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P7

  ..續本文上一頁出來。雖然在進修中,是相通的,但綜合而敘述出來,也有不同的體系。第一類是(57):

  

  圖片

   Ⅰ Ⅱ Ⅲ Ⅳ

   奉事善知識

   往詣

  [P736]

  

   聞善法

   (熏)習耳界

   觀法

   受持法

   誦法

   觀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歡悅 歡悅 歡悅 歡悅

   喜 喜 喜 喜

  [P737]

  

   止 止 止 止

   樂 樂 樂 樂

   定 定 定 定

   如實知如真 如實知如真 如實知如真 如實知如真

   厭 厭 厭 厭

   無欲 無欲 無欲 無欲

   解脫 解脫 解脫 解脫

  

  

  

  上列四說,A說爲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證,向于厭、無欲、解脫,爲叁學進修的次第。D 說加「奉事善知識」等,這是在叁學勤修──「法隨法行」以前,要經曆「親近善友」、「多聞熏習」、「如理思惟」的過程。重于聞思的修學,可適用于在家衆的修學。這四說,都是『中阿含經』「習相應品」(四二──五七經)所說。在南傳藏中,多分編入『增支部』。

  

  第二類是(58):

  

  圖片

   Ⅰ 四念住 七覺分 明解脫

   Ⅱ八正道 四念住……七覺分 止觀 明解脫

   Ⅲ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觀 明解脫

  

  

  [P738]

  修四念住,進修七覺分,得明解脫:是『相應部』舊有的修習次第(59)。四念住,作爲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稱爲「一, 乘道」。(一0)『念處經』,(一一九)『身行念經』,都是這一法門的廣說。然而,經中但說修四念住、七覺分,其他八聖道分等道品,又怎樣呢?B、C、── 二說,大意相同,納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觀」。這一次第,沒有說到戒的修學。

  

  第叁類是主要的,如(60):

  

  圖片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種清淨│ │ │四種清淨│ │四種清淨│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護諸根

   │飲食知量│飲食知量│ │ │飲食知量│ │

   │常覺寤 │常覺寤 │ │ │常覺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P739]

  

  獨住遠離│獨住遠離│ │獨住遠離│獨住遠離│獨住遠離│獨住遠離│獨住遠離

  離五蓋 │離五蓋 │ │離五蓋 │離五蓋 │離五蓋 │離五蓋 │離五蓋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叁明 │具叁明 │具叁明 │ │ │具叁明 │ │

   │ │ │漏盡解脫│漏盡解脫│ │漏盡解脫│

   │ │ │ │ │ │ │具六通

  

  

  

  這一類的修證次第,雖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進修次第。戒學中,有叁說不同:具足戒法,是離十不善業,離一切不如法的生活。這就是『長部』(一)『梵網經』所說的小戒、中戒、大戒。這樣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經』(六叁)『鞞陵婆耆經』所說。四種清淨,是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命清淨。身語意清淨,就是離十不善業。命清淨,是離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這二說,是一樣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內容是:「安住具戒,善護別解脫律儀,軌則圓滿,所行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這一類的次第,一致說依四禅而得漏盡。或但說「心離諸漏而得解脫」。或說叁明,或說六通,漏盡明與漏盡通,與上心得解脫一樣。這就是「明解脫」的另一說明。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 [P740] 前或後。依四禅,得叁明,傳說爲釋尊當時修道入證的修證事實(61)。

  

  「中阿含」以禅慧修證的出家衆爲主。對當時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給以條理而加以論破。如(62): Ⅰ叁度:宿命論‧尊佑(神意)論‧無因緣論 Ⅱ四非梵行:虛無論‧無作用論‧無因緣論‧七界論 Ⅲ四安息:自稱一切智者‧傳承者‧推理者‧詭辯者

  

  對外道的思想,條理得更具體的,是『五叁經』(63):

  

  圖片

   ┌─死後有想

   ├─死後無想

  關于未來的──┼─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死後斷滅

   └─現法涅槃

   ┌─我及世間常無常等四句

  關于過去的──┼─我及世間邊無邊等四句

   ├─我及世間一想異想等四句

  [P741]

  

   └─我及世間苦樂等四句

  

  

  

  這裏面,傳統的婆羅門教,是「尊佑論」,「傳承者」。責難的重點,在乎全憑傳承的信仰,而自己沒有證知(64)。評破四姓階級(65)。認爲當時的婆羅門,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羅門的原始意義(66)。「中阿含」對于外道,特別著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斷苦」的見解(67)。敘述種種苦行,而說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們更苦而一無所得(68)。這表彰了佛的偉大,反顯了苦行的無益。尼犍弟子的叛歸佛法(69);尼犍死後而分破論诤(70)。這表示了佛法與尼犍派,當時有著深重的關切!對于邪命派A^ji^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態度,最爲堅決,如說:「邪命外道,無身壞(死)而作苦邊際(解脫)者。……憶九十一劫來,邪命外道無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業論者,有作用論者」(71)。

  

  在對一般宗教而表顯佛法的超勝,贊歎如來,是當然的事。「如來是正等覺者」(法是善說,僧伽是正行),是從知見清淨,離貪寂靜中理解出來(72)。從如來四衆弟子的梵行成滿,而表示對叁寶的尊敬(73)。『法莊嚴經』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見衆弟子的終身修行梵行;比丘們和合無诤;比丘衆的喜悅健康;比丘衆的肅靜聽法;沒有弟子而敢于駁難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