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一下)說到: 積集聚落調伏覺力藥叉泥德勒迦聚落調伏法力藥叉信度河邊調伏舡師及鹿疊藥叉仙人住處調伏杖灌仙人無稻!8蝏龍王宮調伏無稻!8蝏龍王足爐聚落調伏仙人及不發作藥叉犍陀聚落調伏女藥叉稻谷樓閣城化勝軍王母乃(及?)理逸多城調伏陶師綠莎城調伏步多藥叉護積城調伏牧牛人及蘇遮龍王增喜城化天有王,調伏栴荼黎七子並護池藥叉 [P93] 增喜城側降龍留影,調伏二女藥叉軍底城調伏軍底女藥叉
佛教流行到南方,錫蘭也傳出了佛叁次來遊的故事,如『大史』第一章說: 佛成道九月,佛抵今摩酰央伽那塔處化藥叉成道後五年,到龍島教化大腹龍與小腹龍成道後八年,往迦梨耶,升須摩那峰,留下足迹
南方與北方的傳說:與恒河兩岸的聖迹,性質不同。如佛去北天竺!是與金剛手藥叉Vajrapa^n!i 乘空而往的(4)。去錫蘭,也是乘神通而往來的。這雖與事實不同,但在佛弟子的信仰中,沒有多大分別;如佛影洞等,同樣受到巡禮者的崇敬。
注【13-001】『長部』(一六)『大般涅槃經』(南傳七‧一二五)。
注【13-002】『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八(大正二四‧叁九九上),義淨的附注,即八大聖地。
注【13-003】『中阿含經』卷一一『頻鞞娑邏王迎佛經』(大正一‧四九七中──四九八下)。
注【13-004】『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九(大正一四‧四0上)。
第叁項 供養與法會
[P94]
佛的遺物、遺迹、遺體一樣的受到佛教四衆的崇敬供養。供養遺體、遺物、遺迹的風氣,也適用于佛的大弟子,及後代的大師們。如毗舍離Vais/a^li^有阿難A^nanda的半身窣堵波─ ─塔stu^pa(1);梵衍那Ba^miya^n有商諾迦縛娑S/a^n!aka-va^sa的鐵缽與袈裟(2)。大弟子與後代大師,也留下不少遺迹,受到後人的敬禮。這些,都成爲印度,印度以外的佛弟子,一心向往瞻禮的對象。在這叁類中,遺體中的佛牙,遺物中的佛缽,遺迹中菩提場的菩提樹,最受信衆的尊敬。佛缽在犍陀羅Gandha^ra時,「起浮圖高叁十丈,七層,缽處第二層,金絡絡鎖懸缽」(3)。『法顯傳』也說:「此處起塔。……日將中,衆僧則出缽,與白衣等種種供養,然後中食。至暮燒香時,複爾」(4)。玄奘時已失去佛缽,僅留有「故基」,不再見虔誠供養的盛況。成佛處的菩提樹,象征佛的成道,所以受到非常的尊敬。『阿育王傳』說:阿育王「于菩提塔其心最重,所以者何?佛于此處成正覺故」(5)。菩提樹象征著佛道,所以傳說凡摧殘佛教的,要剪伐菩提樹,而誠信佛法的,就要盡力的加以保護,使菩提樹滋長不息(6)。佛法傳入錫蘭,菩提樹也分了一枝到錫蘭。當時迎請分植的情形,傳說中達到了空前的盛況,其後又分枝遍植到錫蘭各地(7)。晉法顯所見的,無畏山寺Abhayagiriviha^ra佛殿側的菩提樹,「高可二十丈」(8)。菩提樹──畢缽羅樹pippala是適宜熱帶的植物,所以傳入北方的佛教!沒有分植菩提樹的傳說。 [P95]
遺體、遺物、遺迹的崇敬供養,建塔或支提Caitya而外,就是香、華、幡、幢、燈明、伎樂的供養。對于佛的懷念追慕,一方面,從當地人的尊敬,發展爲各方弟子的遠來巡禮;一方面,佛牙、佛缽、菩提樹等,從日常的受人供養禮拜,發展爲定期的集會供養。如『大唐西域記』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五下)說:
「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衆,不召而集(于菩提樹處)。香水、香乳,以溉、以洗。于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
菩提場的菩提樹,每年一日,形成佛的涅槃大會。又如錫蘭的佛牙,每年曾舉行叁月的大會 (9)。摩诃菩提僧伽藍Maha^bodhi-sam!gha^ra^ma的佛骨及肉舍利,「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衆人」。大神變月滿:是「印度十二月叁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10)。定期的崇敬供養,形成佛教的節日──紀念大會。『摩诃僧祇律』一再說到大會,如卷叁叁(大正二二‧四九四上)說:
「若佛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輪大會,五年大會,作種種伎樂供養佛」。
大會供養,有一定的節日,也與佛的重要史實有關。逢到那一天,一般寺院當然也可以舉行,而在有關佛史的地區,如生日大會與岚毗尼Lumbini^,菩提大會與菩提場,轉*輪與波羅奈Va^ra^n!asi^,古代有過隆重的法會供養。『僧祇律』一再說到大會,說到「阿難大會,羅!7畝 [P96] 羅大會」(11),卻沒有涅槃會,這意義是值得思考的!『僧祇律』說「五年大會」,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也有,更有六年大會與二月大會,如(12)說:
1.「若有般阇婆瑟會[五歲會也],若有沙婆婆瑟會[六歲會也]!若二月會,若入舍會」。 2.「佛聽我作般阇于瑟會者善!是事白佛,佛言:聽作般阇于瑟會。佛聽我作六年會者善!是事白佛,佛言:聽作。佛聽我正月十六日乃至二月十五日作會者善!是事白佛,佛言:聽作」。 3.「世尊爲菩薩時,經于幾歲而除頂髻?佛言:五歲。我今欲作五歲大會!佛言:應作。世尊!菩薩于幾歲時重立頂髻?佛言:六歲。余如前說。世尊!我欲爲作贍部影像,作佛陀大會!佛言:應作」。
比對這叁則,般阇婆(或作「于」)瑟咤pan~cava^rs!ikamaha是五年大會。沙婆婆(或作「于」)瑟咤,s!ad!va^rs!ikamaha,是六年大會。正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會,可推見爲「二月會」;可能是神變月會,比『西域記』說遲一月,或是譯者換算印度曆爲漢曆所引起的歧異。「入舍會」是民間始住房屋的節會。五年大會,本爲世俗舊有的,五年舉行一次的無遮大會;佛教結合于釋尊當年的五歲而剃除頂髻,化爲佛教的頂髻大會,這也是『僧祇律』所說到的。這與神變月大會一樣,都是佛教適應民俗而形成的法會。佛的生日大會,菩提大會,轉*輪大會, [P97] (涅槃大會),以及神變月會,五年大會,都是爲了佛,對佛「憶念不忘,生戀慕心」而表現出來。
注【14-001】『大唐西域記」卷七(大正五一‧九0九上)。
注【14-002】『大唐西域記』卷一(大正五一‧八七叁中)。
注【14-003】『水經注』引竺法維說。
注【14-004】『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五八中)。
注【14-005】『阿育王傅』卷二(大正五0‧一0四下)。『阿育王經』卷叁大正五0‧一叁九上──中)。
注【14-006】『大唐西域記』卷八(大正五一‧九一五下)。
注【14-007】 如『大史』(南傳六0‧二六九──二七九)等所載。
注【14-008】『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五上)。
注【14-009】『高僧法顯傳』(大正五一‧八六五中)。
注【14-010】『大唐西域記』卷八(大正五一‧九一八中)。
注【14-011】『摩诃僧祇律』卷二八(大正二二‧四五四中)。又卷四0(大正二二‧五四六下)。
注【14-012】(13)1.『十誦律』卷五(大正二叁‧叁叁下)。2.『十誦律』卷四八(大正二叁‧叁五二中)。3.『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卷五(大正二四‧四叁五上)。 [P98]
第叁節 佛教的新境界
第一項 微妙莊嚴的佛地
佛法進入部派時代,傳誦的經法dharma,戒律vinaya,還是早期結集傳來的,而只是多少增減不同;論究的阿毗達磨abhidharma,辨析精嚴,而論究的項目,也還是根據于固有的教法。法與律的延續,代表固有的佛法。然從佛教的一般情況來說,已演進到新的階段,也就是與釋尊在世時(及涅槃不久)的佛教,有了重要的變化。佛法的教化,是實際活動于現實社會的,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如從這一觀點來說,那末部派時代的佛教,無論是教界的實際活動,信佛奉佛者的宗教意識,不能不認爲已進入新的境界。
釋尊最初說法,揭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作爲佛法的生活准則(1)。然在事實上,佛與弟子們,出家的生活方式,衣、食、住等,都過著簡樸清苦,一心爲道的生活。以釋尊自己來說,從出家、苦行、菩提樹下成佛、轉*輪,都生活在山林曠野。直到涅槃,也還是在娑羅林的雙樹間。佛所化度的出家衆,起初是住在樹下,露地的;穿的是糞掃衣(垃圾堆裹撿出來的),如『五分律』(2)說: [P99] 「從今,諸比丘欲著家衣,聽受,然少欲知足著糞掃衣,我所贊歎」。 「告諸比丘:從今聽諸比丘受房舍施。……長者知佛聽已,……即以其日造六十房舍」。
比丘們的生活,從糞掃衣而接受信衆布施的衣(布料,布值)──「家衣」或作「居士衣」。從住在樹下、岩洞、冢間等,進而住入居士建立的僧房。這二則,各部律都大致相同。佛與比丘衆受精舍viha^ra的布施,可能最初是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a$na^thapin!…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二章 佛陀遺體‧遺物‧遺迹之崇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