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一下)说到: 积集聚落调伏觉力药叉泥德勒迦聚落调伏法力药叉信度河边调伏舡师及鹿迭药叉仙人住处调伏杖灌仙人无稻!8蝏龙王宫调伏无稻!8蝏龙王足炉聚落调伏仙人及不发作药叉犍陀聚落调伏女药叉稻谷楼阁城化胜军王母乃(及?)理逸多城调伏陶师绿莎城调伏步多药叉护积城调伏牧牛人及苏遮龙王增喜城化天有王,调伏栴荼黎七子并护池药叉 [P93] 增喜城侧降龙留影,调伏二女药叉军底城调伏军底女药叉
佛教流行到南方,锡兰也传出了佛三次来游的故事,如『大史』第一章说: 佛成道九月,佛抵今摩酰央伽那塔处化药叉成道后五年,到龙岛教化大腹龙与小腹龙成道后八年,往迦梨耶,升须摩那峰,留下足迹
南方与北方的传说:与恒河两岸的圣迹,性质不同。如佛去北天竺!是与金刚手药叉Vajrapa^n!i 乘空而往的(4)。去锡兰,也是乘神通而往来的。这虽与事实不同,但在佛弟子的信仰中,没有多大分别;如佛影洞等,同样受到巡礼者的崇敬。
注【13-001】『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二五)。
注【13-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八(大正二四‧三九九上),义净的附注,即八大圣地。
注【13-003】『中阿含经』卷一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
注【13-00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九(大正一四‧四0上)。
第三项 供养与法会
[P94]
佛的遗物、遗迹、遗体一样的受到佛教四众的崇敬供养。供养遗体、遗物、遗迹的风气,也适用于佛的大弟子,及后代的大师们。如毗舍离Vais/a^li^有阿难A^nanda的半身窣堵波─ ─塔stu^pa(1);梵衍那Ba^miya^n有商诺迦缚娑S/a^n!aka-va^sa的铁钵与袈裟(2)。大弟子与后代大师,也留下不少遗迹,受到后人的敬礼。这些,都成为印度,印度以外的佛弟子,一心向往瞻礼的对象。在这三类中,遗体中的佛牙,遗物中的佛钵,遗迹中菩提场的菩提树,最受信众的尊敬。佛钵在犍陀罗Gandha^ra时,「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锁悬钵」(3)。『法显传』也说:「此处起塔。……日将中,众僧则出钵,与白衣等种种供养,然后中食。至暮烧香时,复尔」(4)。玄奘时已失去佛钵,仅留有「故基」,不再见虔诚供养的盛况。成佛处的菩提树,象征佛的成道,所以受到非常的尊敬。『阿育王传』说:阿育王「于菩提塔其心最重,所以者何?佛于此处成正觉故」(5)。菩提树象征着佛道,所以传说凡摧残佛教的,要剪伐菩提树,而诚信佛法的,就要尽力的加以保护,使菩提树滋长不息(6)。佛法传入锡兰,菩提树也分了一枝到锡兰。当时迎请分植的情形,传说中达到了空前的盛况,其后又分枝遍植到锡兰各地(7)。晋法显所见的,无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佛殿侧的菩提树,「高可二十丈」(8)。菩提树──毕钵罗树pippala是适宜热带的植物,所以传入北方的佛教!没有分植菩提树的传说。 [P95]
遗体、遗物、遗迹的崇敬供养,建塔或支提Caitya而外,就是香、华、幡、幢、灯明、伎乐的供养。对于佛的怀念追慕,一方面,从当地人的尊敬,发展为各方弟子的远来巡礼;一方面,佛牙、佛钵、菩提树等,从日常的受人供养礼拜,发展为定期的集会供养。如『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五下)说:
「每至如来涅槃之日,……诸国君王,异方法俗,数千万众,不召而集(于菩提树处)。香水、香乳,以溉、以洗。于是奏音乐,列香花,灯炬继日,竞修供养」。
菩提场的菩提树,每年一日,形成佛的涅槃大会。又如锡兰的佛牙,每年曾举行三月的大会 (9)。摩诃菩提僧伽蓝Maha^bodhi-sam!gha^ra^ma的佛骨及肉舍利,「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人」。大神变月满:是「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10)。定期的崇敬供养,形成佛教的节日──纪念大会。『摩诃僧祇律』一再说到大会,如卷三三(大正二二‧四九四上)说:
「若佛生日大会,菩提大会,转*轮大会,五年大会,作种种伎乐供养佛」。
大会供养,有一定的节日,也与佛的重要史实有关。逢到那一天,一般寺院当然也可以举行,而在有关佛史的地区,如生日大会与岚毗尼Lumbini^,菩提大会与菩提场,转*轮与波罗奈Va^ra^n!asi^,古代有过隆重的法会供养。『僧祇律』一再说到大会,说到「阿难大会,罗!7亩 [P96] 罗大会」(11),却没有涅槃会,这意义是值得思考的!『僧祇律』说「五年大会」,说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也有,更有六年大会与二月大会,如(12)说:
1.「若有般阇婆瑟会[五岁会也],若有沙婆婆瑟会[六岁会也]!若二月会,若入舍会」。 2.「佛听我作般阇于瑟会者善!是事白佛,佛言:听作般阇于瑟会。佛听我作六年会者善!是事白佛,佛言:听作。佛听我正月十六日乃至二月十五日作会者善!是事白佛,佛言:听作」。 3.「世尊为菩萨时,经于几岁而除顶髻?佛言:五岁。我今欲作五岁大会!佛言:应作。世尊!菩萨于几岁时重立顶髻?佛言:六岁。余如前说。世尊!我欲为作赡部影像,作佛陀大会!佛言:应作」。
比对这三则,般阇婆(或作「于」)瑟咤pan~cava^rs!ikamaha是五年大会。沙婆婆(或作「于」)瑟咤,s!ad!va^rs!ikamaha,是六年大会。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会,可推见为「二月会」;可能是神变月会,比『西域记』说迟一月,或是译者换算印度历为汉历所引起的歧异。「入舍会」是民间始住房屋的节会。五年大会,本为世俗旧有的,五年举行一次的无遮大会;佛教结合于释尊当年的五岁而剃除顶髻,化为佛教的顶髻大会,这也是『僧祇律』所说到的。这与神变月大会一样,都是佛教适应民俗而形成的法会。佛的生日大会,菩提大会,转*轮大会, [P97] (涅槃大会),以及神变月会,五年大会,都是为了佛,对佛「忆念不忘,生恋慕心」而表现出来。
注【14-001】『大唐西域记」卷七(大正五一‧九0九上)。
注【14-002】『大唐西域记』卷一(大正五一‧八七三中)。
注【14-003】『水经注』引竺法维说。
注【14-004】『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五八中)。
注【14-005】『阿育王傅』卷二(大正五0‧一0四下)。『阿育王经』卷三大正五0‧一三九上──中)。
注【14-006】『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五下)。
注【14-007】 如『大史』(南传六0‧二六九──二七九)等所载。
注【14-008】『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五上)。
注【14-009】『高僧法显传』(大正五一‧八六五中)。
注【14-010】『大唐西域记』卷八(大正五一‧九一八中)。
注【14-011】『摩诃僧祇律』卷二八(大正二二‧四五四中)。又卷四0(大正二二‧五四六下)。
注【14-012】(13)1.『十诵律』卷五(大正二三‧三三下)。2.『十诵律』卷四八(大正二三‧三五二中)。3.『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卷五(大正二四‧四三五上)。 [P98]
第三节 佛教的新境界
第一项 微妙庄严的佛地
佛法进入部派时代,传诵的经法dharma,戒律vinaya,还是早期结集传来的,而只是多少增减不同;论究的阿毗达磨abhidharma,辨析精严,而论究的项目,也还是根据于固有的教法。法与律的延续,代表固有的佛法。然从佛教的一般情况来说,已演进到新的阶段,也就是与释尊在世时(及涅槃不久)的佛教,有了重要的变化。佛法的教化,是实际活动于现实社会的,不只是修持者内心的证验。如从这一观点来说,那末部派时代的佛教,无论是教界的实际活动,信佛奉佛者的宗教意识,不能不认为已进入新的境界。
释尊最初说法,揭示了不苦不乐的中道,作为佛法的生活准则(1)。然在事实上,佛与弟子们,出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等,都过着简朴清苦,一心为道的生活。以释尊自己来说,从出家、苦行、菩提树下成佛、转*轮,都生活在山林旷野。直到涅槃,也还是在娑罗林的双树间。佛所化度的出家众,起初是住在树下,露地的;穿的是粪扫衣(垃圾堆裹捡出来的),如『五分律』(2)说: [P99] 「从今,诸比丘欲着家衣,听受,然少欲知足着粪扫衣,我所赞叹」。 「告诸比丘:从今听诸比丘受房舍施。……长者知佛听已,……即以其日造六十房舍」。
比丘们的生活,从粪扫衣而接受信众布施的衣(布料,布值)──「家衣」或作「居士衣」。从住在树下、岩洞、冢间等,进而住入居士建立的僧房。这二则,各部律都大致相同。佛与比丘众受精舍viha^ra的布施,可能最初是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na^thapin!…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二章 佛陀遗体‧遗物‧遗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