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P8

  ..续本文上一页』(南传六‧六八)。

  注【39-040】『长阿含经』卷一四『梵动经』(大正一‧九四上)。

  注【39-041】『中部』(一二)『师子吼大经』(南传九‧一一三──一一七)。『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六下 ──一八七上)。『增支部』「四集」(南传一八‧一五)。『增壹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二‧六四五中── 下)。

  注【39-042】『长阿含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一‧三九上)。

  注【39-043】『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六八──六九)。『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中)。 [P275]

  

  第三项 增壹阿含经

  汉译『增壹阿含经』,全部四百七十二经。译者当时是全凭记忆,没有梵本,所以前后杂乱,而且是有缺佚的(1)。经文所引的「因缘」、「譬喻」极多,又有大乘思想,难以推想为古典的原形。铜鍱部Ta^mras/a^t!i^ya所传的『增支部』,「增支部共九千五百五十七经」(2)。近代学者省掉了(推演)一部分,还有二千经以上(3),与『增壹阿含经』不成比例。不同部派所传的圣典,竟有这样的差异!「增」、「中」、「长」──三部的集成,虽略有先后,而都代表了七百结集时代的佛教。那个时代,僧伽佛教已成为主流,所以『中部』与『增支部』,与律制有关的,都集入了一部分。『增壹阿含经序』说:「诸学士撰此(中与增一)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4)。铜鍱部是重律的学派,所以律制被集入的也就更多。「阿毗达磨」的论风,已渐渐兴起,「数法」更受到重视。分别为多少类,或统摄为多少类,是容易将问题弄明白的。本经或约法说,或从人说。如铜鍱部的『人施设论』;『舍利弗阿毗昙』的「人品」,内容都是取材于这部经的。「多闻」,也成为修学佛法的重要项目。本经是依『如是语』(『本事经』)为依据,而远源于『杂阿含经』的「如来记说」。「如来记说」特重于信──四证净;念──三念、四念、五念、六念;布施;戒行──十善、十不善;慈心,导入出世的解脱(5)。『增支部』多举法数分 [P276] 别,对不善而说善,使人向善向解脱。古人说:「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6)。教化是一般的教化,使人信解。这是「各各为人悉檀」,古人称为「为人生善悉檀」,表示了本经的特性。

  

  现在举二则──「如来记说」的经文,以说明『增支部』所有的重要意义。一、『杂阿含经』有炼金的比喻,『大正藏』编号一二四六、一二四七;在『增支部』中,合为一经(7)。(一二四六)经上说:炼金师,先除去小石、粗砂;次洗去细砂、黑土;再除去金色的砂;加以镕炼,还没有轻!9葌、光泽、屈伸如意;最后镕炼成轻!9葌、光泽、屈伸如意的纯金。这比喻「修增上心」的,先除三恶业;次除三恶寻;再去三细寻;再去善法寻;最后心极光净,三摩地寂静微妙,得六通自在。在这炼金喻中,金矿的金质,本来是纯净的,只是参杂了些杂质。炼金,就是除去附着于金的杂质,显出金的本质,轻!9葌、光泽、屈伸如意。依譬喻来解说,修心而达到清净微妙、六通自在,也只是心本性的显现。杂染心由修治而清净,『增支部』「三集」(七0经),与『中阿含经』『持斋经』同本,说到修「如来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天随念」,心断杂染而得清净,举了「洗头」、「洗身」、「洗衣」、「拂去镜面灰尘」、「炼金」──五喻(8)。这一思想,『增支部』大大的发展。「一集」第三品、一经起,到第六品、二经止,都以「修心」为主题。心的修、修显、修多所作;心的调、守、护、防;心的谬向与正向 [P277] ;心的杂染与清净;以水来比喻心的浊与不浊;以栴檀来比喻修心的调柔堪用;心的容易回转;心的极光净为客随烦恼所杂染,离客随烦恼而心得解脱。末了,如「六品」(一、二经)(南传一七‧一五)说:

  

   「比丘!心极光净,为客随烦恼所杂染。无闻异生不能如实解故,无闻异生无有修心」。 「比丘!心极光净,与客随烦恼(离)脱。有闻圣弟子能如实解故,有闻圣弟子有修心」。

  

  这一经文,大体与『舍利弗阿毗昙论』「心品」所说相同(9)。依此说,心虽为客尘烦恼所染污,而心却是与客尘烦恼相离的,也就是「心性本净」的。『增支部』没有说「本性」,但说「心极光净」,而意义完全一样。「三学」中,定学名「增上心学」adhicitta-s/iks!a,定与心有特殊意义。在定学中,除杂染而得内心清净;依此才能发慧、发神通。现证解脱是要如实智慧的,然在当时形成的修道次第,都是依戒而修禅定,得四禅,然后说「具三明」,或说「具六通」,或说「漏尽解脱」(10)。传说释尊的成正等觉,也是先得四禅,然后发三明的。至于怎样的如实观,引发现证(阿毗三昧耶),在这次第中,并没有明显的说到。似乎得了四禅,心清净,就可以现证解脱似的。那个时代,重慧解的倾向于阿毗达磨的分别,重行的倾向于禅定的「修心」。离染心,得净心,依衣、镜、水、金等比喻,引出了「心本光净」的思想,成为『增支部』的 [P278] 特色。不过这一经说,大众部Maha^sa^m!ghika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系经是有的,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经却没有,所以引起义理的论诤。「心性本净」,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从「心」学的世间譬喻而来。另一点是:『增支部』对不善而说善,在诱人类向善的意义上,心净说是有价值的!如『成实论』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说:

  

   「心性非是本净,客尘故不净。但佛为众生谓心常在,故说客尘所染则心不净。又佛为懈怠众生,若闻心本不净,便谓性不可改,则不发净心,故说本净」。

  

  『成实论』约「为人生善」说「本净」,在修学的实践上,是很有意义的。『增支部』心本光净的思想,在部派中,大乘佛法中,有着最深远的影响!

  

  二、『杂阿含经』「如来记说」,佛化诜陀迦旃延Sandha-ka^tya^yana-gotra经,说「真实禅」与「强梁禅」,是以已调伏的良马,没有调伏的劣马,比喻深禅与世俗禅(11)。诜陀,或译删陀、!A掠陀、散他。与诜陀迦旃延氏有关的教授,传下来的仅有二则。另一则是佛为诜陀说:离有离无的正见──观世间缘起的集与灭,而不落有无的中道(12)。车匿Chanda知道了无常、苦、无我、涅槃寂灭,而不能领受「一切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阿难A^nanda 为他说「化迦旃延经」,离二边而不落有无的缘起中道,这才证知了正法(13)。这是非常著名的教授!龙树Na^ga^rjuna『中论』,曾引此经以明离有无的中道(14)。这一教授,『相应部』 [P279] 没有集录,编在『增支部』「十一集」第十经(15)。这部经,在当时流行极广。如『增支部』「十集」的六‧七经;「十一集」的七──一0经,一九──二二经:一共十经,都与诜陀经说的内容相关。在『中部』,是第一『根本法门经』,与『中阿含经』(一0六)『想经』相同。这一教授而被称为「根本波梨耶夜」Mu^laparya^ya,可见在法门中的重要性。同一内容而已演化为十余经,然足以代表原形的,还是『诜陀迦旃延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引这部经来证明离言法性,文句也相同。现在摘录『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六上──中)所说:

  

   「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念)瞋恚、睡眠、掉悔、疑缠,……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非)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诜陀!比丘如是修禅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礼而说偈言: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

  

  经中先说明,要离贪欲等五盖,不可以五盖来求正受(三昧)。修禅要先离五盖,是佛法中 [P280] 修禅的一般定律。次说修禅者应不依一切而修禅;如不依一切而修,那就印度的大神,天主Indra 是帝释天,伊湿波罗I^s/vara是自在天(梵天异名),波阇波提Praja^pati是生主,都不能知道「依何而禅定」。原来一般的禅定,必有所依缘的禅境,所以有他心通的诸天,能知禅者的心境。现在一无所依,这就不是诸天世俗心境所能知道了。接着,佛为跋迦利(Bhakali^『增支部』作诜陀)说明:不依一切而修,是于一切想而伏(「除遣」)一切想。依一切法离一切想,就是无所依的深禅。经中所说不依的一切,也就是一般的禅法。地、水、火、风,依此四大而修的,如地、水、火、风──四种遍处;如观身四大的不净,如「持息念」的依风而修。空、识,也是遍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是四无色定。此世、他世、日、月:一般世俗禅定,或依此世界,或依其他世界,或依日轮,或依月轮而修。这…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