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P9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有依有想的世俗定,与『楞伽经』所说的「愚夫所行禅」:「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莲华海),如虚空火烬,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16)相合。见、闻、觉、识(知),是六根识。在禅法中,有依根识的直观而修的。得与求,是有所求、有所得,甚深禅是无求无得而修的。随觉、随观,觉观即新译的寻、伺。依世俗定说,二禅以上,没有寻、伺。约三界虚妄说,三界都是寻、伺所行。这所说的一切,都不依止,离一切想的深禅,与大乘所说,般若现证时能所双忘,没有所缘缘影像相,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P281]

  

  无所依禅,在当时,在后代部派中,当然会有不同的解说与修法。现存的汉译圣典中,就有附有解说的。如『别译杂阿含经』,或推论为饮光部Ka^s/yapi^ya的诵本。关于佛为诜陀迦栴延所说,与『杂阿含经』相同;为薄迦梨所说一段,略有增附,如经卷八(大正二‧四三一上)说:

  

   「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禅定,观彼大地悉皆虚伪,都不见有真实地相。水、火、风种,……亦复如是,皆悉虚伪,无有实法。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

  

  所说不是经文不同,而是附入了解说。为什么不依一切?为什么除一切相(在心就是想)?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妄无实的,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不见有法及以非法」,就是不取有相与无相。从因缘而有的,假名无实;深观一切空寂,所以离有离无。这是以佛为诜陀所说的──离有无的缘起中道观,解说这不依一切,离一切相的深禅。拿诜陀法门来解说诜陀法门,这应该是最恰当的了!还有『阿毗达磨俱舍论』,引有该经的偈颂,如卷二九(大正二九‧一五四中)说:

  

   「世尊于杂阿笈摩中为婆罗门婆!5婗梨说:婆!5婗梨谛听!能解诸结法,谓依心故染,亦依心故净。我实无我性,颠倒故执有。无有情无我,唯有有因法,谓十二有支,所摄蕴处界;审思此一切,无补特伽罗。既观内是空,观外空亦尔,能修空观者,亦(二?)都不可得」。 [P282]

  

  『俱舍论』所引的,跋迦利比丘,成为婆!5婗梨婆罗门。『别译杂阿含经』也有偈颂,但内容大为不同。『俱舍论』所引的经颂,广说无我,并依空观,观内空、外空(出『中部』『小空经』、『大空经』)。内外都不可得,是离一切想、无所依的一种解说。有因缘而没有我,「法有我无」,符合说一切有部的见解。这虽也说到空观,但与『别译杂阿含经』的法空说,意义不同。『增支部』所集的十经,除(十一集第十经)「诜陀」经,与『杂阿含经』一致外,也都提出了解说,或是佛说,或是舍利弗S/a^riputra说的。提出的解说是:不起一切想,是以「有想」为方便的。这是说,修得这一深定,并非不起想所能达成,而先要依「有想」为方便,才能获得这样的深定。「有想」是:

  

   「阿难!此比丘如是想:此寂静,此殊妙,谓一切行寂止,一切依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阿难!如是比丘,获得如是三昧,谓于地无地想……无意所寻伺想,而有想」 (17)。 「我于有灭涅槃,有灭涅槃,或想生,或想灭。譬如火燃,或焰生,或焰灭。……时我想有灭涅槃,有灭涅槃」(18)。

  

  这可说是以涅槃为观想的。第一则,与说一切有部,灭谛四行相:「灭」、「静」、「妙」、「离」相近。涅槃是这样的微妙甚深,没有地水火风等一切想相。所以除遣一切想,获得与涅 [P283] 盘相契应的深定。不依一切而修定,伏一切想,是要以涅槃无相观为方便的。第二则是:修者要想「有灭涅槃,有灭涅槃」。「有」是生死,生死的止息灭尽是涅槃。「有灭涅槃」的观想,如火焰一样,想生,想灭。想生想灭,生灭不住,如想灭而不生,就契入无相的深定。法藏部 Dharmaguptaka等见灭谛得道(19),「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20),依此经说而论,是相当正确的!

  

  与『中部』『根本法门经』相当的,是『中阿含经』的『想经』,与异译『佛说乐想经』(21) 。『中阿含经』卷二六『想经』(大正一‧五九六中──五九六下)说: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彼计地即是神已,便不知地。……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彼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我不计一切即是神已,我便知一切」。

  

  依『想经』所说,不论什么法,如于法有法想,那就是神,不离神与神所。神,是「我」的古译。想,表示是世俗的认识。依名言相,取总相、一合相的是「想」。如以为确实如此,那是 [P284] 不能真知一切法的。我与我所,随世俗的一合相而起。如依「蕴」来说,那「地即是神」,是即蕴计我。「地是神所,神是地所」,是离蕴计我。无我无我所,就是于一切法无想的意思。于一切法无我我所的,能如实知一切法。这一解说,是顺于说一切有部的。末了,佛又以自己(「我」)的无我我所,能知一切法为证明。『想经』分为三类,但在『中部』『根本法门经』中,是分为四类的(南传九‧一──六):

  

  图片

  无闻凡夫──想‧思惟

  有 学──知‧思惟

  阿 罗 汉──知‧不思惟……贪瞋痴灭尽

  如 来──知‧不思惟……知有缘生,生缘老死;一切渴爱灭‧离染‧灭‧舍‧弃

  

  

  依这部经说,凡夫是于法起想,依想而起思惟。有学没有取相想,所以能知,但还有思惟。阿罗汉与如来,如实知一切法,不但不起想,也不依思惟而知。阿罗汉与如来,是真能知一切法的。在认识上,分别了凡夫、有学、无学圣者的差别。『增壹阿含经』九法中,也有这「一切诸法之本」法门,与『根本法门经』同本,但也只分为三类:凡夫、圣者、如来(22)。「根本法门」所说的一切法,与『诜陀经』大同。在四无色前,加大梵天、果实天等。没有「此世、他世、日、月」,而有「一、多、一切」,那是一想、异想、种种想。求与得与「涅槃」相当。这是从不 [P285] 依一切,无一切想的分别而来。

  

  注【40-001】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五七──七六0)。

  注【40-002】『增支部』「十一集」末(南传二二下‧三五二)。

  注【40-003】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六0)。

  注【40-004】『增壹阿含经』经序(大正二‧五四九上)。

  注【40-005】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六五──七八六)。

  注【40-006】『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三下)。

  注【40-007】『杂阿含经』卷四七(大正二‧三四一中──三四二上)。『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四一六──四二四)。

  注【40-008】『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三三六──三四二)。『中阿含经』卷五五『持斋经』(大正一‧七七一上 ──七七二中)。

  注【40-009】『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七中)。

  注【40-010】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三八──七三九)。

  注【40-011】『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五下──二三六上)。『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0下──四三一上)。

  注【40-012】『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下──八六上)。『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二四──二五)。 [P286]

  注【40-013】『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0七──二一二)。

  注【40-014】『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0中)。

  注【40-015】『增支部』「十一集」(南传二二下‧二九四──二九八)。

  注【40-016】『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一六‧四九二上──中)。

  注【40-017】『增支部』「十一集」(南传二二下‧二九一)。

  注【40-018】『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上‧二0九──二一0)。

  注【40-019】『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一(大正二八‧九六二上)。

  注【40-020】『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

  注【40-021】『佛说乐想经』(大正一‧八五一上──中)。

  注【40-022】『增壹阿含经』卷四0(大正二‧七六六上──中)。

  

  

  

  第三节 信心与戒行的施设

  第一项 戒学的三阶段

  『中』、『长』、『增一』集成的时代,对于修学的历程,主要是三学──「戒」、「定」 [P287] (或作「心」)、「慧」的进修次第。经中对于戒学,有三类不同的说明。我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