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根本只是「蘊」、「處」、「緣起」、「食」、「聖谛」、「界」、「菩提分」。在漢譯『雜阿含經』中,凡二十一卷(缺了二卷,應有二十叁卷)(3)。比對『銅鍱部』Ta^mras/a^t!i^ya的『相應部』,就是「蘊相應」、「處相應」、「受相應」、「因緣相應」、「界相應」、「念住相應」、「正勤相應」、「神足相應」、「根相應」、「力相應」、「覺支相應」、「道支相應」、「入出息相應」、「預流相應」、「谛相應」──十五相應(4)。原始結集,是以事類相從(相應)而分類,所以名爲「事相應教」。「事相應」的文體,精練簡短,當時稱爲「修多羅」su^tra。 [P246] 一直到後代,「修多羅相應」,還是「佛語具叁相」的第一相。修多羅相應教集成(審定、編次)後,爲了便于憶誦,「錄十經爲一偈」,就是世俗偈頌而不礙佛法的「祇夜」geya。「修多羅」與「祇夜」,就是王舍城原始結集的經法。
離原始結集不太久的時間,稱爲「記說」或「記別」vya^karan!a的經法,又被結集出來。「記說」的體裁,是「問答」與「分別」。『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著重于問答體,如(大正二七‧六五九下──六六0上)說:
「記說雲何?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化諸天等,問記亦然。若諸經中四種問記,若記所證所生處等」。
「記說」,是明顯決了的說明。依『大毗婆沙論』,凡有叁類: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諸天記說,是偈頌(又編入部分偈頌),與『雜阿含經』的『八衆誦』,『相應部』的『有偈品』相當。因爲是偈頌,所以也稱爲「祇夜」。弟子記說與如來記說,就是「九事」中的「佛及弟子」(也稱爲如來所說、弟子所說)。弟子所說,是弟子與弟子間的分別問答,或弟子爲信衆說。如來所說,不專爲出家解脫者說,重在普化人間。這二部分,都編入『雜阿含經』(或『相應部』)。「記說」的內容極廣,或自記說,或爲他記說。甚深的證得;未來業報生處,未來佛的記說,都是「對于深秘的事理,所作明顯決了」的說明(5)。「修多羅」、「祇夜」、「記 [P247] 說」,這叁部分的綜合,與現存的『雜阿含經』(或名『相應部』)相當,爲一切經法的根本。我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對『雜阿含經』的內容,曾有過精密的分析考察(6)。
與「記說」同時,已有偈頌的編集。以偈頌說法的,稱爲「伽陀」ga^tha^。有感而發的感興偈,名爲「優陀那」uda^na。這二類,僅有少分被編入「事相應教」。從修多羅到優陀那,共五分教,成立比較早,主要是約文體的不同而分部的。到了七百結集前夕(佛滅百年內),佛教界已有更多的經法結集出來,主要的有四部:一、「本事」ityuktaka,itivr!ttaka:這是「自昔展轉傳來,不顯說人、談所、說事」的(7)。爲什麼說?爲什麼事說?在那裏說?叁者都不明白,所以這是「無本起」的一類。佛教界傳述得不同,或是古代的事情,如『大毗婆沙論』說(8)。或是以增一法編次,長行以後又有重頌(後代以爲是「祇夜」),如『本事經』(9)。內容雖不同,而都是「不顯說人、談所、說事」的。二、「本生」ja^taka:主要爲釋尊過去生中的事迹。釋尊在說到當前的人事時,說到了過去的某人某事,然後歸結的說:過去的某人,就是我。這樣的本生,也可通于佛弟子,但重在釋尊的前生。叁、「未曾有法」adbhuta-dharma :這是贊述叁寶的希有功德。如如來的四未曾有法,諸未曾有法,僧伽如大海的八未曾有法。佛弟子中,如阿難的四未曾有法,諸未曾有法;薄拘羅Bakkula的未曾有法;郁伽Ugra 長者的八未曾有法;手Hastaka長者的八未曾有法;難陀母Nandama^tr!的七未曾有法(10) [P248] 。後來,被用作神通、奇事的意思。四、「方廣」vaipulya:本來,「記說」爲「分別」與「問答」體,顯了而明確的,記說深秘的事理。「方廣」的體裁與性質,可說與「記說」大致相同。但到那個時候,「廣分別」與「廣問答」,文段廣長而義理深遠的經法,取得了「方廣」的新名目,成爲又一分教(11)。在佛法的開展中,這是最極重要的部分!
四阿含經,爲一切部派所公認,極可能是七百結集時所完成的。那時,修多羅等九分教,都已有了,所以有集九分教爲四阿含的傳說。「修多羅」、「祇夜」、「記說」──叁部,早已集成『雜阿含』。以此原始的相應修多羅爲本,再編入其他的各分教,分別編成『中』、『長』、『增一』──叁部,成爲四部阿含。以『雜阿含經』──「一切事相應契經」爲本的意義,如「四大廣說」所說(12)。當時,各方面提供的經法極多,有的說是「從佛」聽來的;有的說是從「衆僧」聽來的;有的說是從「多比丘」聽來的;有的說是從「一比丘」聽來的。從不同傳說而來的經法,要大衆共同來審核,不能輕率的采用或否認。審核的方法,是「依經、依律、依法」,就是「修多羅相應,不越毗尼,不違法相」的叁大原則。依『長部』,只是「與修多羅相應,與毗尼相合」(13)。這是以原始結集的經、律爲准繩,來審核判決傳來的教法。「四大廣說」,在上座部Sthavira系的「摩得勒伽」(本母)中,是附于「七百結集」以後的(14),可論斷爲七百結集時的結集方針。「四部阿含」,代表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始佛教,但現存的「四部阿含」,都已 [P249] 染上了部派佛教的色彩。在部派分化形成時,或是風格相同,思想相近,或是同一地區,內部都有教法傳出,經一部分僧伽所共同審定,而編入「阿含經」中。如漢譯的『雜阿含經』、『中阿含經』,是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誦本。說一切有部的特殊教義,都可以從這二部中發見。而赤銅鍱部所傳的,與之相當的『相應部』、『中部』,就缺少符合說一切有部義的契經(當然,赤銅鍱部也有增多的)。這說明了部派的分立,也就是四阿含誦本內容的增損。雖然,說有了增損,但這是展轉傳來,代表多數人的意見,而不是憑個人臆造的。十八部派的分化完成,約在西元前一00年前後。
部派分立了,經典還是不斷的流傳出來。如「本生」、「譬喻」apada^na、「因緣」( nida^na)、「論議」upades/a,雖在七百結集以前就有了,但以後還不斷的傳出,所以有的部派,將九分教擴大組合爲十二分教──加上「譬喻」、「因緣」、「論議」。
「一切事相應教」,是四部阿含的根本。分別的編集爲四部,這四部有什麼不同的意趣?覺音Buddhaghos!a著有「四部」的注釋,從注釋的書名,可以發見「四部阿含」的特色。四部注釋是: 長部注:Suman%galavila^sini^(吉祥悅意)中部注:Papan~ca-su^dani^(破斥猶豫) [P250] 增支部注:Manoratha-pu^ran!i^(滿足希求)相應部注:Sa^ratthapaka^sini^(顯揚真義)
龍樹Na^ga^rjuna有「四悉檀」說,如『大智度論』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中)說:
「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叁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
「悉檀」,梵語siddha^nta,譯義爲成就,宗,理。四種悉檀,是四種宗旨,四種理趣。四悉檀可以「總攝一切十二部經(有的部派,作九分教),八萬四千法藏」。龍樹以四悉檀判攝一切佛法,到底根據什麼?說破了,這是依于「四阿含」的四大宗趣。以四悉檀與覺音的四論相對比,就可以明白出來。如一、「吉祥悅意」,是『長阿含』、「世界悉檀」。『長阿含』中的『阇尼沙經』、『大典尊經』、『大會經』、『帝釋所問經』、『阿咤曩胝經』等,是通俗的適應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思想上,『長阿含』破斥了新興的六師外道;而在信仰上,融攝了印度民間固有的神教。諸天大集,降伏惡魔;如『阿咤曩胝經』,就被看作有「守護」的德用。二、「破斥猶豫」,是『中阿含』、「對治悉檀」。『中阿含』的分別抉擇法義,「淨除二十一種結」等,正是對治猶疑法門。又如「淫欲不障道」、「心識常住」等邪見,明確的予以破斥,才能斷邪疑而起正信。叁、「滿足希求」,是『增一(或作「增支」)阿含』、「各各爲人 [P251] 悉檀」。適應不同的根性,使人生善植福,這是一般教化,滿足一般的希求。四、「顯揚真義」,是『雜阿含經』、「第一義悉檀」。龍樹的四悉檀,覺音的四論,完全相合,這一定有古老的傳承爲依據的。還有,『薩婆多毗尼毗婆沙』說:「爲諸天世人隨時說法,集爲增一,是勸化人所習。爲利根衆生說諸深義,名中阿含,是學問者所習。說種種禅法,是雜阿含,是坐禅人所習。破諸外道,是長阿含」(15)。這一「四阿含」的分別,與覺音、龍樹所說,大體相合,這是說一切有部的傳說。說一切有部重視『中阿含經』的分別法義,所以說是學問者所習的深義。坐禅人深觀法相,更親切的體現深法(佛世,著重于此),所以說『雜阿含』是坐禅人所習;與顯了第一義的意趣,也並無不合。從此叁說去觀察,「四部阿含」的宗趣,是明白可見的。「四部阿含」的根本,是『雜阿含經』,依此四大宗趣去觀察時,應該是:「相應修多羅」是「顯了真義」;「八衆」(諸…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