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需要分别,与法相应的毗奈耶,也需要分别。如『戒经』的解说,『铜鍱律』称为『经分别』;其中,比丘的名『大分别』,比丘尼的名『比丘尼波罗提木叉分别』。『摩诃僧祇律』作『波罗提木叉分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藏译的名『毗尼分别』,『比丘尼毗尼分别』(28);这可见「分别」是治律的重要方法。『戒经』的「文句分别」,「犯相分别」,是戒经解说的主要内容,都采用不厌其繁的辨析法。阿毗达磨的发展,类集不同主题而称之为犍度khandha,如『八犍度论』;『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也是分为十四犍度的。在律典方面,戒经以外的制度,也类集为一聚一聚的,『铜鍱律』与『四分律』,是称为犍度的。总之,分别法义,分类,纂集,是阿毗达磨与(阿毗)毗奈 [P258] 耶所共同的。这一倾向发展起来,佛法就成为明确的,条理严密的。从部派佛教看来,凡是重律的,就是重阿毗达磨的(也有程度的不同)。重法的大众部Maha^sa^m!ghika,虽传说有论书,而竟没有一部传译过来,至少可以说明大众部是不重阿毗达磨的。律藏方面,也只有根本的『摩诃僧祇律』,分出的支派,即使有些出入,而大体还是这一部律。大众部是重法的,不会重视那种严密分析的学风。『中』、『长』、『增一』的集成,在七百结集时代。那时,以「分别」来论法、治律的学风,在佛教中是主要的一流。『中部』的集成,显著的表达了这一倾向。明确、决定,就是被称为「对治犹豫」的特征。对初期大乘经来说,与『中阿含经』的关系,是并不密切的。
注【38-001】『中阿含经』卷三六『瞿默目揵连经』(大正一‧六五四下──六五五上)。『中部』(一0八) 『瞿默目犍连经』,十法作: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南传一一上‧三六四──三六六)。
注【38-002】『中部』(一0四)『舍弥村经』(南傅一一上‧三一九──三二七)。『中阿含经』卷五二『周那经』(大正一‧七五三下──七五五下) 。
注【38-003】『中部』(六七)『车头聚落经』(南传一0‧二六八──二七二)。『中阿含经』缺,见『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大正二‧七七0下──七七一下)。
注【38-004】『中部』(一四六)『教难陀迦经』(南传一一下、三八六──三九九)。『中阿含经』缺,见『杂阿含经 [P259] 』卷一一(大正二‧七三下──七五下)。
注【38-005】『中部』(六九)『瞿尼师经』(南传一0‧二八八──二九五)。『中阿含经』卷六『瞿尼师经』(大正一‧四五四下──四五六上)。
注【38-006】『中部』(一四二)『施分别经』(南传一一下‧三五六──三六四)。『中阿含经』卷四七『瞿昙弥经』(大正一‧七二一下──七二三上)。
注【38-007】『中部』(五五)『耆婆迦经』(南传一0‧一三一──一三六)。
注【38-008】『中部』 (二一) 「锯喻经』(南传九.二二三──二二六)。『中阿含经』卷五0『牟犁破群那经』(大正一‧七四四上──七四六中)。
注【38-009】『中部』(六五)『跋陀利经』(南传一0‧二三九──二五四)。『中阿含经』卷五一『跋陀和利经』(大正一‧七四六中──七四七中)。
注【38-010】『中部』(七0)『枳咤山邑经』(南传一0‧二九五──三00)。『中阿含经』卷五一『阿湿贝经』(大正一‧七四九下──七五0中)。
注【38-011】『中部』(六六)『鹑喻经』(南传一0‧二五四──二五八)。『中阿含经』卷五0『加楼乌陀夷经』(大正一‧七四0下──七四二上)。
注【38-012】『中部』(一五)『思量经』(南传九‧一六0──一七七)。『中阿含经』卷二三『比丘请经』(大正一.五七一下──五七二下)。 [P260]
注【38-013】『中部』(二二)『蛇喻经』(南传九‧二三七──二四四)。『中阿含经』卷五四『阿梨咤经』(大正一 ‧七六三中──七六四下)。
注【38-014】『中部』(三八)『爱尽大经』(南传九‧四四五──四四九)。『中阿含经』卷五四『嗏帝经』(大正一 ‧七六六下──七六七下)。
注【38-015】同上注(12)。
注【38-016】『中阿含经』卷二九『柔!9葌经』(大正一‧六0七下──六0八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三四──二三七)。
注【38-017】『中部』(二六)『圣求经』(南传九‧二九0──三一三)。『中阿含经』卷五六『罗摩经』(大正一‧ 七七五下──七七八下) 。
注【38-018】『中阿含经』卷一一『频毗娑逻王迎佛经』(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
注【38-019】『中部』(一二三)『希有未曾有法经』(南传一一下‧一三九──一四八)。『中阿含经』卷八『未曾有法经』(大正一‧四六九下──四七一下)。
注【38-020】『中部』(一二八)『随烦恼经』(南传一一下‧一九一──二0七)。『中阿含经』卷一七『长寿王经』(大正一‧五三二下──五三九中) 。
注【38-021】『中阿含经』卷二八『瞿昙弥经』(大正一‧六0五上──六0七中)。『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一九四──二0二)。 [P261]
注【38-022】『中阿含经』卷九『瞻波经』(大正一‧四七八中──四七九下)。『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七0─ ─七九)。
注【38-023】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0七──七一七)。
注【38-024】此下依『中部』经说。凡『中阿含经』所独有的,别为标出。
注【38-025】『中阿含经』卷五『成就戒经』(大正一‧四四九下──四五0下)。『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二六八──二七二)。
注【38-026】『中阿含经』卷二0『支离弥梨经』(大正一‧五五七下──五五九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 一五一──一五二)。
注【38-027】『中部』(一0三)『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
注【38-028】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一八五──一八七)。
第二项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长部』)是破斥外道的(1),但重在适应印度的神教要求,而表彰佛的超越、崇高、伟大。佛弟子信佛敬佛尊崇佛,是当然的。在『中部』中,或说如来是等正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者),是从知见清净,离贪寂静中理解出来(2)。或见如来四众弟子的梵行成满,而表示对三宝的尊敬(3)。波斯匿王Prasenajit见众弟子的终身修行梵行;比丘们和合无诤 [P262] ,身心喜悦健康;肃静的听法,没有弟子而敢驳难世尊的;即使还俗,也只有责怪自己;尊敬如来,胜过了对于国王的尊敬。从弟子们的言行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觉者:这是赞佛的最佳范例(4)!或有见佛的相好具足,而对佛表示敬意(5)。这一类的赞叹,是依佛法的特质而赞叹的。但在『长阿含经』中,赞佛的方式,是适应世俗的。如佛的弟子善宿Sunaks!atra,认为佛没有现神通,没有说明世界的起源,不能满足他的宗教要求(6)。在一向流行神教的印度,因此而不能信佛,应该是有这种人的。佛法的特色,就是不用神通神变,记心神变(知人心中的想念),而以「教诫神变」化众生(7),这正是佛的伟大!但世俗的神教信仰者,不能接受,于是佛法有了新的方便来适应他们。一、以「记说」来表示神通:「记说」未来事,就是预言。如预记裸形者伽罗楼Kal!a^ra^mat!t!aka的犯戒而死;裸形者究罗帝Koraks!ata,七天以后,会腹胀而死,生在起尸鬼中。婆罗门波梨子Pathikaputra,自己说有神通,预言他不敢来见佛(8)。释尊预记华氏城Pa^t!aliputra未来的繁荣(9);预记弥勒Maitreya的当来成佛(10)。如记说过去事,那就是『长部』(一九)『大典尊经』,(一七)『大善见王经』,(一四)『大本经』,(二七)『起世因本经』等。二、以神境通来表示神通:或在虚空中往来(11);或「右手接散陀那 Sandha^na 居士置掌中,乘虚而归」(12);或以神力渡过恒河Gan%ga^(13);或使「因陀罗窟自然广博,无所障碍」,能容纳无数天人(14);或使脚俱多河Krakus!t!ha的浊水,变为清净(15);佛 [P263] 涅槃后,伸出双足,让大迦叶Maha^ka^s/yapa礼足(16)。在『长部』中,神通的事很多,梵天 Maha^brahman也现神通(17)。「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18),四神足是依定而发神通的修法。神通原是印度一般所信仰的,『长部』的重视神通,引…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