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P730] 通名)。這可以說到,原始結集的,一則一則的文句,當時並沒有(別名‧通名)名目,只泛稱爲佛(及弟子所說)的「法」。法與所說相結合,稱爲「蛇行法」、「相習近法」(17)等。佛法的發展,也就是「義類分別」的開展;稱爲「某某法」的,也就稱爲「某某波利耶夜」。「法」與「波利耶夜」,可以通用,如『經集』的『婆羅門法經』,在『中阿含經』中,名爲『梵波羅延經』(18)。「婆羅門法」與「婆羅門波利耶夜」,意義完全一樣。這是依文句而指所說內容的一類。2.「法」與「波梨耶夜」,結合而名爲「法(達磨)波利耶夜」。這是指教法(文句)而說的,或譯爲「法語」、「法門」。3.前二類的結合,如「蛇行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19),「然燒波利耶夜‧法波利耶夜」(20)等。4.所說法另立專名,而與「法波利耶夜」相結合的,如「法鏡法波利耶夜」(21)、「良馬喻法波利耶夜」(22)、「拔憂箭法波利耶夜」(23)等。「法波利耶夜」的專名化,如分別說明「四證淨」,稱爲「法鏡」(「法波利耶夜」)。『梵網經』稱這部「法波利耶夜」爲「義網」、「法網」、「梵網」、「見網」、「無上戰勝」(24)。『多界經』稱這部「法波利耶夜」爲「多界」、「四轉」、「法鏡」、「不死鼓」、「無上戰勝」(25)。這後叁類,都是「法」與「波利耶夜」合稱的,指教法而說。古代稱教法爲「法波利耶夜」;以「法波利耶夜」爲教法的通稱(如後代的稱爲「經」一樣),一直沿用下來,到阿育王As/oka的Calcutta-Baira^t 法敕,仍稱七部教法爲「法波利耶夜」(26)。但後來,教法都通稱爲「經」,而「法波利耶夜」 [P731] ,被解說爲「法門」而流傳下來。「義類分別」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爲法門的通稱,所以沒有成一獨特的部類。當時衆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數編集在『長部』與『中部』。『長部』如:(一)『梵網經』,(九)『布咤婆樓經』,(一五)『大緣經』,(二八)『自歡喜經』,(二九)『清淨經』,(叁叁)『等誦經』等。『中部』如:(一) 『根本波利耶夜經』,(二)『一切漏經』,(五)『無穢經』,(八)『削減經』,(九)『正見經』,(一二)『師子吼大經』,(一七)『林薮經』,(一八)『蜜丸喻經』,(二0)『考想息止經』,(四叁)『毗陀羅大經』,(六五)『跋陀利經』,(八七)『愛生經』,(一00)『傷歌邏經』,(一一五)『多界經』,(一一七)『大四十經』,(一二七)『阿那律經』等。這些「波利耶夜」,除『傷歌邏經』外,都是『中阿含經』所共有的。
「相應教」以外的,傳誦于教界的聖典,著實不少。「中阿含」、「長阿含」(「增壹阿含」)的結集,只是將傳誦于佛教界的,共同審定,而類集成爲大部。「中」與「長」的分類,主要爲文段長短;對固有的「相應教」的「雜碎」,而稱爲「中」與「長」。大部的集成,決不是個人的,照著自己的理解而編成,如Franke所說的那樣(27)。當時,只是將傳誦中的聖典,集成大部。在結集者看來,這是佛法的集成。隨義類而分爲多少品,義類相近,自然會現出共同的傾向;但不能想象爲存有什麼預期的編纂方針。 [P732]
原始聖典叁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說。適應出家衆(比丘爲主的),重于禅慧修證的開示;適應剎帝利、婆羅門、居士,而爲一般社會的化導;適應天、魔、梵──民間的神教信仰,對婆羅門、外道等,宣揚富于天神(鬼)色彩的佛法。這一特性,深深的影響未來。原始結集(雖有叁分),重于出家弟子的修證,代表了佛陀時代的佛教。「中」、「長」(「增一」)的結集,代表佛滅一世紀,七百結集以前的佛教。雖然還是以出家衆爲主的,但叁方面的特性,更顯著的發展起來。
「中阿含」與「長阿含」的集成,是同時的。但二部所類集的各種經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約文段說,「中阿含」文段短,「長阿含」文段長;大體上,契經是由簡短而逐漸長廣起來的。約內容說,「中阿含」以教內的比丘爲中心,分別、抉擇、整理、評判(外道),從佛法的多樣性中,現出完整的體系。「長阿含」是對外──婆羅門、外道的,將「中阿含」的內容,更有體系,更完成的,透過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現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說「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衆爲主,重視「僧伽」;與「毗奈耶」有關的部分,比起「相應教」來,更顯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連經』說:佛涅槃後,比丘們依法而住──受持學處,按時布薩,依法出罪,達成僧伽的清淨和合。比丘能「具戒」、「多聞」、「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28)。所說與「毗奈耶」相 [P733] 關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長老的教導新學(29),長老的教誡尼衆(30),施僧的功德最大(31),叁淨肉(32)。對于僧尼的習近(33);不受一食製的(34);戾語的(35);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亂僧衆的,要予以嚴厲的製裁(36)。關心到因文義同異所引起的诤論(37);止息诤論,而說「六诤根」、「四诤事」 、「七滅诤」、「六可念(和敬)法」(38)。文段與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彌Kaus/a^mbi^诤論(39) :瞿昙彌Maha^praja^pati^出家(40);頻婆沙羅王Bimbisa^ra迎佛(41);佛不再說戒(42);七滅诤法的實施(43)。「中阿含」與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應,表示了律製的強化,與「波羅提木叉分別」,「摩得勒伽」「犍度」化的過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證爲主,也就是「修多羅」的根本問題;「中阿含」是繼承這一部分而開展的。在這方面,1.法義的分別:主要的,如「分別品」,廣問答的「毗陀羅」。(一叁)『苦蘊大經』,(二八)『象迹喻大經』,都是有關五取蘊的分別(44)。阿梨咤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論(45),嗏帝Sa^ti的「心識常住」論(46),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異議,而被看作惡見了。摩羅迦子Ma^lun%kya^putta對「五下分結」的誤解(47),優陀夷 Uda^yi^的錯解「滅盡定」(48),都受到糾正。」2.法義的類集:不同的法門,逐漸聯合起來。最顯著的,是『多界經』。列舉四種善巧:「界善巧」中,集種種界(四一或六二)而成;「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中阿含經』(八六)『說處經』,列舉了五陰;六內處 [P734] 、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十二因緣;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無量、四無色、四聖種、四沙門果;五熟解脫想、五解脫處、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財、七力、七覺支;八聖道支;頂與頂墮:一共叁十法門。『中阿含經』(二二二)『例經』,列舉十種法門。佛教界傾向于法數的類集。3.法義的論究,這都是有關某一論題的闡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論:(一二一)『空小經』,(一二二)『空大經』,(一五一)『乞食清淨經』,闡明了空行的實踐意義。須菩提Subhu^ti的「無诤行」,也從離煩惱而不著世間語言中,表達出來(49)。Ⅱ「業報」論:如(一二五)『小業分別經』,(一二六)『大業分別經』,(一0一)『天臂經』,(五六)『優波離經』,(五七)『狗行者經』,(一二九)『賢愚經』,都是業報的安立說明。『天臂經』、『優波離經』、『狗行者經』,以及『中阿含經』所有的(一二)『!6嗀破經』,(一八)『師子經』,都與尼鍵Nirgrantha 弟子有關。『中阿含經』,立「業相應品」(一一──二0經)。「事契經」的「摩呾理迦」,有關業的論義,都是依『中阿含經』的。「中阿含」與業報思想的闡明,極爲重要。(七一)『蜱肆經』(南傳屬『長部』),更是佛涅槃後,鸠摩羅迦葉Kuma^ra-ka^s/yapa爲蜱肆Pa^ya^si廣引比喻,以論證死後業報的可信。Ⅲ「禅定」論:如滅盡定與無想定的辨別(50) ;大心解脫與無量心解脫的辨別(51);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與無相心的辨別(52), [P735] 都見于「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經』有內空、外空、內外空、不動的次第修習。(一0五)『善星經』,(一0六)『不動利益經』,一致說到不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的進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門」而悟入,佛爲阿難A^nanda說(53);阿難爲八城As!t!aka居士說(54) 。九次第定,傳爲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證(55)。『中阿含經』(一七六)『行禅經』,(一七七)『說經』,廣敘四禅、四無色定的修習──退、住、升進,得解脫的差別。Ⅳ「煩惱」論:『中阿含經』立「穢品」(八七──九六經),廣說種種的穢惡。『中阿含經』(九叁)『水淨梵志經』,列舉「二十一穢」(56)。『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經』,舉十六種穢。這些,都是「阿毗達磨論者」「煩惱論」的依據。空、業、定、煩惱,在這個時代裏,廣泛而深入的展開。4.修道次第的條貫:在「相應修多羅」中,一切是隨機散說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說慧觀的證入,或但說禅定,或說戒與慧,或說定與慧。然修道得證,有先後必然的因果關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脫──這一修證的次第,在師資的傳承修習中,明確的揭示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