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記說‧祇夜)是「吉祥悅意」;「弟子所說」是「破斥猶豫」;「如來所說」是「滿足希求」。佛法的四大宗趣,成立非常早;四部阿含就是依此而分別集成的。對此四大宗趣,如能明確了解,權實分明,那末「佛法皆是實,不相違背」。否則,以方便爲真實,顛倒曲解,就難免要迷失佛法宗本了!
注【37-001】『瑜伽師地論』卷叁(大正叁0‧二九四上)。
注【37-002】『瑜伽師地論』卷八五(大正叁0‧七七二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九(大正二四‧四0 [P252] 七中)。
注【37-003】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六六──六六七)。
注【37-004】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八六──六八九)。
注【37-005】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五二九──五叁叁)。
注【37-006】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六二九──六九四)。
注【37-007】『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四四(大正二九‧五九五上)。
注【37-008】『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37-009】玄奘所譯『本事經』,與銅鍱部所傳『小部』的『如是語』,爲同一類型經本。
注【37-010】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五八六──五九一)。
注【37-011】拙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五七叁──五八五)。
注【37-012】『增支部』「四集」(南傳一八‧二九叁──二九七)。『增壹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六五二中──六五叁上)。『毗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0中)。『長部』(一六) 『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九九──一0二)。『長阿含經』卷叁『遊行經』(大正一‧一七中──一八上)。『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叁‧四一四上──中)。『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叁‧五九七下──五九八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七(大正二四‧叁八九中──叁九0中)。
注【37-013】『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0二)。 [P253]
注【37-014】『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叁‧四一四上)。『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叁‧五九七下──五九八上)。『毗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0上)。
注【37-015】『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叁‧五0叁下──五0四上)。
第二節 中、長、增一的不同適應
第一項 中阿含經
佛法的原始結集,與『雜阿含經』──『相應部』的一部分內容相當。由于「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的應機不同,編入『雜阿含經』,『雜阿含經』已有了不同的適應性。依『雜阿含經』爲本,順著叁類「記說」的傾向,更廣的集成『中』、『長』、『增一』─ ─叁部,雖主體相同,而更明確的表現出各部的獨到適應。這是約各部的著重點而說的。
『中阿含經』繼承「弟子所說」的特性,重視出家衆──僧伽,每說到有關毗奈耶的部分。如『瞿默目犍連經』說:佛涅槃後,佛沒有預先指定繼承人,比丘們也沒有公推誰繼承佛的地位。佛法是「依法不依人」,比丘們只是依法而住──受持學處,按時舉行布薩,互相教誡策勵,依法忏悔出罪,就能達成僧伽的清淨和合。如比丘有:多聞、善知識、樂住遠離、樂燕坐、知足 [P254] 、正念、精進、智慧、漏盡──佛說的十可尊敬法,「則共愛敬、尊重、供養、宗奉、禮事于彼比丘」(1),佛法就這樣的延續下來。如僧伽有了诤論,要合法的除滅,佛法才不致于衰落,如『周那經』所說的「六诤根」、(「四诤事」)、「七滅诤法」與「六慰勞(六和敬)法」(2)。這兩部經,表達了當時僧伽佛教的特色。此外,如長老比丘應該教導初學的(3);應該教誡比丘尼(4) ;教誨阿練若比丘(5)。在布施中,施僧的功德最大(6);叁淨肉的意義(7)。對于僧尼習近的(8);不受一坐食的(9);過中食的(10);非時乞食的(11);犯戾語(不受教誡)的(12);不舍惡見,如說淫欲不障道的(13),心識常住的(14);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亂僧衆的,要予以嚴厲的製裁(15)。至于敘事而文段與律部相當的,如釋尊少年受欲的『柔!9葌經』(16);從二仙修學、成佛、度五比丘的『羅摩經』(17);初化王舍城Ra^jagr!ha的『頻毗娑邏王迎佛經』(18);種種希有的『未曾有法經』(19);因拘舍彌 Kaus/a^mbi^比丘诤論而說的『長壽王經』(20);女衆最初出家的『瞿昙彌經』(21);因比丘不清淨,釋尊不再說戒的『瞻波經』(22)等。『中阿含經』與律治的、僧伽的佛教精神相呼應,表示了「中」部的重要傾向。
「法義分別」,是「中含」的又一重點所在。現存漢譯的『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所傳的;南傳的『中部』,屬赤銅鍱部Ta^mras/a^t!i^ya。在『中阿含經』的二二二經,『中部』的一五二經中,相同的僅有九八經。主要是由于二部的編集不同,『中阿 [P255] 含經』的大部分──七五經,南傳卻編到『增支部』去了(23)。現以二部共同的來說:『中部』有『分別品』(一二經),『中阿含經』也有『根本分別品』(一0經),相同的有九經,僅缺『一夜賢者經』;其他的『施分別經』、『谛分別經』,也都在『中阿含經』中,這可說是二部最一致的部分。「分別」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有屬于偈頌的顯了解說,如(一叁一)『一夜賢者經』(24),(一叁二)『阿難一夜賢者經』,(一叁叁)『大迦旃延一夜賢者經』,(一叁四)『盧夷強耆一夜賢者經』。有屬于業的分別,如(一叁五)『小業分別經』,(一叁六)『大業分別經』。(一叁八)『總說分別經』,是禅定的分別。如(一叁七)『六處分別經』,(一叁九)『無诤分別經』,(一四0)『界分別經』,(一四一)『谛分別經』,(一四二)『施分別經』,都可以從經名而知道分別的內容。依此分別的不同內容去觀察時,如(一二二)『空大經』,有內空、外空、內外空、不動的次第修習。(一0五)『善星經』,(一0六)『不動利益經』,說到不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進修次第。(五二)『八城人經』,(六四)『摩羅迦大經』,說到「十一甘露門」。(一一一)『不斷經』,說舍利弗S/a^riputra修習九次第定。『中阿含經』的(一七六)『行禅經』,(一七七)『說經』,都廣敘四禅,四無色定的修習 ──退、住、升進、得解脫的差別。這些,都有關于禅定的分別(還有其他經文,這裏只略舉其要)。無诤分別,也就是空的分別。須菩提Subhu^ti是無诤行者,如『中阿含經』卷四叁『拘 [P256] 樓瘦無诤經』(與『無诤分別經』相當)(大正一‧七0叁下)說:
「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诤道,于後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舍此住止息」。
無诤與空行有關,如(一二一)『空小經』,(一二二)『空大經』,(一五一)『乞食清淨經』(說一切有部編在『雜阿含經』),都闡明空行的實踐意義。如(五六)『優波離經』,(一0一)『天臂經』,(一二九)『賢愚經』;『中部』所獨有的(五七)『狗行者經』;『中阿含經』的(一二)『!6嗀破經』,(一八)『師子經』:都是有關業的分別,而又多數與尼犍 Nirgrantha弟子有關。『中阿含經』立「業相應品」(一一──二0經),南傳多數編入『增支部』。這些業的分別,爲後代「業」論的重要依據。又如(二八)『象迹喻大經』,是谛的分別,而其實是(苦谛的)五取蘊的分別。『中阿含經』(九九)『大因經』,是緣起的分別,但南傳編在『長部』中。(一一五)『多界經』,是界、處、緣起、處非處的善巧分別。這些法的分別,一部分明顯是佛弟子的分別,無疑的是「中」部的重心所在。
「法」與「毗奈耶」(發展爲「阿毗達磨」與「阿毗毗奈耶」),爲原始佛教的兩大部門。法與律分化了,所論究的對象,完全不同,但卻是彼此呼應的。當時佛教界所用的方法論,最重要的就是分別vibhajya。結集的教法,是有關身心定慧的修證,教製是有關自他身語的清淨 [P257] ,都需要從分別中,得到明確無疑的理解。分別,不只是分析的,也是明辨抉擇的。如舍利弗答大拘絺羅Maha^kaus!t!hila問的(四叁)『毗陀羅大經』,法授Dharmadinna^^比丘尼答毘舍佉Vis/a^kha^問的(四四)『毗陀羅小經』,非常接近阿毗達磨abhidharma。舍利弗說:入滅定而不得究竟智的,死後生意生天,優陀夷 Uda^yin一再的反對這一意見(25)。質多羅象首Citra-Hastirohaputra在大家論阿毗達磨中間,不斷的插入自己的問難,受到大拘絺羅的呵責(26)。這二則『中阿含經』文,南傳編入『增支部』;但『中部』(一0叁)『如何經』,也明白說到「論阿毗達磨」(27)。這表示了以「分別」爲論宗的阿毗達磨,已在初步的開展中。分別不只是蘊、處、界、緣起、谛、業、禅、道品…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