「名色 [P239] 缘识生,识缘名色生」;「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18)。可见识是不能自起自有的,所以不可想象有绝对的主观。二、推求爱的因缘,到达一期生命最先的结生识,是生理学的阐明。识是结生的识,名色是胎中有精神活动的肉体。这二者,也同样的是:「名色缘识,识缘名色」(19)。十支缘起说,为了说明爱的因缘,推求到识;这或是认识的开始,或是一期生命自体的开始,都已充分说明了,所以『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0中──下)说: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20)。

  

  缘起的观察,到达「识」,已不能再进一步,不妨到此为止。但缘起的说明,是多方面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八四上)说:…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