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曾加以列举(1),现在更作进一层的说明。戒学的三类是:一、「戒成就」:如『中部』(五三)『有学经』;(一0七)『算数家目揵连经』;(一二五)『调御地经』。所说「戒成就」的内容,是:「善护波罗提木叉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2)。『中阿含经』没有『有学经』;而『调御地经』与『算数目揵连经』,与「戒成就」相当的,是:「当护身及命清净,当护口意及命清净」(3)。二、「四清净」:如『中部』(三九)『马邑大经』;『中阿含经』(一四四),『算数目揵连经』,(一九八)『调御地经』。四清净是:身行清净,语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清净是「仰向(公开的)发露,善护无缺」的意思(4)。三、「戒具足」:如『中部』(五一)『迦尼达拉经』,(七六)『萨尼达迦经』,(三八)『爱尽经』,(一一二)『六净经』;『中阿含经』(一八七)『说智经』(与『六净经』同本),(八0)『迦絺那经』。『增支部』的『优波离经』,也相同(5)。所说的「戒具足」,依『六净经』叙述如下(6):
1.离身三不善业、语四不善业 2.离植种、伐树 3.离非时食,离歌舞观听,离香华鬘庄严,离高广大床,离受金银 [P288] 4.离受生谷类,离受生肉 5.离受妇女、童女,离受奴婢,离受羊、鸡、豚、象、牛、马,离受田、地 6.离使命奔走 7.离买卖,离伪秤、伪斗、伪货币 8.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离割截、殴打、系缚、埋伏、掠夺、暴行
「戒具足」的内容,与『长部』(一)『梵网经』的「小戒」相合(7)。『长部』自(一)『梵网经』,到(一三)『三明经』,经中都有「戒」的说明,而『梵网经』又分为「小戒」、「中戒」、「大戒」──三类。「中戒」是离植种伐树,过多的贮蓄,歌舞戏乐,赌博,过分的贵重精美,闲谈,诤论法律,奔走使命,占相禁厌。「大戒」是远离对解脱无益的学问,特别是宗教巫术的种种迷信。『长阿含经』与『长部』的相同部分,共十经,只有『阿摩昼经』详细叙述了戒法(8),其他的虽说到而都简略了。属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以迦旃延 Maha^ka^tya^yana不受慰禅国Ujjayini^忧陀延王Udya^na的不如法的布施为因缘,「为诸比丘说大小持戒犍度」(9),大体与『长部』的『沙门果经』相同。拿「小戒」来说,『长阿含经』与『四分律』,比起『长部』,没有(4)离生谷与生肉,也没有(2)植种伐树;但在离身语七不善业下,却增列了「离饮酒」。属于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中阿含经』 , [P289] 与法藏部所传相合,但又缺离诈欺、隐瞒等。在上面所见的经典中,「戒成就」、「四清净」、「戒具足」──三类,是对「戒」的不同叙述,而又都是出家者的「戒」。但后来,这三类渐渐被结合起来。如『中阿含经』的『迦絺那经』,先说:「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接着说离杀生等身语不善业等(10)。这是「戒成就」与「戒具足」的结合。又如『长部』(二)『沙门果经』说:「出家,善护波罗提木叉律仪,住持戒,精勤正行,见小罪而怖畏,受学学处。清净身业、语业具足,命(生活)行清净具足」。什么是「戒具足」?这才列举身语七不善业等(11)。这是「戒成就」、「四清净」,「戒具足」的大联合。然在『长阿含经』的『阿摩昼经』,『四分律』的「大小持戒犍度」,都只是「戒具足」。可见『长部』所说的,本来只是「戒具足」,而后来又加上「戒成就」与「四清净」。大概认为「意清净」不属「戒」法,所以把「意清净」省去了!
对于出家者的「戒」,经中用三类不同的文句来叙述,这三类有什么不同呢?1.「戒成就」的内容,是「守护波罗提木叉,……受学学处」,是约比丘(比丘尼)律仪说的(12)。学处s/iks!a^pada 、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都是「律藏」所说比丘所应受学的戒法。这是「持律者」vinayadhara所集的戒律,是先「受戒」而后持行的。2.「戒具足」的意义不同,没有说学处、波罗提木叉,而列举远离身语七不善业等。『中部』所说的「戒具足」,就是『长部』 [P290] 『梵网经』所说的「小戒」。『长部』以(沙门)婆罗门为化导对象,所以增列一些出家者所应离的──过多的贮蓄,过分的精美,赌博、嬉戏等;以及婆罗门教所说,无关于解脱的种种学问 ──明vidya^。依根本部分(「小戒」)来说:远离杀、盗、淫、妄、酒,就是在家优婆塞 upa^saka的「五戒」。五戒加离非时食,离香华鬘严身,离歌舞观听,离高广大床,就是「八关斋戒」。再远离受持金银,就是沙弥「十戒」。这是没有制立学处(「结戒」)以前,比丘们所奉行的「戒」。在当时一般沙门的行为轨范中,佛弟子自动实行的合理行为。所以都说「远离」,而没有说「不许」。受八关斋戒的优婆塞们,都是这样想:阿罗汉这样的离杀生,我也要这样的一日一夜离杀生……。可见远离身语的不善业,是当时比丘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八正道」中的「戒」。佛初期开示的「中道行」,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中有「正语」、「正业」、「正命」,内容就与「戒具足」(小戒)相当,如『中部』(一一七)『大四十经』,『中阿含经』(一八九)『圣道经』。『中阿含经』卷四九『圣道经』(大正一‧七三六上──中)说:
「云何正语?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是谓正语」。 「云何正业?离杀、不与取、邪淫,是谓正业」。 「云何正命?若不求无满意,不以若干种畜生之咒,不邪命存活;彼如法求衣被,……如法求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则以法也,是谓正命」。 [P291]
『大四十经』以「欺骗、饶说、占相、骗诈、求利」为邪命(13),更与「小戒」相合。「正语」、「正业」、「正命」,是佛弟子初期「戒具足」的主要内容。后来,佛制立「受具足」,制立「学处」,制立「波罗提木叉」,于是圣者们初期的「戒」行,渐演化为出家而没有受具足的,沙弥们所奉行的戒法。扼要的说,在成立「受戒」制以前,圣者们所奉行的,是八正道中的戒行。「持律者」重视受戒、持戒──僧伽纪律的戒法;而「持法者」dharmadhara──重法的经师们,对初期圣者们的戒行,依旧传诵结集下来,存着无限的尊重与景仰!3.四清净,是身行清净、语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三清净,也名三妙行。内容是:身清净──离杀、不与取、淫;语清净──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清净──无贪、无瞋、正见(14)。三清净就是十善;四清净是十善加正命,比「戒具足」增多了无贪、无瞋、正见──意清净。虽然,身语七善被称为「圣戒」(15),无贪、无瞋、正见,是七善的因缘(16),可说意三善(净行)是身语善行的动力。但佛法所说的「戒」,不只是身语的行为,更是内在的清净。在修道的历程中,列举四种清净,意清净不能不说是属于「戒」的。
「戒」是什么意义?依中国文字说:戒是「儆戒无虞」(书大禹谟);「戒慎恐惧」(大学);「必敬必戒」(孟子);「戒之在色」、「戒之在斗」、「戒之在得」(论语);以兵备警戒叫「戒严」:都是戒慎、警戒的意思。以「戒」字来翻译梵语,主要有二:一、学s/iks!a^、学处 [P292] s/iks!a^pada,古来都译为「戒」。如初戒的「戒羸」、「不舍戒」,原文为「学羸」、「不舍学」。如「众学法」,原语是种种的应当「学」;犯了也称为「越学法」。这些学法,是二百五十戒(学处)的一部分。制立学处,古译为「结戒」;学处是学而有条文可资遵循的。学而不许违犯的,古译为「戒」,于是戒有「戒除」、「戒绝」的意义了。「学」被译为戒,所以佛法的三增上学,也被译为「三戒:无上戒戒、无上意戒、无上智戒」了(17)。三增上学与「学处」(戒)的关系,如『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一二下)说:
「尊者跋耆子……白佛言:世尊!佛说过二(应作「一」)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随次半月来,说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我不堪能随学而学。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随时学三学不?跋耆子白佛言:堪能」(18)。
当时,制立的学处(戒),已超过了一百五十戒。跋耆子Vr!jiputra觉得太烦琐,自己学不了。佛说:那末简要些,能学三种学──戒吗?在这一经文中,发见学处的过于法律化,形式化,为某些学者所不满。如大迦叶Maha^ka^s/yapa问:「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19)?制戒(学处)少,比丘修学而证入的多;现在制戒多了,修习证入的反而少。这一事实,与跋耆子的意见是相通的。佛说的「戒」,应重视启发人的乐于修习,而不能只依赖规制来约束。学与学处而被译为「戒」的, [P293] 流散而众多,所以归纳为三学。 三学中的「戒」学,原语尸罗s/i^la,尸罗是译为「戒」的又一类。尸罗译为「戒」,原义如『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二五‧一五三中)说:
「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大毗婆沙论』与『菩提资粮论』,各列举了尸罗的十种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五章 法之施设与发展趋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