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P10

  ..續本文上一頁,曾加以列舉(1),現在更作進一層的說明。戒學的叁類是:一、「戒成就」:如『中部』(五叁)『有學經』;(一0七)『算數家目揵連經』;(一二五)『調禦地經』。所說「戒成就」的內容,是:「善護波羅提木叉律儀,軌則圓滿,所行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2)。『中阿含經』沒有『有學經』;而『調禦地經』與『算數目揵連經』,與「戒成就」相當的,是:「當護身及命清淨,當護口意及命清淨」(3)。二、「四清淨」:如『中部』(叁九)『馬邑大經』;『中阿含經』(一四四),『算數目揵連經』,(一九八)『調禦地經』。四清淨是:身行清淨,語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清淨是「仰向(公開的)發露,善護無缺」的意思(4)。叁、「戒具足」:如『中部』(五一)『迦尼達拉經』,(七六)『薩尼達迦經』,(叁八)『愛盡經』,(一一二)『六淨經』;『中阿含經』(一八七)『說智經』(與『六淨經』同本),(八0)『迦絺那經』。『增支部』的『優波離經』,也相同(5)。所說的「戒具足」,依『六淨經』敘述如下(6):

  

   1.離身叁不善業、語四不善業 2.離植種、伐樹 3.離非時食,離歌舞觀聽,離香華鬘莊嚴,離高廣大床,離受金銀 [P288] 4.離受生谷類,離受生肉 5.離受婦女、童女,離受奴婢,離受羊、雞、豚、象、牛、馬,離受田、地 6.離使命奔走 7.離買賣,離僞秤、僞鬥、僞貨幣 8.離賄賂、虛僞、騙詐、欺瞞,離割截、毆打、系縛、埋伏、掠奪、暴行

  

  「戒具足」的內容,與『長部』(一)『梵網經』的「小戒」相合(7)。『長部』自(一)『梵網經』,到(一叁)『叁明經』,經中都有「戒」的說明,而『梵網經』又分爲「小戒」、「中戒」、「大戒」──叁類。「中戒」是離植種伐樹,過多的貯蓄,歌舞戲樂,賭博,過分的貴重精美,閑談,诤論法律,奔走使命,占相禁厭。「大戒」是遠離對解脫無益的學問,特別是宗教巫術的種種迷信。『長阿含經』與『長部』的相同部分,共十經,只有『阿摩晝經』詳細敘述了戒法(8),其他的雖說到而都簡略了。屬于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四分律』,以迦旃延 Maha^ka^tya^yana不受慰禅國Ujjayini^憂陀延王Udya^na的不如法的布施爲因緣,「爲諸比丘說大小持戒犍度」(9),大體與『長部』的『沙門果經』相同。拿「小戒」來說,『長阿含經』與『四分律』,比起『長部』,沒有(4)離生谷與生肉,也沒有(2)植種伐樹;但在離身語七不善業下,卻增列了「離飲酒」。屬于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中阿含經』 , [P289] 與法藏部所傳相合,但又缺離詐欺、隱瞞等。在上面所見的經典中,「戒成就」、「四清淨」、「戒具足」──叁類,是對「戒」的不同敘述,而又都是出家者的「戒」。但後來,這叁類漸漸被結合起來。如『中阿含經』的『迦絺那經』,先說:「受比丘學,修行禁戒,守護從解脫,又複善攝威儀禮節,見纖介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接著說離殺生等身語不善業等(10)。這是「戒成就」與「戒具足」的結合。又如『長部』(二)『沙門果經』說:「出家,善護波羅提木叉律儀,住持戒,精勤正行,見小罪而怖畏,受學學處。清淨身業、語業具足,命(生活)行清淨具足」。什麼是「戒具足」?這才列舉身語七不善業等(11)。這是「戒成就」、「四清淨」,「戒具足」的大聯合。然在『長阿含經』的『阿摩晝經』,『四分律』的「大小持戒犍度」,都只是「戒具足」。可見『長部』所說的,本來只是「戒具足」,而後來又加上「戒成就」與「四清淨」。大概認爲「意清淨」不屬「戒」法,所以把「意清淨」省去了!

  

  對于出家者的「戒」,經中用叁類不同的文句來敘述,這叁類有什麼不同呢?1.「戒成就」的內容,是「守護波羅提木叉,……受學學處」,是約比丘(比丘尼)律儀說的(12)。學處s/iks!a^pada 、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都是「律藏」所說比丘所應受學的戒法。這是「持律者」vinayadhara所集的戒律,是先「受戒」而後持行的。2.「戒具足」的意義不同,沒有說學處、波羅提木叉,而列舉遠離身語七不善業等。『中部』所說的「戒具足」,就是『長部』 [P290] 『梵網經』所說的「小戒」。『長部』以(沙門)婆羅門爲化導對象,所以增列一些出家者所應離的──過多的貯蓄,過分的精美,賭博、嬉戲等;以及婆羅門教所說,無關于解脫的種種學問 ──明vidya^。依根本部分(「小戒」)來說:遠離殺、盜、淫、妄、酒,就是在家優婆塞 upa^saka的「五戒」。五戒加離非時食,離香華鬘嚴身,離歌舞觀聽,離高廣大床,就是「八關齋戒」。再遠離受持金銀,就是沙彌「十戒」。這是沒有製立學處(「結戒」)以前,比丘們所奉行的「戒」。在當時一般沙門的行爲軌範中,佛弟子自動實行的合理行爲。所以都說「遠離」,而沒有說「不許」。受八關齋戒的優婆塞們,都是這樣想:阿羅漢這樣的離殺生,我也要這樣的一日一夜離殺生……。可見遠離身語的不善業,是當時比丘的行爲准則;這就是「八正道」中的「戒」。佛初期開示的「中道行」,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中有「正語」、「正業」、「正命」,內容就與「戒具足」(小戒)相當,如『中部』(一一七)『大四十經』,『中阿含經』(一八九)『聖道經』。『中阿含經』卷四九『聖道經』(大正一‧七叁六上──中)說:

  

   「雲何正語?離妄言、兩舌、粗言、绮語,是謂正語」。 「雲何正業?離殺、不與取、邪淫,是謂正業」。 「雲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不以若幹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活;彼如法求衣被,……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 [P291]

  

  『大四十經』以「欺騙、饒說、占相、騙詐、求利」爲邪命(13),更與「小戒」相合。「正語」、「正業」、「正命」,是佛弟子初期「戒具足」的主要內容。後來,佛製立「受具足」,製立「學處」,製立「波羅提木叉」,于是聖者們初期的「戒」行,漸演化爲出家而沒有受具足的,沙彌們所奉行的戒法。扼要的說,在成立「受戒」製以前,聖者們所奉行的,是八正道中的戒行。「持律者」重視受戒、持戒──僧伽紀律的戒法;而「持法者」dharmadhara──重法的經師們,對初期聖者們的戒行,依舊傳誦結集下來,存著無限的尊重與景仰!3.四清淨,是身行清淨、語行清淨、意行清淨、命行清淨。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叁清淨,也名叁妙行。內容是:身清淨──離殺、不與取、淫;語清淨──離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清淨──無貪、無瞋、正見(14)。叁清淨就是十善;四清淨是十善加正命,比「戒具足」增多了無貪、無瞋、正見──意清淨。雖然,身語七善被稱爲「聖戒」(15),無貪、無瞋、正見,是七善的因緣(16),可說意叁善(淨行)是身語善行的動力。但佛法所說的「戒」,不只是身語的行爲,更是內在的清淨。在修道的曆程中,列舉四種清淨,意清淨不能不說是屬于「戒」的。

  

  

  「戒」是什麼意義?依中國文字說:戒是「儆戒無虞」(書大禹谟);「戒慎恐懼」(大學);「必敬必戒」(孟子);「戒之在色」、「戒之在鬥」、「戒之在得」(論語);以兵備警戒叫「戒嚴」:都是戒慎、警戒的意思。以「戒」字來翻譯梵語,主要有二:一、學s/iks!a^、學處 [P292] s/iks!a^pada,古來都譯爲「戒」。如初戒的「戒羸」、「不舍戒」,原文爲「學羸」、「不舍學」。如「衆學法」,原語是種種的應當「學」;犯了也稱爲「越學法」。這些學法,是二百五十戒(學處)的一部分。製立學處,古譯爲「結戒」;學處是學而有條文可資遵循的。學而不許違犯的,古譯爲「戒」,于是戒有「戒除」、「戒絕」的意義了。「學」被譯爲戒,所以佛法的叁增上學,也被譯爲「叁戒:無上戒戒、無上意戒、無上智戒」了(17)。叁增上學與「學處」(戒)的關系,如『雜阿含經』卷二九(大正二‧二一二下)說:

  

   「尊者跋耆子……白佛言:世尊!佛說過二(應作「一」)百五十戒,令族姓子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我不堪能隨學而學。佛告跋耆子:汝堪能隨時學叁學不?跋耆子白佛言:堪能」(18)。

  

  當時,製立的學處(戒),已超過了一百五十戒。跋耆子Vr!jiputra覺得太煩瑣,自己學不了。佛說:那末簡要些,能學叁種學──戒嗎?在這一經文中,發見學處的過于法律化,形式化,爲某些學者所不滿。如大迦葉Maha^ka^s/yapa問:「何因何緣,世尊先爲諸聲聞少製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爲聲聞製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19)?製戒(學處)少,比丘修學而證入的多;現在製戒多了,修習證入的反而少。這一事實,與跋耆子的意見是相通的。佛說的「戒」,應重視啓發人的樂于修習,而不能只依賴規製來約束。學與學處而被譯爲「戒」的, [P293] 流散而衆多,所以歸納爲叁學。 叁學中的「戒」學,原語屍羅s/i^la,屍羅是譯爲「戒」的又一類。屍羅譯爲「戒」,原義如『大智度論』卷一叁(大正二五‧一五叁中)說:

  

   「屍羅,(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

  

  『大毗婆沙論』與『菩提資糧論』,各列舉了屍羅的十種意…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五章 法之施設與發展趨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