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P10

  ..续本文上一页d!adasya$ra^ma ,所以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ada受到佛教的高度称颂。到佛晚年,僧众或住精舍,生活也丰富起来,这是提婆达多Devadatta反对这一趋势,宣说「五法是道」的实际意义。虽然这样,比丘们的衣、钵、食、住,还是相当清苦的。惟有理解当时社会经济的实况,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 对衣钵、住处的俭朴规定,才能正确理解出来。释尊的中道行,乐于诱人为善,而不是标榜苦行的,所以佛世也就接受大富长者的乐施──祇园、东园Pubba^ra^ma等高大的建筑。

  

  佛涅槃后,佛教的建筑,迅速发达起来。一、佛教开展了,出家的多起来,促成了宏大壮丽的僧寺的建筑。竹林精舍Ven!uvana、祇园而外,如华氏城Pa^t!aliputra的鸡园寺Kurkut!a^ra^ma 、罽宾区的大林寺Maha^vana-sam!gha^ra^ma、密林寺Tamasa^vana,都是著名的大寺。『法显传』所记的祇洹(大正五一‧八六0中──八六一上)是: [P100] 「精舍东向开门,门户两边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轮形,右柱上作牛形。精舍左右,池流清净,树林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祇洹精舍本有七层,诸国王人民竞兴供养。… …精舍当中央,佛住此处最久。说法度人、经行、坐处、亦尽起塔,皆有名字。……绕祇洹精舍,有十八僧伽蓝」。

  

  祇园大八十顷。『五分律』说:给孤独长者当时的建筑,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室、及诸房舍(3)。再经后代扩建,及诸大弟子塔(4),成为佛教最负盛名的大寺。二、为了对佛的思慕恋念,尊敬佛的遗体、遗物及遗迹,多数是建塔供养。在佛教发展中,佛塔与僧院相结合。虽塔物与僧物,分别极严格,但佛塔与僧院的结合,三宝具足,成为一整体,受僧伽的管理。塔的高大,僧院的宏伟,附近又圣迹很多,所以知名的大道场,都与附近的塔院毗连;「寺塔相望」,形成了佛教的圣区。『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五中),叙述菩提场一带说:

  

   「前正觉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树。周垣垒砖,崇峻险固。……正门东辟,对尼连 禅河。南门接大花(龙?)池。西厄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壖垣内地,圣迹相邻,或窣堵 波,或复精舍,并赡部洲诸国君王、大臣、豪族,钦承遗教,建以记焉」。

  

  据现存而可以考见的,西元前三世纪起,又有石窟的建设。如毘提舍Vedis/a^石窟,那私迦Na^sik石窟。举世闻名的阿折达Ajanta石窟,也从西元前二世纪起,开始建筑起来。 [P101] 壮丽宏伟的建筑,与圣迹及园林综合的佛教区,成为信众崇敬供养的中心。这些圣地,比对一般民间,真有超出尘世的净域的感觉!

  

  佛与出家弟子,过着少欲知足的生活。所受的布施,是每日一次的乞食,及三衣、钵、具等少数日常用品。出家,是舍弃所有的一切财物而来出家的。出家的沙弥s/ra^man!eraka,也不得香、华鬘着身,不得歌舞及观听,不得手捉金银珍宝。部派佛教时代,出家弟子大体还过着这样的律生活。但对于佛──遗体、遗物与遗迹,不但建高大的塔,更以香、华鬘、璎珞、幡盖、伎乐──音乐、舞蹈、戏剧,也以金、银、珍宝供养。佛在世,不接受这些,而涅槃以后,怎么反而拿这些来供养呢?『摩诃僧祇律』卷三三(大正二二‧四九八下)说:

  

   「若如来在世,若泥洹后,一切华、香、伎乐,种种衣服、饮食,尽得供养。为饶益世间,令一切众生长夜得安乐故」。

  

  依『僧祇律』,华、香、伎乐,如来在世也是受的,但这没有可信的证据。让一般信众这样的供养,为了利益众生,启发信心,增长布施功德,也可说是理由之一。然我以为,这是采用民间祭祖宗、祭天神的方式,用来供养佛塔的。部派佛教的佛陀观,是有现实的、理想的二派。然这样的供养佛塔(遗体、遗物、遗迹),却是佛教界所共同的。至少,一般社会的佛陀观,香、华、伎乐等供养,多少有点神(神佛不分)的意识了。又佛塔等供养,接受金、银、珍宝的供养 [P102] 与庄饰,佛教(塔与僧院)也富裕起来。『法显传』说:「岭东六国,诸王所有上价宝物,多作供养,人用者少」。师子国Sim!hala的「佛齿精舍,皆七宝作。……众僧库藏,多有珍宝」 (5)。『大唐西域记』也说:迦毕试国Kapis/a^「此伽蓝多藏珍宝」。「其中多藏杂宝」(6)。与佛世的佛教,是怎样的不同!固有的林园生活,接近自然,有和谐宁谧的幽美。由于佛塔与僧院的发达,与建筑、雕刻、图画、伎乐──音乐、歌舞等艺术相融合。在敬虔、严肃的环境中,露出富丽堂皇的尊贵气息。「微妙庄严」的佛教地区,表现出新境界,佛教无疑已进入一新的阶段。

  

  

  注【15-001】『相应部』「谛相应」(南传一六下‧三三九──三四0│﹞。『中阿含经』卷五六『罗摩经』 大正一‧七七七下)。

  注【15-002】『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0(大正二二‧一三四中)。又卷二五(大正二二‧一六六中──下)。

  注【15-003】『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五(大正二二‧一六七中)。

  注【15-004】『阿育王经』卷二(大正五0‧一三八上──一三九上)。

  注【15-005】『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五七下、八六五上)。

  注【15-006】『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五一‧八七四上)。

  

  

  

  第二项 新宗教意识的滋长

  [P103]

  佛法是宗教。佛与圣弟子,在定慧修证中,引发超越一般的能力,就是「过人法」──神通。神通的究竟内容,我虽没有自身的证验,但相信是确有的。可是,佛以说法、教诫化众生,一般说是不用神通的。「为白衣现神通」,是被严格限制的。如没有「过人法」,虚诳惑众,更是犯了僧团的重戒──大妄语,要被逐出僧团,失去出家资格的。确认有神通,而不以神通度众(除特殊机缘)。在人生德行的基础上,定慧修证,以达身心自在解脱的境地;脱落神教的迷妄信行,是佛法的最卓越处!当然,在习惯于神教意识的一般信众,对佛存有神奇的想法,应该是事实所难免的。

  

  在现实的人间佛陀的立场,佛入涅槃,是不再存在这世间了。涅槃,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是有。不是语言思想所可知可议的涅槃,只能说世间虚妄的众苦永灭,却不许构想为怎样的神秘的存在(存在就是「有」)。所以佛涅槃了,不再出现于生死的世间,也不会再现神通。佛陀观虽有两派,然实际活动于人间的部派佛教,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没有太多的差别。佛虽涅槃了,而对佛的遗体、遗物、遗迹,都传出了神奇的事迹。佛的遗体──舍利s/ari^ra 建塔,有放光、动地等灵异现象,本章第一节已经说到了。遗物中的佛钵,pa^tra。仅是佛所使用的食器,却也神妙异常,如『法显传』(大正五一‧八五八下)说:

  

   「贫人以少华投中便满;有大富者,欲以多华供养,正复百千万斛,终不能满」。 [P104]

  

  『高僧传』也说到(1):

  

   「什进到沙勒国,顶戴佛钵。心自念言钵形甚大,何其轻耶?即重不可胜。失声下之」。 「(智)猛香华供养,顶戴发愿:钵若有应,能轻能重。既而转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时,复不觉重」。

  

  佛钵在当时,有轻重因人而异的传说,所以供人顶戴。佛钵的轻重不定,正与阿育王寺的舍利一样,色彩是因人而所见不同的。遗迹中的菩提树,更神奇了,如『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五下)说:

  

   「无忧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毁佛遗迹,兴发兵徒,躬临剪伐,根茎枝叶,分寸斩截。次西数十步而积聚焉,令事火婆罗门烧以祠天。烟焰未静,忽生两树,猛火之中,茂叶含翠,因而谓之灰菩提树。无忧王睹异悔过,以香乳溉余根。洎乎将旦,树生如本」。「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掘至泉水,不尽根柢。乃纵火焚烧,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烂,绝灭遗萌。数月后,摩揭陀国补剌拿伐摩王……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

  

  菩提树怎么也不会死,竟然会从火中生长起来!又在阿育王As/oka时,菩提树分了一枝,移植到锡兰。『岛史』、『大史』(2)都有详细记载,今节引『善见律毗婆沙』卷三(大正二四‧ [P105] 六九二中──六九三中),略见菩提树神奇的大概:

  

   「是时树枝,自然从本而断,落金盆中。……时菩提树上升虚空,停住七日。……七日竟,树复放光明。……菩提树布叶结实,璎珞树身,从虚空而下入金盆。……于(师子国)王门屋地种,始放树,树即上升虚空,高八十肘。即出六色光,照师子国皆悉周遍,上至梵天。……日没后,从虚空,似娄彗星宿而下至地,地皆大动」。

  

  移植菩提树所发生的神变,据说是佛在世时的遗敕(3)。佛钵、菩提树,有这样的神奇,不问到底有多少事实成分,而确是佛教界普遍的信仰传说。传说的神奇现象,无论佛教学者怎样的解说,而一般人的心中,必然会对钵与菩提树──物体,产生神奇的感觉与信仰。而且,这也不只是舍利、钵、菩提树,遗物与遗迹而有神奇传说与信仰的,在古人的传记中,还真是不少呢!

  

  『大唐西域记』,是西元七世纪中,玄奘在印度所见所闻的报告。有关佛的遗体、遗物、遗迹的神奇,叙述了不少;民间对此具体的物体,引起的灵感信仰也不少。最多的,或是饮水,或是沐浴,或是绕塔,或是祈求,或是香油涂佛像,传说疾病「多蒙除差」的,在十则以上。华氏城Pa^t!aliputra与伽耶城Gaya^,都有「圣水」,「若有饮濯,罪垢消灭」(4)。圣水能消业障,与世俗的「福水」(5),有什么不同?这些物体有不定现象,依此而引起占卜行为,也在佛教中流行起来,如『大唐西域记』说: [P106] 酰罗城Had!d!a佛顶骨:「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2宴,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焕然」(6)。 乌仗那Udya^na龙泉大盘石:「如来足所履迹,随人福力,量有短长」(7)。波罗!7豇斯Va^ra^n!asi^大石柱:「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8)。菩提场佛经行处:「此圣迹基,表人命之修短也。先发诚愿,后乃度量,随寿修短,数有增减」(9)。

  

  上三则是占相,从相而知是善恶,也就是从占卜而知是福还是祸。后一则是占卜寿命的长短。治病,消罪业,知祸福与寿命长短,这不是解脱的宗教,也不是修福生天的宗教,而是祈求现世福乐的宗教。现世福乐,是人所希求的,但不依人生正行去得到,而想从灵奇的水、土、占卜去达成,显然与低级的巫术相融合。这在佛法中,是一项新的,类似神教的新意识。这种类似神教的新意境,是从佛陀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而来的。在部派佛教时代,还不会那么泛滥,但的确已在日渐滋长中了。

  

  忆念思慕释尊,表现为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供养。启发信心,修集布施功德,是生天的法门。这一普及社会的佛教,促成佛教的非常发展,对佛教是有重大贡献的!但庄严微妙的佛教区,灵感占卜的行为,也在佛教内滋长,形成了佛教的新境界。这一信仰的,福德的,通俗化的 [P107] 佛教,对于大乘佛法的兴起,给予最深刻的影响。

  

  

  注【16-001】『高僧传』卷二(大正五0‧三三0中)。2.卷三(大正五0‧三四三中)。

  注【16-002】『岛史』(南传六0‧一0九──一一一)。『大史』(南传六0‧二六九──二八0)。

  注【16-003】『善见律毗婆沙』卷三(大正二四‧六九一下──六九二上)。

  注【16-004】『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二上)。

  注【16-005】『大唐西域记』卷四(大正五一‧八九一中)。

  注【16-006】『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五一‧八七九中)。

  注【16-007】『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二下)。

  注【16-008】『大唐西域记』卷七(大正五一‧九0五中)。

  注【16-009】『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六中──下)。 [P10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