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P6

  ..续本文上一页 [P730] 通名)。这可以说到,原始结集的,一则一则的文句,当时并没有(别名‧通名)名目,只泛称为佛(及弟子所说)的「法」。法与所说相结合,称为「蛇行法」、「相习近法」(17)等。佛法的发展,也就是「义类分别」的开展;称为「某某法」的,也就称为「某某波利耶夜」。「法」与「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经集』的『婆罗门法经』,在『中阿含经』中,名为『梵波罗延经』(18)。「婆罗门法」与「婆罗门波利耶夜」,意义完全一样。这是依文句而指所说内容的一类。2.「法」与「波梨耶夜」,结合而名为「法(达磨)波利耶夜」。这是指教法(文句)而说的,或译为「法语」、「法门」。3.前二类的结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19),「然烧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20)等。4.所说法另立专名,而与「法波利耶夜」相结合的,如「法镜法波利耶夜」(21)、「良马喻法波利耶夜」(22)、「拔忧箭法波利耶夜」(23)等。「法波利耶夜」的专名化,如分别说明「四证净」,称为「法镜」(「法波利耶夜」)。『梵网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义网」、「法网」、「梵网」、「见网」、「无上战胜」(24)。『多界经』称这部「法波利耶夜」为「多界」、「四转」、「法镜」、「不死鼓」、「无上战胜」(25)。这后三类,都是「法」与「波利耶夜」合称的,指教法而说。古代称教法为「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为教法的通称(如后代的称为「经」一样),一直沿用下来,到阿育王As/oka的Calcutta-Baira^t 法敕,仍称七部教法为「法波利耶夜」(26)。但后来,教法都通称为「经」,而「法波利耶夜」 [P731] ,被解说为「法门」而流传下来。「义类分别」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为法门的通称,所以没有成一独特的部类。当时众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数编集在『长部』与『中部』。『长部』如:(一)『梵网经』,(九)『布咤婆楼经』,(一五)『大缘经』,(二八)『自欢喜经』,(二九)『清净经』,(三三)『等诵经』等。『中部』如:(一) 『根本波利耶夜经』,(二)『一切漏经』,(五)『无秽经』,(八)『削减经』,(九)『正见经』,(一二)『师子吼大经』,(一七)『林薮经』,(一八)『蜜丸喻经』,(二0)『考想息止经』,(四三)『毗陀罗大经』,(六五)『跋陀利经』,(八七)『爱生经』,(一00)『伤歌逻经』,(一一五)『多界经』,(一一七)『大四十经』,(一二七)『阿那律经』等。这些「波利耶夜」,除『伤歌逻经』外,都是『中阿含经』所共有的。

  

  「相应教」以外的,传诵于教界的圣典,着实不少。「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的结集,只是将传诵于佛教界的,共同审定,而类集成为大部。「中」与「长」的分类,主要为文段长短;对固有的「相应教」的「杂碎」,而称为「中」与「长」。大部的集成,决不是个人的,照着自己的理解而编成,如Franke所说的那样(27)。当时,只是将传诵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结集者看来,这是佛法的集成。随义类而分为多少品,义类相近,自然会现出共同的倾向;但不能想象为存有什么预期的编纂方针。 [P732]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说。适应出家众(比丘为主的),重于禅慧修证的开示;适应剎帝利、婆罗门、居士,而为一般社会的化导;适应天、魔、梵──民间的神教信仰,对婆罗门、外道等,宣扬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这一特性,深深的影响未来。原始结集(虽有三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证,代表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中」、「长」(「增一」)的结集,代表佛灭一世纪,七百结集以前的佛教。虽然还是以出家众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显著的发展起来。

  

  「中阿含」与「长阿含」的集成,是同时的。但二部所类集的各种经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约文段说,「中阿含」文段短,「长阿含」文段长;大体上,契经是由简短而逐渐长广起来的。约内容说,「中阿含」以教内的比丘为中心,分别、抉择、整理、评判(外道),从佛法的多样性中,现出完整的体系。「长阿含」是对外──婆罗门、外道的,将「中阿含」的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成的,透过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现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说「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众为主,重视「僧伽」;与「毗奈耶」有关的部分,比起「相应教」来,更显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槃后,比丘们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布萨,依法出罪,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比丘能「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28)。所说与「毗奈耶」相 [P733] 关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长老的教导新学(29),长老的教诫尼众(30),施僧的功德最大(31),三净肉(32)。对于僧尼的习近(33);不受一食制的(34);戾语的(35);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36)。关心到因文义同异所引起的诤论(37);止息诤论,而说「六诤根」、「四诤事」 、「七灭诤」、「六可念(和敬)法」(38)。文段与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弥Kaus/a^mbi^诤论(39) :瞿昙弥Maha^praja^pati^出家(40);频婆沙罗王Bimbisa^ra迎佛(41);佛不再说戒(42);七灭诤法的实施(43)。「中阿含」与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应,表示了律制的强化,与「波罗提木叉分别」,「摩得勒伽」「犍度」化的过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证为主,也就是「修多罗」的根本问题;「中阿含」是继承这一部分而开展的。在这方面,1.法义的分别:主要的,如「分别品」,广问答的「毗陀罗」。(一三)『苦蕴大经』,(二八)『象迹喻大经』,都是有关五取蕴的分别(44)。阿梨咤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论(45),嗏帝Sa^ti的「心识常住」论(46),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异议,而被看作恶见了。摩罗迦子Ma^lun%kya^putta对「五下分结」的误解(47),优陀夷 Uda^yi^的错解「灭尽定」(48),都受到纠正。」2.法义的类集:不同的法门,逐渐联合起来。最显著的,是『多界经』。列举四种善巧:「界善巧」中,集种种界(四一或六二)而成;「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中阿含经』(八六)『说处经』,列举了五阴;六内处 [P734] 、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无量、四无色、四圣种、四沙门果;五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财、七力、七觉支;八圣道支;顶与顶堕:一共三十法门。『中阿含经』(二二二)『例经』,列举十种法门。佛教界倾向于法数的类集。3.法义的论究,这都是有关某一论题的阐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论:(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阐明了空行的实践意义。须菩提Subhu^ti的「无诤行」,也从离烦恼而不着世间语言中,表达出来(49)。Ⅱ「业报」论:如(一二五)『小业分别经』,(一二六)『大业分别经』,(一0一)『天臂经』,(五六)『优波离经』,(五七)『狗行者经』,(一二九)『贤愚经』,都是业报的安立说明。『天臂经』、『优波离经』、『狗行者经』,以及『中阿含经』所有的(一二)『!6嗀破经』,(一八)『师子经』,都与尼键Nirgrantha 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0经)。「事契经」的「摩呾理迦」,有关业的论义,都是依『中阿含经』的。「中阿含」与业报思想的阐明,极为重要。(七一)『蜱肆经』(南传属『长部』),更是佛涅槃后,鸠摩罗迦叶Kuma^ra-ka^s/yapa为蜱肆Pa^ya^si广引比喻,以论证死后业报的可信。Ⅲ「禅定」论:如灭尽定与无想定的辨别(50) ;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辨别(51);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的辨别(52), [P735] 都见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0五)『善星经』,(一0六)『不动利益经』,一致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门」而悟入,佛为阿难A^nanda说(53);阿难为八城As!t!aka居士说(54) 。九次第定,传为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证(55)。『中阿含经』(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退、住、升进,得解脱的差别。Ⅳ「烦恼」论:『中阿含经』立「秽品」(八七──九六经),广说种种的秽恶。『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列举「二十一秽」(56)。『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经』,举十六种秽。这些,都是「阿毗达磨论者」「烦恼论」的依据。空、业、定、烦恼,在这个时代里,广泛而深入的展开。4.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后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