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P4

  ..续本文上一页天记说‧祇夜)是「吉祥悦意」;「弟子所说」是「破斥犹豫」;「如来所说」是「满足希求」。佛法的四大宗趣,成立非常早;四部阿含就是依此而分别集成的。对此四大宗趣,如能明确了解,权实分明,那末「佛法皆是实,不相违背」。否则,以方便为真实,颠倒曲解,就难免要迷失佛法宗本了!

  

  

  注【37-001】『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注【37-002】『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 [P252] 七中)。

  注【37-003】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六六──六六七)。

  注【37-004】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八六──六八九)。

  注【37-005】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二九──五三三)。

  注【37-006】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二九──六九四)。

  注【37-007】『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注【37-00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37-009】玄奘所译『本事经』,与铜鍱部所传『小部』的『如是语』,为同一类型经本。

  注【37-010】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八六──五九一)。

  注【37-011】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七三──五八五)。

  注【37-012】『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二九三──二九七)。『增壹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六五二中──六五三上)。『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0中)。『长部』(一六) 『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九九──一0二)。『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一‧一七中──一八上)。『十诵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四上──中)。『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五九七下──五九八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八九中──三九0中)。

  注【37-013】『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0二)。 [P253]

  注【37-014】『十诵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四上)。『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五九七下──五九八上)。『毗尼母经』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0上)。

  注【37-015】『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五0四上)。

  

  第二节 中、长、增一的不同适应

  第一项 中阿含经

  佛法的原始结集,与『杂阿含经』──『相应部』的一部分内容相当。由于「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的应机不同,编入『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已有了不同的适应性。依『杂阿含经』为本,顺着三类「记说」的倾向,更广的集成『中』、『长』、『增一』─ ─三部,虽主体相同,而更明确的表现出各部的独到适应。这是约各部的着重点而说的。

  

  『中阿含经』继承「弟子所说」的特性,重视出家众──僧伽,每说到有关毗奈耶的部分。如『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槃后,佛没有预先指定继承人,比丘们也没有公推谁继承佛的地位。佛法是「依法不依人」,比丘们只是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举行布萨,互相教诫策励,依法忏悔出罪,就能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如比丘有:多闻、善知识、乐住远离、乐燕坐、知足 [P254] 、正念、精进、智慧、漏尽──佛说的十可尊敬法,「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1),佛法就这样的延续下来。如僧伽有了诤论,要合法的除灭,佛法才不致于衰落,如『周那经』所说的「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法」与「六慰劳(六和敬)法」(2)。这两部经,表达了当时僧伽佛教的特色。此外,如长老比丘应该教导初学的(3);应该教诫比丘尼(4) ;教诲阿练若比丘(5)。在布施中,施僧的功德最大(6);三净肉的意义(7)。对于僧尼习近的(8);不受一坐食的(9);过中食的(10);非时乞食的(11);犯戾语(不受教诫)的(12);不舍恶见,如说淫欲不障道的(13),心识常住的(14);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15)。至于叙事而文段与律部相当的,如释尊少年受欲的『柔!9葌经』(16);从二仙修学、成佛、度五比丘的『罗摩经』(17);初化王舍城Ra^jagr!ha的『频毗娑逻王迎佛经』(18);种种希有的『未曾有法经』(19);因拘舍弥 Kaus/a^mbi^比丘诤论而说的『长寿王经』(20);女众最初出家的『瞿昙弥经』(21);因比丘不清净,释尊不再说戒的『瞻波经』(22)等。『中阿含经』与律治的、僧伽的佛教精神相呼应,表示了「中」部的重要倾向。

  

  「法义分别」,是「中含」的又一重点所在。现存汉译的『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所传的;南传的『中部』,属赤铜鍱部Ta^mras/a^t!i^ya。在『中阿含经』的二二二经,『中部』的一五二经中,相同的仅有九八经。主要是由于二部的编集不同,『中阿 [P255] 含经』的大部分──七五经,南传却编到『增支部』去了(23)。现以二部共同的来说:『中部』有『分别品』(一二经),『中阿含经』也有『根本分别品』(一0经),相同的有九经,仅缺『一夜贤者经』;其他的『施分别经』、『谛分别经』,也都在『中阿含经』中,这可说是二部最一致的部分。「分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属于偈颂的显了解说,如(一三一)『一夜贤者经』(24),(一三二)『阿难一夜贤者经』,(一三三)『大迦旃延一夜贤者经』,(一三四)『卢夷强耆一夜贤者经』。有属于业的分别,如(一三五)『小业分别经』,(一三六)『大业分别经』。(一三八)『总说分别经』,是禅定的分别。如(一三七)『六处分别经』,(一三九)『无诤分别经』,(一四0)『界分别经』,(一四一)『谛分别经』,(一四二)『施分别经』,都可以从经名而知道分别的内容。依此分别的不同内容去观察时,如(一二二)『空大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0五)『善星经』,(一0六)『不动利益经』,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五二)『八城人经』,(六四)『摩罗迦大经』,说到「十一甘露门」。(一一一)『不断经』,说舍利弗S/a^riputra修习九次第定。『中阿含经』的(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都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 ──退、住、升进、得解脱的差别。这些,都有关于禅定的分别(还有其他经文,这里只略举其要)。无诤分别,也就是空的分别。须菩提Subhu^ti是无诤行者,如『中阿含经』卷四三『拘 [P256] 楼瘦无诤经』(与『无诤分别经』相当)(大正一‧七0三下)说:

  

   「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

  

  无诤与空行有关,如(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说一切有部编在『杂阿含经』),都阐明空行的实践意义。如(五六)『优波离经』,(一0一)『天臂经』,(一二九)『贤愚经』;『中部』所独有的(五七)『狗行者经』;『中阿含经』的(一二)『!6嗀破经』,(一八)『师子经』:都是有关业的分别,而又多数与尼犍 Nirgrantha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0经),南传多数编入『增支部』。这些业的分别,为后代「业」论的重要依据。又如(二八)『象迹喻大经』,是谛的分别,而其实是(苦谛的)五取蕴的分别。『中阿含经』(九九)『大因经』,是缘起的分别,但南传编在『长部』中。(一一五)『多界经』,是界、处、缘起、处非处的善巧分别。这些法的分别,一部分明显是佛弟子的分别,无疑的是「中」部的重心所在。

  

  「法」与「毗奈耶」(发展为「阿毗达磨」与「阿毗毗奈耶」),为原始佛教的两大部门。法与律分化了,所论究的对象,完全不同,但却是彼此呼应的。当时佛教界所用的方法论,最重要的就是分别vibhajya。结集的教法,是有关身心定慧的修证,教制是有关自他身语的清净 [P257] ,都需要从分别中,得到明确无疑的理解。分别,不只是分析的,也是明辨抉择的。如舍利弗答大拘絺罗Maha^kaus!t!hila问的(四三)『毗陀罗大经』,法授Dharmadinna^^比丘尼答毘舍佉Vis/a^kha^问的(四四)『毗陀罗小经』,非常接近阿毗达磨abhidharma。舍利弗说:入灭定而不得究竟智的,死后生意生天,优陀夷 Uda^yin一再的反对这一意见(25)。质多罗象首Citra-Hastirohaputra在大家论阿毗达磨中间,不断的插入自己的问难,受到大拘絺罗的呵责(26)。这二则『中阿含经』文,南传编入『增支部』;但『中部』(一0三)『如何经』,也明白说到「论阿毗达磨」(27)。这表示了以「分别」为论宗的阿毗达磨,已在初步的开展中。分别不只是蕴、处、界、缘起、谛、业、禅、道品…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