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受戒者的忏悔而发展起来的。
注【34-001】『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一八0──一八一)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八(大正二二‧一二一中 [P223] )。『四分律』卷三五(大正二二‧八一六下)。 『摩诃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六下)。『十诵律』卷二二(大正二三‧一五八上)。『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二五‧一五九中──一六0中)。
注【34-002】『四分僧戒本』(大正二二‧一0三0中)。
注【34-003】有关僧众的布萨,可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一0五──一二五)。
注【34-004】『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一(大正二四‧五二九上)。『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四中)。
注【34-005】『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四(大正二九‧七五中)。
注【34-006】『受十善戒经』(大正二四‧一0二三下)。
注【34-007】『小部』 『经集』『昙弥迦经』(南传二四‧一四三──一四六)。
注【34-008】『杂阿含经』卷四0(大正二‧二九五下──二九六上)。又卷五0(大正二‧三六四上)。『相应部』「夜叉相应」(南傅一二‧三六三──三六四)。『中阿含经』卷五五『持斋经』(大正一‧七七0中──七七一上)。『增支部』「八集」(南传二一‧一四一──一七三)。『增壹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六二四中─ ─六二六上)。又卷三八(大正二‧七五六下──七五七上)。
注【34-00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大正二七‧六四七中)。
注【34-010】『增壹阿含经』卷三八(大正二‧七五六下)。
注【34-011】『增壹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六二五上──中)。
注【34-012】『成实论』卷八(大正三二‧三0三下)。 [P224]
注【34-013】平川彰『原始佛教之研究』(四二三)。
注【34-01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大正二七‧六四七中──下)。
注【34-015】『增壹阿含经』卷一六(大正二‧六二五中──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二五‧一五九中──一六0上)。
注【34-016】『四辈经』(大正一七‧七0五下)。
第六项 佛法专门化与呗!2塱者
佛教中,早就有了「学有专长」的专才,而且是同类相聚的。如『相应部』「界相应」,说到了「说法者」dharmakathika满慈子Pu^rn!amaitra^yan!i^putra,「多闻者」bahussutta 阿难A^nanda,「持律者」vinayadhara优波离Upa^li等(1)。『增壹阿含经』也说到各人的「第一」(2)。阿难「侍佛二十五年」,听闻而忆持不忘的教法极多,所以称「多闻第一」。满慈子长于教化(演说、阐扬),所以是「说法第一」。优波离是律的结集者,「持律第一」。在原始结集时,优波离结集律,阿难结集法。结集的法,要忆持诵习;对新传来的教法,要依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为准绳,来共同审核编集,所以有了「持法者」dharmadhara 。结集了的律,要忆持不忘;还要依「波罗提木叉」为准绳,而对僧团沿习而来的规制,加以 [P225] 决定编集,仍旧称为「持律者」。「持法者」与「持律者」,是传持佛教圣典者的二大流。其后,从「持法者」(也从「说法者」)分出「持母者」ma^t!rka^dhara,或「持阿毗达磨者」 abhidharmadhara,与前「持法者」、「持律者」,就是传持三藏者的不同名称。在重法的经典中,一直是沿用这样的名称。如『中部』『牧牛者大经』,列举「多闻」、「传阿含」a^gata^gama 、「持法」、「持律」、「持母」──五类(3)。「多闻」是阿难以来的名称。「传阿含」是『阿含经』成立了,『阿含经』所有古说的传承者。「持法」、「持律」、「持母」,就是三藏的传持者。这五类,『增支部』曾一再的说到(4)。在汉译中,『杂阿含经』作「修多罗、毗尼、阿毗昙」(5)。『中阿含经』也有「知经、持律、持母者」(6),都只说到持三藏者。
在律典中,也许律典的完成迟一些,所以出现了更多的专门人才。弘法人才,除多闻者、说法者以外,还有suttantika、bha^n!aka。现在列举『铜鍱律』所见的如下(7):
图片
『经分别』(8) 『自恣犍度』(9) 『经分别』(10)
suttantika suttantika suttantika
vinayadharavinayadhara vinayadhara
dhammakathikadhammakathika dhammakathika
jha^yin
[P226]
bhanantehi bha^n!aka
bahussuta
Suttantika,或译「诵经者」,「精通经者」,应是「四阿含」或「五部」的诵持者。vina-yadhara 是「持律者」。dhammakathika是满慈子以来,演说与宣扬法化者的名称。jha^yin 是「坐禅者」。bahussuta是阿难以来,多习经法(不一定属于一部)的「多闻者」。bha^n!aka ,日译作「善说法者」。在『自恣犍度』中,有bhikhu^hi dhammam! bhan!antehi,译作「比丘等说法」。bhan!antehi与bha^n!aka,显然的属于同一类。日译为「善说法」与「说法」,似乎还不能表达这一名称的含义!
这可以从一位比丘说起。罗婆那婆提Lakun!t!aka-bhadriya,「婆提」或译「跋提」,义译为「贤」、「善和」。婆提是一位矮小而又丑陋的,所以称为「侏儒婆提」。人虽然矮小丑陋,不受人尊重,但证得阿罗汉,又生成美妙的音声。『增支部』称之为「妙音者」;『增壹阿含经』作:「音响清彻,声至梵天」(11)。『十诵律』卷三七(大正二三‧二六九下)说:
「有比丘名跋提,于呗中第一。是比丘声好,白佛言:世尊!愿听我作声呗!佛言:听汝作声呗。呗有五利益: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
『摩诃僧祇律』没有说到跋提,却另有一位比丘尼,如卷三六(大正二二‧五一八下──五一九上) [P227] 说:
「此比丘尼有好清声,善能赞呗。有优婆塞请去,呗已,心大欢喜,即施与大张好!5貚。… …(佛问:)汝实作世间歌颂耶?答言:我不知世间歌颂」。
跋提与某比丘尼,都是天赋的妙音,不需要学习,自然优美动听。这就是「声呗」、「呗赞」。从所说的「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可知初期的「声呗」,是近于自然的吟咏,没有过分的抑扬顿挫,可能近于诗的朗诵,只是音声优美而已。「呗」在『五分律』、『四分律』中,译为「呗!2塱」;「呗!2塱」不正是bha^n!aka的对音吗!「呗」与歌唱,是有分别的,佛法是不许歌唱的。『十诵律』容许「声呗」,却说「不应歌,……歌有五过失」(12)。『五分律』不许「作歌咏声说法」(13),但可以「说法经呗」(14)。『四分律』容许「歌咏声说法」,但不许「过差歌咏声说法」(15)。『杂事』说:「不应作吟咏声诵诸经法。……然有二事作吟咏声:一谓赞大师德,二谓诵三启经」(16)。虽然是可以的,还是「不应歌咏引声而诵经法」(17)。如「引声」诵经,就与婆罗门的阐陀Chanda声诵经相同了。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似乎比较宽容些,所以说:「若方国言音须引声者,作时无犯」(18)。如上来所引述,可见以美妙的音声来诵经、赞颂、说法,跋提与某比丘尼,是生来的美音,自然合律动听,近于吟咏而不过分的抑扬。部派所容许的「声呗」,大抵相近,但经过了人为的练习。说一切有部,也许更接近音乐了。我在泰国, [P228] 听见多数比丘的集体诵经,音声庄重和雅,有一定的(经过学习的)抑扬顿挫,但不会过分,这是符合古代声呗诵经的原则。但「声呗」无论是诵经、赞颂、说法,都是「听请一人」,而不许「同声合呗」(19),以免形成歌唱的气氛。
bha^n!aka──呗!2塱者,为佛教的专才之一,而且「呗!2塱呗!2塱共」同(20),也成为一类。在汉译的各部律中,都说到了「呗」;『铜鍱律』也有,不过被日译为「善说法」而已。静谷正雄着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说到:Bha^rhut佛塔,创建于西元前二世纪,发见创建者的碑铭不少。其中称为bha^n!aka的,当地的共四人,外地来的共二人;而当地的四人中,一人又是 navakamik…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四章 律制与教内对立之倾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