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P3

  ..续本文上一页根本,根本只是「蕴」、「处」、「缘起」、「食」、「圣谛」、「界」、「菩提分」。在汉译『杂阿含经』中,凡二十一卷(缺了二卷,应有二十三卷)(3)。比对『铜鍱部』Ta^mras/a^t!i^ya的『相应部』,就是「蕴相应」、「处相应」、「受相应」、「因缘相应」、「界相应」、「念住相应」、「正勤相应」、「神足相应」、「根相应」、「力相应」、「觉支相应」、「道支相应」、「入出息相应」、「预流相应」、「谛相应」──十五相应(4)。原始结集,是以事类相从(相应)而分类,所以名为「事相应教」。「事相应」的文体,精练简短,当时称为「修多罗」su^tra。 [P246] 一直到后代,「修多罗相应」,还是「佛语具三相」的第一相。修多罗相应教集成(审定、编次)后,为了便于忆诵,「录十经为一偈」,就是世俗偈颂而不碍佛法的「祇夜」geya。「修多罗」与「祇夜」,就是王舍城原始结集的经法。

  

  离原始结集不太久的时间,称为「记说」或「记别」vya^karan!a的经法,又被结集出来。「记说」的体裁,是「问答」与「分别」。『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着重于问答体,如(大正二七‧六五九下──六六0上)说: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若诸经中四种问记,若记所证所生处等」。

  

  「记说」,是明显决了的说明。依『大毗婆沙论』,凡有三类: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诸天记说,是偈颂(又编入部分偈颂),与『杂阿含经』的『八众诵』,『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因为是偈颂,所以也称为「祇夜」。弟子记说与如来记说,就是「九事」中的「佛及弟子」(也称为如来所说、弟子所说)。弟子所说,是弟子与弟子间的分别问答,或弟子为信众说。如来所说,不专为出家解脱者说,重在普化人间。这二部分,都编入『杂阿含经』(或『相应部』)。「记说」的内容极广,或自记说,或为他记说。甚深的证得;未来业报生处,未来佛的记说,都是「对于深秘的事理,所作明显决了」的说明(5)。「修多罗」、「祇夜」、「记 [P247] 说」,这三部分的综合,与现存的『杂阿含经』(或名『相应部』)相当,为一切经法的根本。我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对『杂阿含经』的内容,曾有过精密的分析考察(6)。

  

  与「记说」同时,已有偈颂的编集。以偈颂说法的,称为「伽陀」ga^tha^。有感而发的感兴偈,名为「优陀那」uda^na。这二类,仅有少分被编入「事相应教」。从修多罗到优陀那,共五分教,成立比较早,主要是约文体的不同而分部的。到了七百结集前夕(佛灭百年内),佛教界已有更多的经法结集出来,主要的有四部:一、「本事」ityuktaka,itivr!ttaka:这是「自昔展转传来,不显说人、谈所、说事」的(7)。为什么说?为什么事说?在那里说?三者都不明白,所以这是「无本起」的一类。佛教界传述得不同,或是古代的事情,如『大毗婆沙论』说(8)。或是以增一法编次,长行以后又有重颂(后代以为是「祇夜」),如『本事经』(9)。内容虽不同,而都是「不显说人、谈所、说事」的。二、「本生」ja^taka:主要为释尊过去生中的事迹。释尊在说到当前的人事时,说到了过去的某人某事,然后归结的说:过去的某人,就是我。这样的本生,也可通于佛弟子,但重在释尊的前生。三、「未曾有法」adbhuta-dharma :这是赞述三宝的希有功德。如如来的四未曾有法,诸未曾有法,僧伽如大海的八未曾有法。佛弟子中,如阿难的四未曾有法,诸未曾有法;薄拘罗Bakkula的未曾有法;郁伽Ugra 长者的八未曾有法;手Hastaka长者的八未曾有法;难陀母Nandama^tr!的七未曾有法(10) [P248] 。后来,被用作神通、奇事的意思。四、「方广」vaipulya:本来,「记说」为「分别」与「问答」体,显了而明确的,记说深秘的事理。「方广」的体裁与性质,可说与「记说」大致相同。但到那个时候,「广分别」与「广问答」,文段广长而义理深远的经法,取得了「方广」的新名目,成为又一分教(11)。在佛法的开展中,这是最极重要的部分!

  

  四阿含经,为一切部派所公认,极可能是七百结集时所完成的。那时,修多罗等九分教,都已有了,所以有集九分教为四阿含的传说。「修多罗」、「祇夜」、「记说」──三部,早已集成『杂阿含』。以此原始的相应修多罗为本,再编入其他的各分教,分别编成『中』、『长』、『增一』──三部,成为四部阿含。以『杂阿含经』──「一切事相应契经」为本的意义,如「四大广说」所说(12)。当时,各方面提供的经法极多,有的说是「从佛」听来的;有的说是从「众僧」听来的;有的说是从「多比丘」听来的;有的说是从「一比丘」听来的。从不同传说而来的经法,要大众共同来审核,不能轻率的采用或否认。审核的方法,是「依经、依律、依法」,就是「修多罗相应,不越毗尼,不违法相」的三大原则。依『长部』,只是「与修多罗相应,与毗尼相合」(13)。这是以原始结集的经、律为准绳,来审核判决传来的教法。「四大广说」,在上座部Sthavira系的「摩得勒伽」(本母)中,是附于「七百结集」以后的(14),可论断为七百结集时的结集方针。「四部阿含」,代表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始佛教,但现存的「四部阿含」,都已 [P249] 染上了部派佛教的色彩。在部派分化形成时,或是风格相同,思想相近,或是同一地区,内部都有教法传出,经一部分僧伽所共同审定,而编入「阿含经」中。如汉译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诵本。说一切有部的特殊教义,都可以从这二部中发见。而赤铜鍱部所传的,与之相当的『相应部』、『中部』,就缺少符合说一切有部义的契经(当然,赤铜鍱部也有增多的)。这说明了部派的分立,也就是四阿含诵本内容的增损。虽然,说有了增损,但这是展转传来,代表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凭个人臆造的。十八部派的分化完成,约在西元前一00年前后。

  

  部派分立了,经典还是不断的流传出来。如「本生」、「譬喻」apada^na、「因缘」( nida^na)、「论议」upades/a,虽在七百结集以前就有了,但以后还不断的传出,所以有的部派,将九分教扩大组合为十二分教──加上「譬喻」、「因缘」、「论议」。

  

  「一切事相应教」,是四部阿含的根本。分别的编集为四部,这四部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觉音Buddhaghos!a着有「四部」的注释,从注释的书名,可以发见「四部阿含」的特色。四部注释是: 长部注:Suman%galavila^sini^(吉祥悦意)中部注:Papan~ca-su^dani^(破斥犹豫) [P250] 增支部注:Manoratha-pu^ran!i^(满足希求)相应部注:Sa^ratthapaka^sini^(显扬真义)

  

  龙树Na^ga^rjuna有「四悉檀」说,如『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中)说: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

  

  「悉檀」,梵语siddha^nta,译义为成就,宗,理。四种悉檀,是四种宗旨,四种理趣。四悉檀可以「总摄一切十二部经(有的部派,作九分教),八万四千法藏」。龙树以四悉檀判摄一切佛法,到底根据什么?说破了,这是依于「四阿含」的四大宗趣。以四悉檀与觉音的四论相对比,就可以明白出来。如一、「吉祥悦意」,是『长阿含』、「世界悉檀」。『长阿含』中的『阇尼沙经』、『大典尊经』、『大会经』、『帝释所问经』、『阿咤曩胝经』等,是通俗的适应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思想上,『长阿含』破斥了新兴的六师外道;而在信仰上,融摄了印度民间固有的神教。诸天大集,降伏恶魔;如『阿咤曩胝经』,就被看作有「守护」的德用。二、「破斥犹豫」,是『中阿含』、「对治悉檀」。『中阿含』的分别抉择法义,「净除二十一种结」等,正是对治犹疑法门。又如「淫欲不障道」、「心识常住」等邪见,明确的予以破斥,才能断邪疑而起正信。三、「满足希求」,是『增一(或作「增支」)阿含』、「各各为人 [P251] 悉檀」。适应不同的根性,使人生善植福,这是一般教化,满足一般的希求。四、「显扬真义」,是『杂阿含经』、「第一义悉檀」。龙树的四悉檀,觉音的四论,完全相合,这一定有古老的传承为依据的。还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是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15)。这一「四阿含」的分别,与觉音、龙树所说,大体相合,这是说一切有部的传说。说一切有部重视『中阿含经』的分别法义,所以说是学问者所习的深义。坐禅人深观法相,更亲切的体现深法(佛世,着重于此),所以说『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与显了第一义的意趣,也并无不合。从此三说去观察,「四部阿含」的宗趣,是明白可见的。「四部阿含」的根本,是『杂阿含经』,依此四大宗趣去观察时,应该是:「相应修多罗」是「显了真义」;「八众」(诸…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